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在這個選舉年遇到的是另一個對手,他對這些小型艦艇之間的短暫衝突也可能就不會這樣對待。三星期前,共和黨人在舊金山的牛宮提名巴裏·戈德華特為總統候選人,戈德華特正指責政府在“共產主義麵前膽小害怕”。他的責難使得崇拜者起立歡呼,大喊大叫,他說:“仁慈的上帝使這個強大的共和國成長壯大,是要它成為勇敢無畏的人的家園……不是要它在強橫的共產黨人麵前縮成一團……是我們的無所作為築起了柏林的恥辱之牆。無所作為染汙了豬灣的羞辱的沙灘。無所作為使得寮國的自由在逐漸死亡。無所作為在危害著越南的叢林。”
利用東京灣事件,詹森可以把戈德華特的這一論點徹底粉碎。他需要做的隻是拉著國家的大旗,要求國會讓他放手對付北越的那些海盜。為了這一目標,他將國會的領袖們召到白宮,要他們通過決議,授權他果斷地對付這類挑釁行為。他說他所要求的隻是一項兩院聯合決議,類似1955年在中國台灣問題上、1957年在中東問題上國會授予艾森豪的抗擊共產黨威脅的權力。比爾·邦迪已經替他起草了決議草案,總統要求他的老友,外交委員會主席富布賴特負責為這一議案奔走。富布賴特當時竟然同意,這事他後來很感悔恨。
1964年冷戰還很嚴峻,國會山上沒有什麽人會主張對共產黨的“狂亂”給予溫和對待。俄勒岡州的韋恩·莫爾斯則是例外。第二次東京灣事件發生後的那個夜晚,莫爾斯接到從五角大樓來的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聽說這位參議員將反對總統提出的議案。他建議他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他應堅持要求查看“馬多克斯”號的航海日誌,這樣就可以發現這艘驅逐艦離北越海岸比一般人所了解到的要近得多。第二,他應該要求知道這船是派出去執行什麽任務的:這可決不是光明正大的事。
第二天清晨,莫爾斯研究了決議案的措辭,認為它是違憲的。他向富布賴特指出,隻有國會才能宣戰。而這一決定將是同意總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不宣而戰。富布賴特提醒他有關中國台灣和中東的決議。莫爾斯說,那兩個決議也是違憲的,但比起這個來,多少還有點理由。當時危機嚴重,必須立即做出決定,這一次並不是那樣。越南的鬥爭看來不知何日才能了結,這樣給予總統一種沒有時間限製的權力就將是允許總統在任何他認為合適的時候進行幹涉。莫爾斯說,決議案的措辭太籠統。他要求富布賴特舉行意見聽取會。富布賴特說,不可能,這是非常時期。莫爾斯不同意這一點,他是完全對的。但富布賴特已決定要求立即通過,把它說成是關係到參議員是否愛國的問題。這就孤立了莫爾斯和支持他的惟一同僚、阿拉斯加州的參議員歐內斯特·格裏寧。議案在眾議院隻討論了40分鍾,就以414票對0票通過。參議院討論的時間長一些,辯論了八個小時——但正如一位觀察員後來所批評的,這“比參議院平常修訂漁業法案花的時間還少。”
當時表示不滿的評論寥寥無幾。這一行動被看做是慕尼黑後決不再姑息侵略者而要依賴集體安全的思想路線的必然延伸。按照這種推理,如果我們和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其他簽字國現在去援救南越,那將來加利福尼亞如受到胡誌明或胡加上毛的威脅時,別人就會來幫助我們。迪安·臘斯克幹脆說:不如此行動就會使美國陷於“致命的危險”。後來這種說法會遭到鬧笑,但在當時卻沒有人覺得可笑。臘斯克這一立場實際上是當時兩黨中一切政界人物所共有的。投票贊成這一決議的參議員中就有:尤金·麥卡錫、喬治·麥戈文、伯奇·貝赫、艾伯特·戈爾、雅各布·賈維茨、約翰·謝爾曼·庫珀、弗蘭克·卡爾森、喬治·艾肯和弗蘭克·丘奇。《紐約時報》評論說:“全國對總統的一致信任是至關重要的。”《華盛頓郵報》說:“詹森總統贏得了自由世界的感激。”盧·哈裏斯民意測驗報導:詹森7月對戰事的處理,全國有58%的人表示不滿,但這時卻有72%都表示贊同了。哈裏斯寫道:“僅此一舉,詹森先生就把他在對外政策中最大的政治弱點變成了最雄厚的資本。”連沃爾特·李普曼也表示支持,相信總統已向全國表明,美國捲入越南的最大限度也就是轟炸,他決不會派遣軍隊。支持政府的人興高采烈,而政府在1964年是得到國內大多數人支持的。要在很久以後,他們才會回想到莫爾斯的預言:
『我相信,歷史將載明,由於這一決議,我們犯下了破壞和無視美國的憲法的嚴重錯誤……正如我今天竭力詳加闡述的,我們事實上是要賦予總統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便能發動戰爭的權力。我相信,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
詹森於8月7日該決議通過的當天便簽署了。八個月後,他對一群訪問者齜牙一笑說:“就我所知,我們的海軍隻是在那兒炮打鯨魚。”
※※※
1963年夏,報業辛迪加經濟專欄作者埃利奧特·詹韋曾思量過,如果黑種工人和白種工人發現他們正在爭奪同一工作,不知將發生什麽情況。他認為,白種工人可能會因此對民權運動不滿,他並把這種反應叫做“強烈反應”。在達拉斯事件後的那個冬天,“強烈反應”產生了政治上的含義,特別指的是:種族主義者支持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參加總統預選一事。華萊士在印第安納州和馬裏蘭州顯示力量後(他5月5日在印第安納州贏得30%,5月19日在馬裏蘭州贏得43%的選票),全國擁護他的人日漸減少。他的聲望似乎由於大多數黑人對不公正現象仍然逆來順受的高尚姿態而受到損害。7月,華萊士退出競選。可是,就在他決定放棄競選時,紐約的黑人卻在創造著歷史,不願再容忍下去。因此報刊的頭版頭條便開始出現了一些消息,而這又必然會刺激強烈反應。
</br>
利用東京灣事件,詹森可以把戈德華特的這一論點徹底粉碎。他需要做的隻是拉著國家的大旗,要求國會讓他放手對付北越的那些海盜。為了這一目標,他將國會的領袖們召到白宮,要他們通過決議,授權他果斷地對付這類挑釁行為。他說他所要求的隻是一項兩院聯合決議,類似1955年在中國台灣問題上、1957年在中東問題上國會授予艾森豪的抗擊共產黨威脅的權力。比爾·邦迪已經替他起草了決議草案,總統要求他的老友,外交委員會主席富布賴特負責為這一議案奔走。富布賴特當時竟然同意,這事他後來很感悔恨。
1964年冷戰還很嚴峻,國會山上沒有什麽人會主張對共產黨的“狂亂”給予溫和對待。俄勒岡州的韋恩·莫爾斯則是例外。第二次東京灣事件發生後的那個夜晚,莫爾斯接到從五角大樓來的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聽說這位參議員將反對總統提出的議案。他建議他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他應堅持要求查看“馬多克斯”號的航海日誌,這樣就可以發現這艘驅逐艦離北越海岸比一般人所了解到的要近得多。第二,他應該要求知道這船是派出去執行什麽任務的:這可決不是光明正大的事。
第二天清晨,莫爾斯研究了決議案的措辭,認為它是違憲的。他向富布賴特指出,隻有國會才能宣戰。而這一決定將是同意總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不宣而戰。富布賴特提醒他有關中國台灣和中東的決議。莫爾斯說,那兩個決議也是違憲的,但比起這個來,多少還有點理由。當時危機嚴重,必須立即做出決定,這一次並不是那樣。越南的鬥爭看來不知何日才能了結,這樣給予總統一種沒有時間限製的權力就將是允許總統在任何他認為合適的時候進行幹涉。莫爾斯說,決議案的措辭太籠統。他要求富布賴特舉行意見聽取會。富布賴特說,不可能,這是非常時期。莫爾斯不同意這一點,他是完全對的。但富布賴特已決定要求立即通過,把它說成是關係到參議員是否愛國的問題。這就孤立了莫爾斯和支持他的惟一同僚、阿拉斯加州的參議員歐內斯特·格裏寧。議案在眾議院隻討論了40分鍾,就以414票對0票通過。參議院討論的時間長一些,辯論了八個小時——但正如一位觀察員後來所批評的,這“比參議院平常修訂漁業法案花的時間還少。”
當時表示不滿的評論寥寥無幾。這一行動被看做是慕尼黑後決不再姑息侵略者而要依賴集體安全的思想路線的必然延伸。按照這種推理,如果我們和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其他簽字國現在去援救南越,那將來加利福尼亞如受到胡誌明或胡加上毛的威脅時,別人就會來幫助我們。迪安·臘斯克幹脆說:不如此行動就會使美國陷於“致命的危險”。後來這種說法會遭到鬧笑,但在當時卻沒有人覺得可笑。臘斯克這一立場實際上是當時兩黨中一切政界人物所共有的。投票贊成這一決議的參議員中就有:尤金·麥卡錫、喬治·麥戈文、伯奇·貝赫、艾伯特·戈爾、雅各布·賈維茨、約翰·謝爾曼·庫珀、弗蘭克·卡爾森、喬治·艾肯和弗蘭克·丘奇。《紐約時報》評論說:“全國對總統的一致信任是至關重要的。”《華盛頓郵報》說:“詹森總統贏得了自由世界的感激。”盧·哈裏斯民意測驗報導:詹森7月對戰事的處理,全國有58%的人表示不滿,但這時卻有72%都表示贊同了。哈裏斯寫道:“僅此一舉,詹森先生就把他在對外政策中最大的政治弱點變成了最雄厚的資本。”連沃爾特·李普曼也表示支持,相信總統已向全國表明,美國捲入越南的最大限度也就是轟炸,他決不會派遣軍隊。支持政府的人興高采烈,而政府在1964年是得到國內大多數人支持的。要在很久以後,他們才會回想到莫爾斯的預言:
『我相信,歷史將載明,由於這一決議,我們犯下了破壞和無視美國的憲法的嚴重錯誤……正如我今天竭力詳加闡述的,我們事實上是要賦予總統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便能發動戰爭的權力。我相信,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
詹森於8月7日該決議通過的當天便簽署了。八個月後,他對一群訪問者齜牙一笑說:“就我所知,我們的海軍隻是在那兒炮打鯨魚。”
※※※
1963年夏,報業辛迪加經濟專欄作者埃利奧特·詹韋曾思量過,如果黑種工人和白種工人發現他們正在爭奪同一工作,不知將發生什麽情況。他認為,白種工人可能會因此對民權運動不滿,他並把這種反應叫做“強烈反應”。在達拉斯事件後的那個冬天,“強烈反應”產生了政治上的含義,特別指的是:種族主義者支持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參加總統預選一事。華萊士在印第安納州和馬裏蘭州顯示力量後(他5月5日在印第安納州贏得30%,5月19日在馬裏蘭州贏得43%的選票),全國擁護他的人日漸減少。他的聲望似乎由於大多數黑人對不公正現象仍然逆來順受的高尚姿態而受到損害。7月,華萊士退出競選。可是,就在他決定放棄競選時,紐約的黑人卻在創造著歷史,不願再容忍下去。因此報刊的頭版頭條便開始出現了一些消息,而這又必然會刺激強烈反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