第37頁
國殤-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 作者:張洪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學良攜夫人於風至、密友趙四小姐、副官長譚海少將等一行秘密來上海後,住進了海上聞人杜月笙、張嘯林替其租用的福煦路181號公館。盡管有杜、張的名頭震懾,但張學良沒幾日便受到了第一次警告。有人在大門口放了炸彈。在這枚取去引信不會爆發的炸彈上附有警告書信一封,大意說:請張某即日離開上海,否則,第二顆炸彈上來,保證開花。
事發後,杜月笙既驚恐又震怒。這位在上海跺跺腳地就亂顫的黑幫魁首,想不到今日竟有人黑到了他頭上。他立刻派出大批人馬,四出查訪終於得悉,是王亞樵“激於義憤,幹的好事。”張學良得知此事,不免著急,王亞樵的暗殺“戰績”,大上海盡人皆知。於是張請來杜月笙,挽其出麵居間調解。杜月笙對別人不怵,對這位安徽的亡命徒卻不敢大意。王亞樵是不會全買他的帳的。由於杜月笙此前受蔣介石之命,作為張學良此次上海之行的東道主,不得已隻能派人去跟王亞樵“講斤鬥”。
張學良提出,如果王亞樵的組織缺乏活動經費,他“願意盡力幫忙,予以接濟”,以為花點錢就可了事。但想不到王亞樵的回答大義凜然,漂亮之極:“我這麽做,並不為錢,而是為國家民族大義。張學良是國家民族的罪人,我作為一個國民,要對他加以製裁。”一口封死了任何花錢化解的可能。
隨後,王亞樵通過杜月笙開出解決問題的條件,要其轉達張學良:
“一、馬上回到北方,重整兵馬,和日人決一死戰。
“二、如不能戰,請返東北,自殺以謝國人。
“三、既不能戰,又不能死,惟有將全部財產交出、購買軍火接濟關外的義勇軍。
“三條路,請張氏擇一而行,否則第二顆炸彈就不會沒有引信
了。”
杜月笙是上海社會最有實力的聞人大亨,但對王也有三分忌憚;而王自忖人手、勢力遠不如杜,雙方“講斤鬥”的結果,是限其一月,請張學良離開上海。
於是,在宋子文、吳鐵城、杜月笙等人的規勸下,張學良下定決心,趁此機會,首先戒毒,然後立即出洋考察、休養,並將此事呈報蔣介石。張學良戒毒之心由來已久。熱河之戰後期,內外艱難的處境使他無煙幾乎無以生活。身心枯槁憔悴,不但嚴重影響了他引兵征戰,而且留給外界一個活脫脫東亞病夫的模樣。聯想到他的不抵抗政策,國人無不對他厭惡頓增。他畢竟才30歲出頭,國難家仇待他去雪,痛苦委屈他要去消。他要戒毒,從頭再來。不久,張學良的澳大利亞籍顧問端納為其請得上海療養院院長、美籍名醫米勒替張戒毒。
戒毒生活開始後,痛苦折磨得張學良脫了形。幾次菸癮發作時,張學良口吐白沫,滿地打滾。有幾次醫生都看不下去了。準備略作退讓,延長戒毒期。但張學良狠下了心,他似乎把這幾年來的痛苦、屈辱、仇恨都歸結在毒癮之上,發了誓要一次戒成。每次毒癮將犯時,他便讓副官長譚海把自己捆在椅背上,並當著眾人的麵把錚亮的手槍“啪”地拍在身邊桌上,吼道:“難受時誰要是幫忙,到時可別怪我六親不認,打死誰活該。”
男兒之恥莫過怯懦、屈辱,莫過殺父之仇不能報。張學良身為男兒,又是東北3000萬父老的父母官,這沉重的壓力終於征服了難以想像的苦痛。再說王亞樵1個月的期限並不長,到時即使王亞樵炸不死他,在中國再鬧個滿城風雨,張學良也丟不起這個人。
內外壓力,終於促使他一次戒毒成功。4月初,張學良病情已穩定下來,枯黃的臉上終於有了紅潤,這不但令張本人大感振奮,更令張學良身邊的人歡呼雀躍。
張學良有了一種新生的感覺。
4月10日,張學良偕夫人於鳳至、密友趙四小姐及卡爾佛醫生,從上海登上了一艘義大利郵輪,遠渡重洋,赴歐洲考察。ゴ聳保王亞樵限定的1月期限即將結束。
3年多後,當張學良在西安發動兵諫時,不知王亞樵作何感想。如果3年前上海的一顆炸彈結束了張學良的生命,那中國全國抗日局麵又不知要拖到何時,中國的歷史也許就是別一個寫法。
14. 長城,古老的禦術難禦敵
1933年3月,張學良在蔣介石的逼迫下,放洋出走西歐。
張學良前腳走,蔣介石後腳就委任了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的新委員長。剛從江西“剿共”前線大敗而歸的總指揮何應欽代理了張學良的職務,進駐中南海居仁堂,主持華北軍事。
此時的華北,隨著中國軍熱河戰敗,已是邊關告急戰雲壓頂。
危急時刻,蔣介石把曾留學日本、在國內被視為“親日派”的何應欽放在多事之秋的華北,完全體現了南京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既定國策。華北不似東北,蔣介石對東北可命令部隊不放一槍而後退,東北畢竟易幟歸入中央不算太久,對華北他卻不敢。華北是中國北方的中心,有著象徵著大中華的千年古都北平。放棄華北,無異於放棄半個中國。
何應欽赴華北前,蔣介石指示這位“位極人臣”的國民黨軍第2號人物:此去華北,應拒日軍於長城各口外。軍事上迫不得已時,可與日軍交涉停戰。
</br>
事發後,杜月笙既驚恐又震怒。這位在上海跺跺腳地就亂顫的黑幫魁首,想不到今日竟有人黑到了他頭上。他立刻派出大批人馬,四出查訪終於得悉,是王亞樵“激於義憤,幹的好事。”張學良得知此事,不免著急,王亞樵的暗殺“戰績”,大上海盡人皆知。於是張請來杜月笙,挽其出麵居間調解。杜月笙對別人不怵,對這位安徽的亡命徒卻不敢大意。王亞樵是不會全買他的帳的。由於杜月笙此前受蔣介石之命,作為張學良此次上海之行的東道主,不得已隻能派人去跟王亞樵“講斤鬥”。
張學良提出,如果王亞樵的組織缺乏活動經費,他“願意盡力幫忙,予以接濟”,以為花點錢就可了事。但想不到王亞樵的回答大義凜然,漂亮之極:“我這麽做,並不為錢,而是為國家民族大義。張學良是國家民族的罪人,我作為一個國民,要對他加以製裁。”一口封死了任何花錢化解的可能。
隨後,王亞樵通過杜月笙開出解決問題的條件,要其轉達張學良:
“一、馬上回到北方,重整兵馬,和日人決一死戰。
“二、如不能戰,請返東北,自殺以謝國人。
“三、既不能戰,又不能死,惟有將全部財產交出、購買軍火接濟關外的義勇軍。
“三條路,請張氏擇一而行,否則第二顆炸彈就不會沒有引信
了。”
杜月笙是上海社會最有實力的聞人大亨,但對王也有三分忌憚;而王自忖人手、勢力遠不如杜,雙方“講斤鬥”的結果,是限其一月,請張學良離開上海。
於是,在宋子文、吳鐵城、杜月笙等人的規勸下,張學良下定決心,趁此機會,首先戒毒,然後立即出洋考察、休養,並將此事呈報蔣介石。張學良戒毒之心由來已久。熱河之戰後期,內外艱難的處境使他無煙幾乎無以生活。身心枯槁憔悴,不但嚴重影響了他引兵征戰,而且留給外界一個活脫脫東亞病夫的模樣。聯想到他的不抵抗政策,國人無不對他厭惡頓增。他畢竟才30歲出頭,國難家仇待他去雪,痛苦委屈他要去消。他要戒毒,從頭再來。不久,張學良的澳大利亞籍顧問端納為其請得上海療養院院長、美籍名醫米勒替張戒毒。
戒毒生活開始後,痛苦折磨得張學良脫了形。幾次菸癮發作時,張學良口吐白沫,滿地打滾。有幾次醫生都看不下去了。準備略作退讓,延長戒毒期。但張學良狠下了心,他似乎把這幾年來的痛苦、屈辱、仇恨都歸結在毒癮之上,發了誓要一次戒成。每次毒癮將犯時,他便讓副官長譚海把自己捆在椅背上,並當著眾人的麵把錚亮的手槍“啪”地拍在身邊桌上,吼道:“難受時誰要是幫忙,到時可別怪我六親不認,打死誰活該。”
男兒之恥莫過怯懦、屈辱,莫過殺父之仇不能報。張學良身為男兒,又是東北3000萬父老的父母官,這沉重的壓力終於征服了難以想像的苦痛。再說王亞樵1個月的期限並不長,到時即使王亞樵炸不死他,在中國再鬧個滿城風雨,張學良也丟不起這個人。
內外壓力,終於促使他一次戒毒成功。4月初,張學良病情已穩定下來,枯黃的臉上終於有了紅潤,這不但令張本人大感振奮,更令張學良身邊的人歡呼雀躍。
張學良有了一種新生的感覺。
4月10日,張學良偕夫人於鳳至、密友趙四小姐及卡爾佛醫生,從上海登上了一艘義大利郵輪,遠渡重洋,赴歐洲考察。ゴ聳保王亞樵限定的1月期限即將結束。
3年多後,當張學良在西安發動兵諫時,不知王亞樵作何感想。如果3年前上海的一顆炸彈結束了張學良的生命,那中國全國抗日局麵又不知要拖到何時,中國的歷史也許就是別一個寫法。
14. 長城,古老的禦術難禦敵
1933年3月,張學良在蔣介石的逼迫下,放洋出走西歐。
張學良前腳走,蔣介石後腳就委任了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的新委員長。剛從江西“剿共”前線大敗而歸的總指揮何應欽代理了張學良的職務,進駐中南海居仁堂,主持華北軍事。
此時的華北,隨著中國軍熱河戰敗,已是邊關告急戰雲壓頂。
危急時刻,蔣介石把曾留學日本、在國內被視為“親日派”的何應欽放在多事之秋的華北,完全體現了南京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既定國策。華北不似東北,蔣介石對東北可命令部隊不放一槍而後退,東北畢竟易幟歸入中央不算太久,對華北他卻不敢。華北是中國北方的中心,有著象徵著大中華的千年古都北平。放棄華北,無異於放棄半個中國。
何應欽赴華北前,蔣介石指示這位“位極人臣”的國民黨軍第2號人物:此去華北,應拒日軍於長城各口外。軍事上迫不得已時,可與日軍交涉停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