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股票市場再次猛跌。工資委員會對勞工繼續採取和解姿態,但是三個月後,米尼和其他兩名工會最高領導人仍然退出,指責多數委員都懷有偏見。第二天,聯合汽車工人工會的羅納德·伍德科克也退出了。這樣工資委員會裏隻剩下一名勞工委員,運輸工會主席弗蘭克·費茲蒙斯。自從尼克森在聖誕周赦免吉米·霍法以來,運輸工會一直聽從尼克森擺布。那一寬大措施普遍認為出於政治考慮,但是很少有人責備尼克森。盡管夏季他在民意測驗中的低落地位已經有所改善,一般人都相信,他要想重新當選,非設法得到他所能夠得到的一切幫助不可。
※※※
「美國人物畫像:拉爾夫·納德」
拉爾夫·納德的父親是黎巴嫩移民,住在康乃狄克州的製造業中心文斯特德,是人們所熟悉的美國式的地方平民主義者。納德拉·納德的高原甜食店是一家飯館兼麵包點心店,顧客們抱怨說,店老闆從來不讓他們安靜地吃飯。納德經常給他們演講現製度的弊端及其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情況。和許多移民一樣,他比土生的美國人更是個熱誠的民主黨人。他沒完沒了地責罵財團的罪行,老是威脅著要控告他們。到最後,他差不多和誰也談不到一塊,隻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他的幼子拉爾夫。
1938年,拉爾夫·納德年僅四歲,當律師們在地方法院向著陪審團發表長篇辯詞時,他就是個小小的聽眾。14歲時,他就天天閱讀《國會記錄》。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獎學金,在該大學,他拒絕和其他學生一樣穿麂皮馬褲或其他相應的服裝象徵;校園的樹木噴射滴滴涕,他也提出抗議。學校圖書館閉館後,他經常被鎖在館裏,結果管理人給了他一把鑰匙;而他的反應倒符合他的性格,反而指責學校當局不應對其他學生的合法權利漠不關心。1955年,他被選為大學優秀生聯誼會會員,畢業時成績優異,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而他卻把這個學院稱為培育權勢僕役的“高價的工具工廠”。
他的清教徒名聲傳播開來。他發誓不看小說,認為那是浪費時間。看電影也是一樣,他限製自己一年隻看兩部。他藐視戲劇、煙、酒、女人、晚會等等。在哈佛大學,他也不開汽車了,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卻另有動機。他開始研究汽車事故。他到附近的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研究了一陣汽車技術之後,給《哈佛法學記錄》寫了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汽車:為死亡而設計》。
這個問題一直使他煩惱。他的整個生涯都是同人身保護工作相聯繫的——從不安全的天然煤氣管道、食品的附加劑、變質肉類、汙染問題、礦井健康條件、除草劑、不衛生的家禽、條件不足的私人醫院,一直到彩色電視的輻射問題,但是汽車威脅的問題是最基本的。他在哈特福德開設了一家私人法律事務所(很快成了為窮人免費提供法律諮詢的地方),繼續敦促各地方政府製定更加嚴格的汽車安全條例。1964年初,他把這一運動帶到華盛頓,勞工部部長助理丹尼爾·派屈克·莫伊尼漢聘用他為勞工部日薪50元的顧問。
在康乃狄克州參議員亞伯拉罕·裏比科夫的合作下,納德搞了一份200頁厚的呼籲書,呼籲製定強製性汽車安全法令。通用汽車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向他指出,雪佛萊廠的科維爾牌汽車容易翻車,因而成了他在工業界內第一個秘密聯繫人。1965年11月,納德的第一部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中包含的危險》,其中把科維爾牌汽車叫做“最難駕駛的汽車之一”,並且指責汽車工業在“這種型號已經用了四年,共生產了1124076輛科維爾之後,才決定採取措施”。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中包含的危險》一書的精裝本和平裝本共出售45萬冊,終使作者以證實汽車危害的專家身份於1966年2月10日出席了裏比科夫委員會。三星期後,納德指控通用汽車公司利用私人偵探跟他找麻煩,打電話對他進行謾罵,以及企圖用女人勾引他來敗壞他的名譽,於是使他成了全國知名人物。一個通用汽車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宣誓下承認,他的上司曾指示他:“不論在什麽地方設法抓住這傢夥的一點把柄……使他不敢再跟他們搗蛋……封住他的嘴。”納德提出控告,要求賠償2600萬元,結果得到了28萬元。這錢和他寫書的版稅一樣,都用在他的事業上。那年夏天,“全國交通和機動車安全法”獲得通過時,《華盛頓郵報》宣稱:“這項重要立法所以成為可能,大部分功勞應該屬於一個人——拉爾夫·納德……這個為公眾利益進行活動的單人院外說客,戰勝了全國力量最強大的工業。”
納德自己承擔起全國交通安全署監督人的責任後,又插手過問肉類包裝業,其結果是使得1967年肉類衛生法得以通過。他的攻擊範圍原來還限於消費者的剝削者,後來更擴大到包括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煙囪、智囊機構、不安全的卡車、紙漿和造紙工廠、財產稅、官僚主義者、消費信貸、銀行和超級市場。一個評論家說:“納德並不是維護消費者利益的人,他隻是一味反對消費。”
納德不同於林肯·斯特芬斯時代那些揭發醜事的人,他得到保守選民的支持。在充滿無政府主義和混亂的時代,他仍然相信能在這個製度內部進行改革。他是個直線式的思想家,提倡守法和工業秩序。股票經紀人贊助他的事業,波特女士的學校給他派去誌願工作者。現在,他已有一些助手——一個記者稱他們是“納德襲擊者”,這些人大多數是畢業於上流學校的上層中產階級的白人,他們的姓名頗像普爾門臥車車廂的名稱:羅維爾·道奇、威廉·哈裏遜·韋爾福德、魯本·羅伯遜三世、霍華德·塔夫脫四世等。其中有個叫愛德華·考克斯的,後來成了尼克森的女婿。
</br>
※※※
「美國人物畫像:拉爾夫·納德」
拉爾夫·納德的父親是黎巴嫩移民,住在康乃狄克州的製造業中心文斯特德,是人們所熟悉的美國式的地方平民主義者。納德拉·納德的高原甜食店是一家飯館兼麵包點心店,顧客們抱怨說,店老闆從來不讓他們安靜地吃飯。納德經常給他們演講現製度的弊端及其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情況。和許多移民一樣,他比土生的美國人更是個熱誠的民主黨人。他沒完沒了地責罵財團的罪行,老是威脅著要控告他們。到最後,他差不多和誰也談不到一塊,隻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他的幼子拉爾夫。
1938年,拉爾夫·納德年僅四歲,當律師們在地方法院向著陪審團發表長篇辯詞時,他就是個小小的聽眾。14歲時,他就天天閱讀《國會記錄》。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獎學金,在該大學,他拒絕和其他學生一樣穿麂皮馬褲或其他相應的服裝象徵;校園的樹木噴射滴滴涕,他也提出抗議。學校圖書館閉館後,他經常被鎖在館裏,結果管理人給了他一把鑰匙;而他的反應倒符合他的性格,反而指責學校當局不應對其他學生的合法權利漠不關心。1955年,他被選為大學優秀生聯誼會會員,畢業時成績優異,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而他卻把這個學院稱為培育權勢僕役的“高價的工具工廠”。
他的清教徒名聲傳播開來。他發誓不看小說,認為那是浪費時間。看電影也是一樣,他限製自己一年隻看兩部。他藐視戲劇、煙、酒、女人、晚會等等。在哈佛大學,他也不開汽車了,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卻另有動機。他開始研究汽車事故。他到附近的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研究了一陣汽車技術之後,給《哈佛法學記錄》寫了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汽車:為死亡而設計》。
這個問題一直使他煩惱。他的整個生涯都是同人身保護工作相聯繫的——從不安全的天然煤氣管道、食品的附加劑、變質肉類、汙染問題、礦井健康條件、除草劑、不衛生的家禽、條件不足的私人醫院,一直到彩色電視的輻射問題,但是汽車威脅的問題是最基本的。他在哈特福德開設了一家私人法律事務所(很快成了為窮人免費提供法律諮詢的地方),繼續敦促各地方政府製定更加嚴格的汽車安全條例。1964年初,他把這一運動帶到華盛頓,勞工部部長助理丹尼爾·派屈克·莫伊尼漢聘用他為勞工部日薪50元的顧問。
在康乃狄克州參議員亞伯拉罕·裏比科夫的合作下,納德搞了一份200頁厚的呼籲書,呼籲製定強製性汽車安全法令。通用汽車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向他指出,雪佛萊廠的科維爾牌汽車容易翻車,因而成了他在工業界內第一個秘密聯繫人。1965年11月,納德的第一部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中包含的危險》,其中把科維爾牌汽車叫做“最難駕駛的汽車之一”,並且指責汽車工業在“這種型號已經用了四年,共生產了1124076輛科維爾之後,才決定採取措施”。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中包含的危險》一書的精裝本和平裝本共出售45萬冊,終使作者以證實汽車危害的專家身份於1966年2月10日出席了裏比科夫委員會。三星期後,納德指控通用汽車公司利用私人偵探跟他找麻煩,打電話對他進行謾罵,以及企圖用女人勾引他來敗壞他的名譽,於是使他成了全國知名人物。一個通用汽車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宣誓下承認,他的上司曾指示他:“不論在什麽地方設法抓住這傢夥的一點把柄……使他不敢再跟他們搗蛋……封住他的嘴。”納德提出控告,要求賠償2600萬元,結果得到了28萬元。這錢和他寫書的版稅一樣,都用在他的事業上。那年夏天,“全國交通和機動車安全法”獲得通過時,《華盛頓郵報》宣稱:“這項重要立法所以成為可能,大部分功勞應該屬於一個人——拉爾夫·納德……這個為公眾利益進行活動的單人院外說客,戰勝了全國力量最強大的工業。”
納德自己承擔起全國交通安全署監督人的責任後,又插手過問肉類包裝業,其結果是使得1967年肉類衛生法得以通過。他的攻擊範圍原來還限於消費者的剝削者,後來更擴大到包括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煙囪、智囊機構、不安全的卡車、紙漿和造紙工廠、財產稅、官僚主義者、消費信貸、銀行和超級市場。一個評論家說:“納德並不是維護消費者利益的人,他隻是一味反對消費。”
納德不同於林肯·斯特芬斯時代那些揭發醜事的人,他得到保守選民的支持。在充滿無政府主義和混亂的時代,他仍然相信能在這個製度內部進行改革。他是個直線式的思想家,提倡守法和工業秩序。股票經紀人贊助他的事業,波特女士的學校給他派去誌願工作者。現在,他已有一些助手——一個記者稱他們是“納德襲擊者”,這些人大多數是畢業於上流學校的上層中產階級的白人,他們的姓名頗像普爾門臥車車廂的名稱:羅維爾·道奇、威廉·哈裏遜·韋爾福德、魯本·羅伯遜三世、霍華德·塔夫脫四世等。其中有個叫愛德華·考克斯的,後來成了尼克森的女婿。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