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競選運動真是古怪又希奇啊,”一位老民主黨人後來對埃米特·約翰·休斯說。“簡直可說是別開生麵,因為幾乎誰也想不起你們有哪件事做錯了的——同樣,誰也想不起我們有哪些事做對了的。”最糟糕的是,早已退出政治舞台的杜魯門忽然又露麵了。他為了保紐約州州長阿夫裏爾·哈裏曼獲得提名,竟迫使史蒂文森不得不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投入一場抵消力量的黨內鬥爭。當他發現他控製不了代表人會時,便進而橫下了心,非讓史蒂文森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可。這位前總統一怒之下,竟為共和黨人提供了他們意想不到的大好炮彈。杜魯門把史蒂文森說成是“保守分子”,奉行一條“舉棋不定的路線,”根本沒有那種“我們非此不能取勝的戰鬥精神。”
史蒂文森另有一些不利之處。照說,他本來是應該跟艾森豪,而不是跟杜魯門,尼克森之輩迸行較量的。但艾森豪總統卻採取了一種超然於鬥爭之外的姿態。他同羅斯福總統一樣,總不讓對手和他短兵相接。他在應付國外日益嚴重的危機之餘,隻就心平氣和地沿用“老大黨”的那套溫和的競選口號“和平,進步,繁榮”來為自己競選。與此同時,尼克森卻發現了後來成為他一項最慣用的政治策略,這就是:當他麵臨抉擇時,總是按照大家樂意的辦法去辦,同時反覆強調他所選定的確實是更艱苦的一條路。他說,要讓他象史蒂文森那樣來支持停止氫彈試驗,是再“容易”不過了。接著,這位副總統以其顫抖的聲音說,但是他的良心迫使他不能不有違公共輿論而要求進行試驗。其實,道路艱苦的恰恰是史蒂文森。那個年頭要求製造更大更凶的核彈的人,能丟幾張選票呢?這時的尼克森可謂左右逢源:既投合了大多數人的心意,又贏得了膽略出眾的美譽。
史蒂文森派裏黨務老手提醒過史蒂文森說,核試驗問題會使民主黨裏的許多大派別(特別是黑人和勞工)感到不滿的。這一點他是知道的;他之終於決心不顧一切照樣幹下去,一口咬定他要說的都是該說,這恰恰才是真正好樣的、有政治勇氣的人呢。在這種節骨眼上,我們倒是領略到了這位1952年總統候選人的英姿猶在。當年他勇氣十足,現在他也一樣。他的短處在於欠圓通,不善謀——圓通、善謀也許算不上什麽大德行,但對於政治領袖來說卻是十分必要的啊。
艾森豪關於核試驗的論點——一是:必須製造威力更大的核彈才能使美國在“討價還價”時處於“優勢,而不是劣勢”;二是:“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辦法,是不讓它打起來”——在外行人覺得是頗為動聽的。盡管時間最終證明史蒂文森是正確的,但選舉卻不是靠這種道義上的勝利取得的。須知冷戰在1956年時還是一種可怕的現實啊。史蒂文森低估了它的影響,也不僅在核試驗問題上。一次他在發言中忽然提出,現在己經到了應該對美國國防採取一種“新的觀點”、考慮“結束徵兵製”的時候了。而等到抗議之聲四起,他卻又轉而改取守勢。這對於一個以挑戰者自居的人來說,當然是萬萬不足取的。
臨近11月,史蒂文森的競選運動已經變得有氣無力了。精神渙散、疲憊不堪的他,在選舉前夕的電視講話中卻又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他說,不管事情多麽不中聽,“我仍然要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所有的科學證據,歷史和經驗的教訓,無不表明,如果明天共和黨人勝利了,那麽,理察·尼克森就非常可能在未來的四年中成為我們的總統。”這話果然不假。但在向全國廣播時這樣講,可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番話使史蒂文森手下的人很惱火,從此,這場以弱對強的奮戰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艾森豪在第二次競選中所占的優勢實在是驚人的。他在選舉團投票中獲得了四百五十八票,而史蒂文森隻有一七十二票,也就是說,獲得了超過對方一千萬選票的多數。在整個四分之一世紀裏,黑人破天荒投了共和黨人的票。總統贏得了非工會會員勞工的三分之二的選票,工會會員百分之四於五的選票。他也囊括了各城市新郊區的選票。他的選票總數超過對方達百分之十六之多,隻比1928年胡佛獲選時的超額數字低百分之二。
這回艾森豪是在華盛頓謝拉頓公園總統住所舉行慶祝會的,晚9點,什麽疑慮都打消了。謝爾曼·亞當斯席地而坐,無比興奮地瞧著一架小電視機:裏邊,傑裏·帕森斯操著阿拉巴馬州的口音叫嚷:“大家聽著,美國南部邦聯的策源地——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剛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地投了共和黨人的票啦!”艾克帶頭歡呼,然後對埃米待·休斯說:“還得看看密執安州和明尼蘇達州怎麽樣。你記得有關納爾遜【英國海軍上將(1758-1805),1895年10月英法在特拉法加的海戰中,法軍被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所敗。納爾遜在海戰中重傷致死。——譯者】的一段故事嗎——他馬上要死了,還四麵望望,問道,‘他們還有留下的嗎?’我想我也是這樣。我每參加一次戰鬥,總是非獲全勝不可……有六七個州我們是沒有辦法的,但我不再想丟掉什麽了。不能讓他們還有一個‘留下’——跟納爾遜一樣。那就是我現在的想法。”
</br>
史蒂文森另有一些不利之處。照說,他本來是應該跟艾森豪,而不是跟杜魯門,尼克森之輩迸行較量的。但艾森豪總統卻採取了一種超然於鬥爭之外的姿態。他同羅斯福總統一樣,總不讓對手和他短兵相接。他在應付國外日益嚴重的危機之餘,隻就心平氣和地沿用“老大黨”的那套溫和的競選口號“和平,進步,繁榮”來為自己競選。與此同時,尼克森卻發現了後來成為他一項最慣用的政治策略,這就是:當他麵臨抉擇時,總是按照大家樂意的辦法去辦,同時反覆強調他所選定的確實是更艱苦的一條路。他說,要讓他象史蒂文森那樣來支持停止氫彈試驗,是再“容易”不過了。接著,這位副總統以其顫抖的聲音說,但是他的良心迫使他不能不有違公共輿論而要求進行試驗。其實,道路艱苦的恰恰是史蒂文森。那個年頭要求製造更大更凶的核彈的人,能丟幾張選票呢?這時的尼克森可謂左右逢源:既投合了大多數人的心意,又贏得了膽略出眾的美譽。
史蒂文森派裏黨務老手提醒過史蒂文森說,核試驗問題會使民主黨裏的許多大派別(特別是黑人和勞工)感到不滿的。這一點他是知道的;他之終於決心不顧一切照樣幹下去,一口咬定他要說的都是該說,這恰恰才是真正好樣的、有政治勇氣的人呢。在這種節骨眼上,我們倒是領略到了這位1952年總統候選人的英姿猶在。當年他勇氣十足,現在他也一樣。他的短處在於欠圓通,不善謀——圓通、善謀也許算不上什麽大德行,但對於政治領袖來說卻是十分必要的啊。
艾森豪關於核試驗的論點——一是:必須製造威力更大的核彈才能使美國在“討價還價”時處於“優勢,而不是劣勢”;二是:“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辦法,是不讓它打起來”——在外行人覺得是頗為動聽的。盡管時間最終證明史蒂文森是正確的,但選舉卻不是靠這種道義上的勝利取得的。須知冷戰在1956年時還是一種可怕的現實啊。史蒂文森低估了它的影響,也不僅在核試驗問題上。一次他在發言中忽然提出,現在己經到了應該對美國國防採取一種“新的觀點”、考慮“結束徵兵製”的時候了。而等到抗議之聲四起,他卻又轉而改取守勢。這對於一個以挑戰者自居的人來說,當然是萬萬不足取的。
臨近11月,史蒂文森的競選運動已經變得有氣無力了。精神渙散、疲憊不堪的他,在選舉前夕的電視講話中卻又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他說,不管事情多麽不中聽,“我仍然要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所有的科學證據,歷史和經驗的教訓,無不表明,如果明天共和黨人勝利了,那麽,理察·尼克森就非常可能在未來的四年中成為我們的總統。”這話果然不假。但在向全國廣播時這樣講,可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番話使史蒂文森手下的人很惱火,從此,這場以弱對強的奮戰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艾森豪在第二次競選中所占的優勢實在是驚人的。他在選舉團投票中獲得了四百五十八票,而史蒂文森隻有一七十二票,也就是說,獲得了超過對方一千萬選票的多數。在整個四分之一世紀裏,黑人破天荒投了共和黨人的票。總統贏得了非工會會員勞工的三分之二的選票,工會會員百分之四於五的選票。他也囊括了各城市新郊區的選票。他的選票總數超過對方達百分之十六之多,隻比1928年胡佛獲選時的超額數字低百分之二。
這回艾森豪是在華盛頓謝拉頓公園總統住所舉行慶祝會的,晚9點,什麽疑慮都打消了。謝爾曼·亞當斯席地而坐,無比興奮地瞧著一架小電視機:裏邊,傑裏·帕森斯操著阿拉巴馬州的口音叫嚷:“大家聽著,美國南部邦聯的策源地——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剛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地投了共和黨人的票啦!”艾克帶頭歡呼,然後對埃米待·休斯說:“還得看看密執安州和明尼蘇達州怎麽樣。你記得有關納爾遜【英國海軍上將(1758-1805),1895年10月英法在特拉法加的海戰中,法軍被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所敗。納爾遜在海戰中重傷致死。——譯者】的一段故事嗎——他馬上要死了,還四麵望望,問道,‘他們還有留下的嗎?’我想我也是這樣。我每參加一次戰鬥,總是非獲全勝不可……有六七個州我們是沒有辦法的,但我不再想丟掉什麽了。不能讓他們還有一個‘留下’——跟納爾遜一樣。那就是我現在的想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