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與印度支那相踞整整十二個小時——一處是半夜,另一處則是正午——艾森豪總統1954年2月10日早上10時半走進印第安人條約室,舉行每星期三定期記者招待會時,黑夜正好籠罩著河內法軍司令部法蘭西大廈。有記者向他問及遠隔半個地球以外那個地區的嚴重的軍事形勢。他說:“把差國在那個地區卷進熱戰,我比誰都更激烈反對。因此,我命令採取的一切步驟,其目的都是,隻要有可能的話,使我國不捲入。”
“總統先生,”接著一個記者問道,“你這句話能否理解為:不管印度支那戰事怎樣發展,你決心不捲進或者不是更深地卷進戰爭呢?”
艾森豪回答說,他無法預料未來的發展。但是,他又說:“我認為如果美國現在在任何這些地區中深深地捲入一次全麵戰爭,我看就是沒有比這更大的美國的悲劇,特別是如果要用上大部隊作戰。”
比之後來的發展來說,當時美國部隊在越南是為數很少的。早在上一屆政府時,它們就在那裏了。直至四十年代末為止,印度支那的三個國家——越南、柬埔寨、寮國——都是法國殖民地。1949年12月30日,他們的地位略有改變:巴黎承認它們是“法蘭西聯邦”內的“獨立國家”。所謂“法蘭西聯邦”多半是做個樣子,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一種象徵性的姿態,目的是對付蘇聯所支持的胡誌明的越盟叛軍。1950年2月7日,華盛頓和倫敦承認了這三國,艾奇遜還強調說,美國的“根本政策,就是支持附屬國家的人民,通過和平的民主的演變,走向自治與獨立”。他本來希望亞洲有些國家跟著就會承認這三國。但是,他們不願採取行動,因為法國支持的傀儡保大親王寧願在裏維埃拉曬太陽,當個不到職的國家元首,這使他們反感很大。艾奇遜不顧各國對保大的普遍蔑視,還是頑固地把美國的聲譽押在印度支那。後來他回憶起來就很後侮,因為國務院裏有個名叫約翰·奧利的同事曾警告過他,美國正在逐步採取這樣的立場:“我們有取代而不是補充法國的責任的傾向。”奧利說,美國會成為法國的替罪羊,陷入直接幹預的泥坑,他指出“這些情況是會象滾雪球那樣的。”但艾奇遜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我決定……既然我們幹起來了,我就不再回頭看了。”
到了艾森豪就職時,美國已經負擔法國三分之一的費用,向印度支那輸送軍火,向他們提供兩百名空軍技術人員。艾克也照樣援助越南,但這樣援助已顯得不夠了。越南危機已經深化。到了2月那個早上舉行記者招待會時,越南危機己經集中到一場大戰上,這場典型的交鋒,比夏伊洛戰役【夏伊洛位於田納西州,是美圍內戰時一場重要戰役的所在地,時間是1862年。——譯者】和阿爾貢戰役【阿爾貢在法國東北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此進行重大戰役。——譯者】更將改變世界歷史進程和影響美國。胡誌明的傑出統帥武元甲將軍,七年來把法軍一直弄得七暈八素。在聖西爾軍校訓練出來的法國軍官,對武元甲的遊擊戰術完全不知所措,彷徨無策,因此下決心要引越盟出來進行一場決戰。1953年11月20日,他們在河內以西約二百英裏的一個戰略點,投下了一萬五千人的降落傘部隊。這個地方是個交通要衝,是通向中國、東京灣和寮國的樞紐,它在泰族境內,名字由三個泰文組成:奠就是“大”,邊就是“邊界”,而府就是“行政中心”。奠邊府意思就是邊界行政大中心。【這個解釋似不符原意。——譯者】這個名字可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了。
從地理位置來說,東南亞的這一部分是最險要的:懸崖峭壁、峰巒崢嶸,叢林深邃,穀峽險阻,大河洶湧。但是,各地區到處都有一些平坦的窪地,星羅棋布。其中較大的還可修整為跑道。奠邊府就是這樣的盆地。它狀如長形橡樹葉,枝脈都是小溪,而大河則是其中主脈。它有十一英裏長,三英裏闊。周圍則山巒層疊,密林深翳。法國降落傘部隊在這裏建了一個機場,還有很多“豪豬”——即能保護這機場和出擊敵人的堅固據點。自從馬基雅維裏時代以來,軍事戰略家都要指揮官們奪取高地,認為如果一方盤踞高地,就可以用炮兵摧毀對方。但是法國人沒有占據俯瞰奠邊府的各個高山。在遊擊隊活動頗繁的情況下守住這些山峰是不易的。因此河內的指揮部認為沒有必要。在法蘭西大廈的戰地記者聽說,法國的大炮比武元甲能摘到的厲害得多,而且在到處都是群山重疊的情況下,越盟是沒可能把大炮拉進來的。
法蘭西大廈估計錯了。11月份以來,九萬個越南農民就把105毫米的野戰炮拉過了荒林野嶺,來到了奠邊府。到1月份,武元甲的大部分炮兵部隊已進入陣地,俯瞰著下麵一片灰黃色的平原。2月10日,艾森豪在華盛頓的白宮印第安人條約會議室回答有關越南問題時,越盟的第五十七團,在經過艱苦行軍和休整以後,已經從山上那月色如洗的斜坡上看下來,俯瞰著那些保衛著已入睡鄉的十二營法軍的碉堡群。後來,遊擊隊的指揮官何文賢上尉告訴別人說,機場周圍火炬搖曳,使他記起他們村裏有人死的時候在各家的茅舍麵前點起的一堆堆柴火以悼念死者。
</br>
華盛頓與印度支那相踞整整十二個小時——一處是半夜,另一處則是正午——艾森豪總統1954年2月10日早上10時半走進印第安人條約室,舉行每星期三定期記者招待會時,黑夜正好籠罩著河內法軍司令部法蘭西大廈。有記者向他問及遠隔半個地球以外那個地區的嚴重的軍事形勢。他說:“把差國在那個地區卷進熱戰,我比誰都更激烈反對。因此,我命令採取的一切步驟,其目的都是,隻要有可能的話,使我國不捲入。”
“總統先生,”接著一個記者問道,“你這句話能否理解為:不管印度支那戰事怎樣發展,你決心不捲進或者不是更深地卷進戰爭呢?”
艾森豪回答說,他無法預料未來的發展。但是,他又說:“我認為如果美國現在在任何這些地區中深深地捲入一次全麵戰爭,我看就是沒有比這更大的美國的悲劇,特別是如果要用上大部隊作戰。”
比之後來的發展來說,當時美國部隊在越南是為數很少的。早在上一屆政府時,它們就在那裏了。直至四十年代末為止,印度支那的三個國家——越南、柬埔寨、寮國——都是法國殖民地。1949年12月30日,他們的地位略有改變:巴黎承認它們是“法蘭西聯邦”內的“獨立國家”。所謂“法蘭西聯邦”多半是做個樣子,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一種象徵性的姿態,目的是對付蘇聯所支持的胡誌明的越盟叛軍。1950年2月7日,華盛頓和倫敦承認了這三國,艾奇遜還強調說,美國的“根本政策,就是支持附屬國家的人民,通過和平的民主的演變,走向自治與獨立”。他本來希望亞洲有些國家跟著就會承認這三國。但是,他們不願採取行動,因為法國支持的傀儡保大親王寧願在裏維埃拉曬太陽,當個不到職的國家元首,這使他們反感很大。艾奇遜不顧各國對保大的普遍蔑視,還是頑固地把美國的聲譽押在印度支那。後來他回憶起來就很後侮,因為國務院裏有個名叫約翰·奧利的同事曾警告過他,美國正在逐步採取這樣的立場:“我們有取代而不是補充法國的責任的傾向。”奧利說,美國會成為法國的替罪羊,陷入直接幹預的泥坑,他指出“這些情況是會象滾雪球那樣的。”但艾奇遜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我決定……既然我們幹起來了,我就不再回頭看了。”
到了艾森豪就職時,美國已經負擔法國三分之一的費用,向印度支那輸送軍火,向他們提供兩百名空軍技術人員。艾克也照樣援助越南,但這樣援助已顯得不夠了。越南危機已經深化。到了2月那個早上舉行記者招待會時,越南危機己經集中到一場大戰上,這場典型的交鋒,比夏伊洛戰役【夏伊洛位於田納西州,是美圍內戰時一場重要戰役的所在地,時間是1862年。——譯者】和阿爾貢戰役【阿爾貢在法國東北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此進行重大戰役。——譯者】更將改變世界歷史進程和影響美國。胡誌明的傑出統帥武元甲將軍,七年來把法軍一直弄得七暈八素。在聖西爾軍校訓練出來的法國軍官,對武元甲的遊擊戰術完全不知所措,彷徨無策,因此下決心要引越盟出來進行一場決戰。1953年11月20日,他們在河內以西約二百英裏的一個戰略點,投下了一萬五千人的降落傘部隊。這個地方是個交通要衝,是通向中國、東京灣和寮國的樞紐,它在泰族境內,名字由三個泰文組成:奠就是“大”,邊就是“邊界”,而府就是“行政中心”。奠邊府意思就是邊界行政大中心。【這個解釋似不符原意。——譯者】這個名字可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了。
從地理位置來說,東南亞的這一部分是最險要的:懸崖峭壁、峰巒崢嶸,叢林深邃,穀峽險阻,大河洶湧。但是,各地區到處都有一些平坦的窪地,星羅棋布。其中較大的還可修整為跑道。奠邊府就是這樣的盆地。它狀如長形橡樹葉,枝脈都是小溪,而大河則是其中主脈。它有十一英裏長,三英裏闊。周圍則山巒層疊,密林深翳。法國降落傘部隊在這裏建了一個機場,還有很多“豪豬”——即能保護這機場和出擊敵人的堅固據點。自從馬基雅維裏時代以來,軍事戰略家都要指揮官們奪取高地,認為如果一方盤踞高地,就可以用炮兵摧毀對方。但是法國人沒有占據俯瞰奠邊府的各個高山。在遊擊隊活動頗繁的情況下守住這些山峰是不易的。因此河內的指揮部認為沒有必要。在法蘭西大廈的戰地記者聽說,法國的大炮比武元甲能摘到的厲害得多,而且在到處都是群山重疊的情況下,越盟是沒可能把大炮拉進來的。
法蘭西大廈估計錯了。11月份以來,九萬個越南農民就把105毫米的野戰炮拉過了荒林野嶺,來到了奠邊府。到1月份,武元甲的大部分炮兵部隊已進入陣地,俯瞰著下麵一片灰黃色的平原。2月10日,艾森豪在華盛頓的白宮印第安人條約會議室回答有關越南問題時,越盟的第五十七團,在經過艱苦行軍和休整以後,已經從山上那月色如洗的斜坡上看下來,俯瞰著那些保衛著已入睡鄉的十二營法軍的碉堡群。後來,遊擊隊的指揮官何文賢上尉告訴別人說,機場周圍火炬搖曳,使他記起他們村裏有人死的時候在各家的茅舍麵前點起的一堆堆柴火以悼念死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