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往往是財力非常雄厚的女性。美國未來家庭主婦協會的雜誌《青少年時代》估計,七年級學生每周花三角到八元五角。到了念高中時,每周花一元六角半到十九元五角。但有些人花的錢遠不止這數字。《生活》雜誌在一篇圖片組文裏,說郊區裏有個十七歲姑娘,每年有零用費四千元。她的開支項目,包括一千三百元的臥室布置,一千五百元的服裝(內有七套遊泳衣),五百元娛樂費,這還不包括所謂“由於念完中學而去夏威夷作一次短途旅行的費用”。《生活》雜誌說,“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會進入象這位蘇珊這一級的收入的。”結尾時它以使人鼓舞的語調說:“她的父母雖然這樣不斷溺愛她,但沒有寵壞了蘇珊。她把這一切奢華的享受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她一生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


    關於這個正在湧現出來的青年一代的有閑階級的全國統計數字,確是有點驚人。隨著戰時和戰後那代的嬰孩成長到了青春期,新市場也就擴大了,在全國共計增加了一千八百萬到兩千萬個消費者。他們每年購買量達到一百億元,後來還增至二百五十億元。吉爾伯特說,十四歲到十七歲的少女,光是“開學”的服裝,就花了七億七千三百萬元。《青少年時代》發現,在五十年代裏有一年,平均每個青少年“除了家庭正常供應的必需品而外,用在商品和勞務”的共達五百五十五元。


    有很多行業全部改組來滿足這些青年的需要。唱片業給他們準備了兩種唱片:“單張唱片”(每分鍾四十五轉)是給未到一歲的小孩的。“唱片集”(每分鍾三十三轉半)是給青少年的。這兩種湊在一起,就占全美國唱片銷售量百分之四十三。青少年的消費額,占電影院票房價值的百分之五十三,照相機銷售量的百分之四十四,新收音機銷售量的百分之三十九,新汽車銷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歲至十九歲這部分的青年,每年在唇膏上花二千萬元,在狐臭粉上花了二千五百萬元,在家庭燙髮上花了九百萬元。男女青少年花在化裝用品上幾達三億多元。


    在嚴酷的三十年代成長起來的父母親們,看見十二歲的女兒每周都去美容院,看見十四歲的孩子全神貫注地看著保險公司為他們那一代承保的退休保險的小冊子,現在開始習慣起來了。這些年青的一代,還可以在一些地方設一些賒帳戶,它們用的是頗為誘人的名字,如“十四到廿一歲的俱樂部”,“校園帳戶”,“新星帳戶”等,都沒有賒借兩字的。他們還可以在自己房間裏打個公主牌電話要人送來商品,或者和男朋友或女朋友交換“固定關係”的戒指(每隻十二元玖角伍分,“不用付現,每周付五角”)。加州有個公司建了一個造價二百五十萬元的青少年商業中心,內有六個商店,一個牛奶店,一個遊泳池,一個滑冰池和一所銀行。


    1954年12月15日晚,沃爾特·狄斯奈在兒童們中間造成了風靡一時的狂熱,這對全國說明,對這些小消費者也是可以招徠生意的。“狄斯奈遊樂場”本來是星期三晚電視的重要節目,有四千萬觀眾,其中大部分是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那周的節日,第一次連播關於戴維·克羅克特【1786-1836,美國開發西部時的人物。——譯者】的故事。戴維由一個迄今還是寂寂無聞的二十九歲的演員費斯·帕克扮演,確是個風度迷人的主角。他那種隨和態度很易使小朋友們陶醉,所以那些販賣克羅克特紀念品的人很易使他們上鉤。接著那年的春天,各個遊樂場和超級市場似乎到處都是那些戴著浣熊皮帽的五歲小孩。浣熊皮的價錢一下子上升為每八元一磅。到了下年夏天,這個銷售高潮才結束,但浣熊皮已銷售了一億元,而戴維·克羅克特式的汗衫、雪橇、毯子、風雪衣、牙刷、午飯盒、鞦韆、兒童遊樂室、沙箱玩具、小凳子、玩具槍和自行車,還未計算在內。有個商人積存有二十萬個學生帳篷,印上了戴維·克羅克特的名字,在兩天內就把它賣光了。有些成年人實在忍無可忍。有個百貨公司迸貨員說,“再有人對我談論戴維·克羅克特,我就用克羅克特的槍迎頭給他一下。”在聽了上千遍的費斯·帕克唱的“戴維·克羅克特小調”以後,很少有哪個母親不掩著自己耳朵的。這支歌獨占歌壇六個月,一共銷售了四百萬張。


    『生在田納西的一個山頂上,


    這個自由樂土的最蔥綠之州,


    在森林中長大,他熟知一草一木,


    三歲上他就殺死了一隻狗熊。


    戴維·克羅克特呀,戴維


    他是蠻荒世界之王!』


    ※※※


    《紐約先驅論壇報》的弗雷德·赫欽格擔心,“占有欲”會對青年們造成精神上的殘害。在這方麵,1954年開始有兩種娛樂形式,確是使人不安。比爾·哈萊和彗星樂隊的新音樂在廣告上被宣傳為“最優秀的搖滾舞流行音樂”。它使人擔心在這新繁榮中長大的兒童,就象二十年代的兒童一樣,可能被引向一味追尋歡樂,沒有頭腦。除此以外,斯坦利·克雷默的影片“凶暴的人”還加上了未來野蠻暴力流行的徵兆。馬龍·布蘭多扮演主角約翰尼,是個毫無意義的摩托車俱樂部的猩猩一般的“主席”。這些俱樂部成員都穿上緊身的藍布褲,上身穿著黑皮茄克衫,背上漆上一個骷髏頭和交叉著的大腿骨。按照電影的情節,布蘭多這一夥在一個靜悄悄的星期天下午,衝進一個寧靜的小城,由於沒有事做,便把這個地方鬧得天翻地覆。顯然,這電影是要揭露批判某些問題,但那是什麽問題呢?是譴責那些青年嗎?是譴責聽之任之的態度嗎?是譴責對法律和治安的不尊重嗎?很多文學評論家認為克雷默要暴露的是戰後富裕生活的陰暗的一麵,是毫無節製的貪得無厭。有些人見到電影裏的暴行有反感——在那個比較溫和的時代裏,那是夠粗暴的了——他們認為那樣來進行社會批評未免太過分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榮與夢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威廉·曼徹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威廉·曼徹斯特並收藏光榮與夢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