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敏銳的孤立主義研究者注意到一些新東西。胡佛的單幹假設並非起初看來那麽孤立,其實也不限於西半球。他想的是“一邊以不列顛為疆界,另一邊以日本、福摩薩、菲律賓為疆界”,守住大西洋和太平洋。繼胡佛任共和黨右翼領袖的羅伯特·塔夫脫在參議院議席上亦作出同樣讓步。他承認,萬一受到攻擊而又可能作出有效的防禦的話,這些“民主島國”應予保衛。胡佛-塔夫脫主義,有人稱之為美國堡壘原則,有人稱之為大陸主義,到了新年元旦,已被提為代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另一種可能的選擇。關於究竟哪一選擇最好,這方麵的爭論成為國會山上傳出的最主要新聞。記者們稱之為“大辯論”。


    當時美國麵臨的問題是撥款建立杜魯門曾保證給北約的四個師的軍隊。1951年1月5日,塔夫脫告訴參議院說,“國會從未贊成把一支地麵部隊許給歐洲的方案,我們不應稀裏胡塗地同意。”三天後,參議員惠利提出參議院第8號決議案,反對在製訂正式國會政策之前,將美國地麵部隊派赴歐洲。2月15日,共和黨的大多數眾議員簽署一份支持胡佛大陸主義的宣言。塔夫脫的對手們決意把他說成阻撓議事程序者,但是他們沒有理解到,而塔夫脫也忽視闡明的是,他的整個立場依靠的是憲法規定的宣戰權在國會,而不在白宮。塔夫脫並無意妨礙行政部門的工作。1月15日,他宣稱他“很願意坐下來和總統……或多數派的任何人一起,擬定可以博得美國人民一致和持久支持的計劃。”但是,杜魯門這時不打算讓別人分享自從羅斯福“百日新政”以來,通過許多先例,逐漸積聚在現代總統身上的越來越大的權力。


    從七十年代的觀點回顧,這次辯論最突出的一點是雙方都默認某些基本原則,而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這些基本原則遠已不是什麽永恆的真理。行政當局的辯護士也好,國會山上的人們也好,都喜歡採用“自由世界”的說法;大家一致同意,“自由世界”還包括蔣介石的福摩薩、李承晚的南韓、保大的越南,薩拉查的葡萄牙、法魯克的埃及、佛朗哥的西班牙,巴蒂斯塔的古巴、庇隆的阿根庭、法屬阿爾及利亞、軍事獨裁統治著的海地以及在非洲和亞洲的所有歐洲人的殖民地。大陸主義老和國際主義者都同樣假定,在任何地方使用美國軍事力量都是有益於人類的,而且,不管誰在辯論中獲勝,美國人民都會接受其結果,不會舉行示威遊行、抗議,甚至不會有所議論。所有辯論者都想當然地認為,共產生義是鐵板一塊——有一個中央情報組織指導著從上海到易北河所有的赤色活動,因此他們相信,任何馬克思主義者在任何地方的任何行動都是先計算好對自由世界各國的影響,然後才動手幹的。當時這種奇怪信念得到如此一致的堅持,以致後來杜魯門總統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在印度支那和西藏看到一種模式,所安排的時間與朝鮮的進攻相吻合,都是對西方世界的挑戰。這是共產黨人單獨挑起來的,旨在加強大部分亞洲人當中已經平息下去的排外情緒。我們的英國盟友和許多歐洲政治家都認為中國的行動是為了製止美國援助歐洲重建的謀略。”』


    辯論產生於胡佛-塔夫脫為代表的共和黨人同杜魯門-艾奇遜為代表的民主黨人之間的實質性分歧,卻遠非黨派之爭。約瑟夫·甘迺迪仍是個民主黨人;參議員喬治與道格拉斯也都是民主黨人,兩人都認為未經國會同意總統不能把士兵派往海外。另一方麵共和黨參議員洛奇與諾蘭則認為參議院既已原則上同意北約組織,杜魯門就可以提供部隊予以貫徹執行。托馬斯·杜威、厄爾·沃倫、哈羅德·史塔生、約翰·福斯特·杜勒斯也大力支持北約組織;最後,一位共和黨的未來總統的證詞決定了辯論的結果。


    這個證人就是艾森豪。馬歇爾將軍曾雄辯地談過當時所謂“集體安全”的必要性,但是馬歇爾早就參予了羅斯福-杜魯門的各項政策,難以超脫論戰之外。艾森豪則不然,他在聖誕節前一周才離開哥倫比亞大學去當西方歐洲防衛力量的最高統帥。他告訴國會,除了“重新武裝保衛歐洲”之外,別無其他選擇。他報告說,在歐洲人中,反抗史達林的意誌很強烈,他建議美國出掌北大西洋聯盟的領導權,並極力主張美國多派一些軍事力量到歐洲,國會對將來增援力量也不應加以限製。


    塔夫脫抗議說,這會把事情弄得“更加朦朧含混、難以捉摸、輪廓不清”,但是辯論隨即結束,他失敗了。正如詹姆斯·賴斯頓在《紐約時報》中所指出的,艾森豪具有艾奇遜所缺少的“國內的政治支持”。而且,他還有“共和黨的支持。自從去春威斯康星州共和黨人,參議員麥卡錫入侵西維吉尼亞州以來,共和黨的支持成了國務院中的一件短缺的商品。”惠利的決議案被撤銷了;國會於4月4日通過一項代替的法案,批準派遣四個師去歐洲。國會勸告總統,沒有得到“國會進一步的同意,”不得加派軍隊,但其實沒有什麽東西能夠阻止住杜魯門。


    對共和黨人來說,這是個困難的冬天。他們在野已有十八年,又沒有注意在艾森豪將軍背後所積聚起來的政治力量,因此瞻望前景,感到更是淒涼。麥卡錫現在成了共和黨內最顯赫的人物。11月,他跑到馬裏蘭州去清除米勒德·泰丁斯。這是一次可恥的活動。泰丁斯的競選對手是一個無籍籍名的共和黨人約翰·馬歇爾·巴特勒。麥卡錫與《華盛頓時代先驅報》支持巴特勒,煞費腦筋地出版了隻有一期的小報《記錄在案》。在選舉前一天晚上,小報出現在馬裏蘭州每家每戶的門口台階上。麥卡錫在小報裏捏造了各種卑劣的謠言來攻擊民主黨參議員泰丁斯,最後竟然還登了用換頭術拚湊的假照片,顯示泰丁斯與厄爾·白勞德在握手。泰丁斯以四萬票之差落選。他曾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既然他能被打敗,誰也就都不能保險。選舉後第二天早上,一個資望很高的民主黨參議員環顧參院中的同事們問道:“喪鍾為誰而嗚?”然後挖苦地自己回答說:“為君等而鳴。”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榮與夢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威廉·曼徹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威廉·曼徹斯特並收藏光榮與夢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