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消費者進行愚弄和操縱的概念在五十年代中期並不是什麽新東西,但是廣泛地意識到這種作法則開始於這一時期的“顧客誘導術”的研究,及其涉及的一切內容,正在變得非常巧妙。實際上各行各業的人都感覺到這種誘惑性的存在。廣告業中玩弄花招的能手之大言不慚,有時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人把肥皂的香味、皂沫的結構,紡織品的潔白度,說得神乎其神,並以此自鳴得意。這些人信口開河——夾以用戶意見和銷售數字來證明他們的說法——什麽從俄勒岡州到科德角凡是抽菸的主全改抽“馬爾巴勒”牌香菸了:都丟掉原有的襯褲,去買“織機之果”公司的騎師式短褲了;都一窩蜂擁到信貸公司去借款,以便妻女們能夠肯定地回答那個盡人皆知的問題(據菲利普·懷利說,一切以美國婦女為對象的廣告實際都必然包含著這一問題):“太太,你可夠條件?”


    斯佩克托爾斯基在談到這些有創造性的叫賣商時說:


    『願上帝保佑我們大家,這些人開風氣,創時髦,宣揚全國其他人敢想而不敢為的事。他們搞點什麽花樣,不消幾周幾月,森林湖鎮、聖巴巴拉和交通幹線上的同業必然如法炮製。通過象《時髦》雜誌上《大家都在談論……》專欄這樣小範圈的傳導,他們所規定的一切,十之八九很快就會在貝弗利山、格羅斯角和休威克萊等地方被人接受下來,談論開來。他們要叫我們買什麽,我們可以向上帝發誓,照辦不誤。』


    斯佩克托爾斯基對這種生意經感到挺有趣。別的人則頗多責備之詞,說這是蓄意鼓動無理性的行為和憑衝動去購買,構成對私人生活的侵犯,有損於人,說強設的需求乃是奴役別人的一種形式。這些批評家認為,在艾森豪時代的美國表麵繁榮之下,已能察覺到深刻的動亂徵兆。酗酒和服用新鎮靜劑因而上癮的人數到了嚇人的程度。1957年毒品銷售量比戰爭結束時增加了七倍之多。商店行竊的事也大為增加。伊利諾州某居民區裏發現的行竊顧客,並非人們所想的定是貧窮無告的人。據警察局長說,她們一般地是嫁給年收入八千美元的中層行政管理人員的家庭婦女,此輩經常做禮拜,熱心於小學家長會工作,參加橋牌俱樂部,是每周花銷約五十美元的消費者。


    加爾布雷思對於社會的雙重標準感到憂慮,他說:“凡是用一定的資源能夠提高生產的都是好的,也必然是重要的;凡是阻礙和減少生產的,就都在相應程度上是錯誤的。”那些宣揚縱情享受和積聚財富的說教者,稱頌商品私有,但逃避社會服務——教育、公共衛生、消除城市公害的運動等。加爾布雷思認為,按照這種思路“純粹拿金錢來衡量,當投機商和妓女,比當教員、傳教士、警察所得報酬毫無問題要大得多。”路易斯·克羅南伯格在一篇文章中說,年輕的一代正受到“庸俗化的預處理”,“就象衣料據說受過縮水預處理一樣,”埃德蒙·威爾遜寫道:“在我們祖父時代宗教所起的作用,現在已由生產、消費和利潤來承但了。”他說:這些東西,甚至容不得討論,因為“它們取代了《創世紀》和耶穌基督的神聖不可侵犯。”在某些觀察家看來,廣告人員似乎是推銷精神病的掮客。沃爾特·李普曼嘲笑他們是“新野蠻人”。加爾布雷思在一段引人注目的文章裏指責消費主義,同時為後來的作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據以衡量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那種與此大不相同的社會的基準:


    『在今天,即使提出溫和批評意見的人,若同一般人的精神狀態相比,也似乎象獅子。在今天,按照各種社會準則生活,具有各種政治信仰的人都追求安逸,順應時尚;而好挑剔的人則被看成是搗亂分子;創造性被看成是破壞穩定性的表現。如果把《聖經》中的比喻稍加修改,在今天,可以說是一邦庸人領著一邦庸人【《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第十四節有瞎子領瞎子一語。——譯者】。』


    人們如果對於新的繁榮所帶來的五十年代生活方式沒有一定的體會,就不可能理解十五年後發生的社會反抗。在這一點上,一如其他方麵,時代的特徵最容易從新的市郊看出來。郊區並不代表整個美國(比如說簡直沒有什麽人死亡在那裏,而且那裏也幾乎沒有未婚的成年人),但的確代表著美國的未來。那裏是中層管理人員公餘燕居之所;那裏是他們的妻子珍視的貝蒂·弗裏丹所說的“女性的種秘”;也是在那裏,這時的兒童,未來的“嬉皮士”和正派人混雜在公共遊歡場跑來跑去。


    四十年代初期開始的大規模國內人口遷徙,曾在戰後年代以稍緩的步調繼續進行。整個五十年代,每年都有百萬以上的農場主離開農場——到六十年代,戰後移居的總數已達一千七百萬人。與此同時,一度繁華的城市中心,卻被遺棄了——成為窮人的聚居區和富人的經營點。其他的人紛紛避開,搬到市外去住。甚至象康乃狄克州的斯特拉特福那樣在戰前就已定居的郊區,乘車上班的人先是增加到兩倍,後來又增加到三倍,而在新興的城市,乘車上班的人幾乎包括全部男性人口。現在除星期日外每天早晨,幾十萬白領的工作人員乘車或開車到曼哈頓去,傍晚回家。在五十年代末期,曼哈頓島上市政廳以南地區,白天的人口超過一百萬——而夜晚大約隻有兩千人。在那十年中,一百多萬紐約人離開城區住到戰後建立的四郊居民點。約翰·布魯克斯曾寫道,郊區“吸盡商業區的夜間人口,那裏隻剩下一些夜間看守和無業遊民;那裏成了一個半日城市,汽車和鐵路汽班車開到時,全城像漲潮……為人群所淹沒,入夜落潮時,人群又退走——基本上隻剩下小偷、警察和老鼠活動。”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榮與夢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威廉·曼徹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威廉·曼徹斯特並收藏光榮與夢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