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默羅。
第十七章 陷入深淵
瑪麗·艾奇遜·邦迪身體很差,隻好把小兒子留給外祖父母照顧,自己進了紐約市薩拉納克的一所療養院。就在那裏,在希斯定罪的那一個月,她收到父親一封來信,裏麵說:
『……我就要發表一篇公開演說,盡可能把遠東問題、我們力量有限的問題、我們的目標與方向問題,說說請楚。過去那些愚蠢的、對國家不利的,一般來說是可恥的做法太多了,現在我希望可以擺脫這些,沿著明確的、明智的方針前進。』
用艾奇遜自己的話說,“這個時候談亞洲問題真是一觸即發。”蔣介石的悲劇已經演到了頭。在對日戰爭勝利時,他是一支人數龐大、裝備優良的軍隊的統帥。可是他接二連三受挫,被迫踉蹌後撤,最後全軍崩潰,他本人也躲到中國沿海一個島嶼上去了。凡是看到他崩漬過程的人無不都很清楚,此人愚蠢無能。甚至《芝加哥論壇報》主編羅伯特·麥考密克上校也對美聯社說過:“蔣介石政府無力撲滅一場被錯誤地稱為共產黨性質的叛亂。”但這位上校不久要改變他的看法了,因為自從羅斯福從胡佛手中奪去白宮以來,失掉中國的問題是在政治上最可以大做文章的題目。
艾奇遜給他女兒寄這封信時,紅色中國政權已經成立了四個多月。毛澤東正在莫斯科和約瑟夫·史達林談判中蘇友好條約。蘇聯剛剛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因此和這位俄國的獨裁者交朋友是很有用場的。美國人民知道這點,他們無心追究罪責誰輕誰重的問題。抨擊政府的共和黨人增加了大家的思想混亂,把蔣介石、富克斯、希斯、毛澤東、羅森堡夫婦、雅爾達協定和艾奇遜等都混為一談,貼上紅色的標籤。很多人都說,參議員塔夫脫在參院指控國務院,說“它是由一個左翼集團所左右。很明顯,這些人想把蔣除掉,為此目的把中國送給共產黨人也願意。”
這是兩黨的政爭。至於軍事戰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1947年,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為:南韓並不值得一戰。1949年3月1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
『我們對亞洲侵略的防禦部署,過去常常從美洲大陸的西海岸來考慮。把太平洋視為是敵人進攻美國的通道。現在,太平洋成了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內湖,而我們的防線則是沿著亞洲海岸穿過一連串的島嶼。它從菲律賓開始,通過琉球群島,其主要據點是沖繩島,然後又彎回來穿過日本和阿留申群島到阿拉斯加。【這位將軍在那個月對英國記者華德·普賴斯的談話,以及那年晚些時候對《亞利桑那明星日報》的威廉·馬修斯的談話,實質都與上述談話相同。】』
在地圖上看看這條曲物就知道,最低限度從戰略上來說,麥克阿瑟覺得如果敵對力量控製了台灣或者朝鮮半島,他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位將軍比之國務卿的政治頭腦要好。到了1949年底,他就知道美國輿論由於中國大陸上空紅星高照所造成的震驚,如果共產黨武力再有擴張,就會把它看成是美國的慘敗。但艾奇遜則還是放棄了台海,聽任毛去占領。1949年12月18日,他對美國駐亞洲各國使團說,台灣的重要性應盡可能不強調,因為“普遍都預料它會陷落”。兩周以後,麥克阿瑟把他這份備忘錄向報界透露。在一片吵嚷聲中,塔夫脫和赫伯特·胡佛要求用海軍保衛台灣,但杜魯門拒絕這個要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艾奇遜於1950年1月12日在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了那篇他在給女兒的信中提到的演說。
顯然,在現在這個時候國務卿要來個即席演說是不合適的。因此他的下屬們給他寫了厚厚的一疊講稿,上麵標上了符號。“但最後,”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未加進一步解釋地寫道,“我把講稿放在一旁,而以一兩頁提綱作為根據,發表了演說。”他對聽眾講的美國防禦線,還是和麥克阿瑟十個月以前所描繪的一樣,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到菲律賓。但現在中國的淪陷使華盛頓的政治局麵改變了。“至於談到太平洋其他地區的軍事安全,”他補充說,——顯然他指的是台灣和南韓——“肯定要明確的是,沒有誰能保證這些地區不受軍事進攻。一旦發生這種進攻,”他說,“首先起來抵抗的”應當是“這些遭到攻擊的人。”如果他們確實以行動表明自己是堅決的戰士,他含糊地說,他們就有權利按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向它提出呼籲。
艾奇遜至死也矢口否認,由於他把南韓置於防禦圈之外,就是大放綠燈,招致侵略。但是當他對新聞俱樂部說,美國正等待中國“局勢明朗化”,並說,美國的防禦線是“沿著阿留申群島到日本,然後到琉球群島”,共產黨人就隻能從這裏作出結論;美國是讓朝鮮海峽西北的人們自己去照顧自己了。事實上他們也是作出這樣的結論的。
錯誤地解釋美國的政策,這很不象是艾奇遜的作為。事實上他也沒有這樣做。他和麥克阿瑟在上一年3月時那樣,排除了美國在亞洲大陸參與地麵戰爭的可能。但是,美國的趨向是會變的。過去希特勒沒能正確估計這點,結果他就一敗塗地。史達林現在又重蹈覆轍。北韓的作戰計劃是這位蘇聯領導人一手決定的(那時根本沒有告訴毛澤東)因為他相信艾奇遜說的是實話。國務卿在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後第二天,俄國駐聯合國代表雅各布·馬立克退出安理會會場,因為安理會拒絕驅逐中國國民黨,不肯歡迎大陸新政權的使者。史達林是要提醒美國人注意。在他看來,他選擇的時間是再好不過了。美國沒有和莫斯科協商就草擬了對日和約。自從對日戰爭勝利以來,俄國人本來一直希望,華盛頓會讓他們放手擺布朝鮮。按喬治·凱南的看法,就是:“他們看見事態發展並不如此,他們就得出結論:‘如果我們從日本和約中隻有這麽一點收穫,那我們就在美國人放日本人回到朝鮮之前,快點把它抓到手。’”
</br>
第十七章 陷入深淵
瑪麗·艾奇遜·邦迪身體很差,隻好把小兒子留給外祖父母照顧,自己進了紐約市薩拉納克的一所療養院。就在那裏,在希斯定罪的那一個月,她收到父親一封來信,裏麵說:
『……我就要發表一篇公開演說,盡可能把遠東問題、我們力量有限的問題、我們的目標與方向問題,說說請楚。過去那些愚蠢的、對國家不利的,一般來說是可恥的做法太多了,現在我希望可以擺脫這些,沿著明確的、明智的方針前進。』
用艾奇遜自己的話說,“這個時候談亞洲問題真是一觸即發。”蔣介石的悲劇已經演到了頭。在對日戰爭勝利時,他是一支人數龐大、裝備優良的軍隊的統帥。可是他接二連三受挫,被迫踉蹌後撤,最後全軍崩潰,他本人也躲到中國沿海一個島嶼上去了。凡是看到他崩漬過程的人無不都很清楚,此人愚蠢無能。甚至《芝加哥論壇報》主編羅伯特·麥考密克上校也對美聯社說過:“蔣介石政府無力撲滅一場被錯誤地稱為共產黨性質的叛亂。”但這位上校不久要改變他的看法了,因為自從羅斯福從胡佛手中奪去白宮以來,失掉中國的問題是在政治上最可以大做文章的題目。
艾奇遜給他女兒寄這封信時,紅色中國政權已經成立了四個多月。毛澤東正在莫斯科和約瑟夫·史達林談判中蘇友好條約。蘇聯剛剛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因此和這位俄國的獨裁者交朋友是很有用場的。美國人民知道這點,他們無心追究罪責誰輕誰重的問題。抨擊政府的共和黨人增加了大家的思想混亂,把蔣介石、富克斯、希斯、毛澤東、羅森堡夫婦、雅爾達協定和艾奇遜等都混為一談,貼上紅色的標籤。很多人都說,參議員塔夫脫在參院指控國務院,說“它是由一個左翼集團所左右。很明顯,這些人想把蔣除掉,為此目的把中國送給共產黨人也願意。”
這是兩黨的政爭。至於軍事戰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1947年,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為:南韓並不值得一戰。1949年3月1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
『我們對亞洲侵略的防禦部署,過去常常從美洲大陸的西海岸來考慮。把太平洋視為是敵人進攻美國的通道。現在,太平洋成了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內湖,而我們的防線則是沿著亞洲海岸穿過一連串的島嶼。它從菲律賓開始,通過琉球群島,其主要據點是沖繩島,然後又彎回來穿過日本和阿留申群島到阿拉斯加。【這位將軍在那個月對英國記者華德·普賴斯的談話,以及那年晚些時候對《亞利桑那明星日報》的威廉·馬修斯的談話,實質都與上述談話相同。】』
在地圖上看看這條曲物就知道,最低限度從戰略上來說,麥克阿瑟覺得如果敵對力量控製了台灣或者朝鮮半島,他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位將軍比之國務卿的政治頭腦要好。到了1949年底,他就知道美國輿論由於中國大陸上空紅星高照所造成的震驚,如果共產黨武力再有擴張,就會把它看成是美國的慘敗。但艾奇遜則還是放棄了台海,聽任毛去占領。1949年12月18日,他對美國駐亞洲各國使團說,台灣的重要性應盡可能不強調,因為“普遍都預料它會陷落”。兩周以後,麥克阿瑟把他這份備忘錄向報界透露。在一片吵嚷聲中,塔夫脫和赫伯特·胡佛要求用海軍保衛台灣,但杜魯門拒絕這個要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艾奇遜於1950年1月12日在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了那篇他在給女兒的信中提到的演說。
顯然,在現在這個時候國務卿要來個即席演說是不合適的。因此他的下屬們給他寫了厚厚的一疊講稿,上麵標上了符號。“但最後,”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未加進一步解釋地寫道,“我把講稿放在一旁,而以一兩頁提綱作為根據,發表了演說。”他對聽眾講的美國防禦線,還是和麥克阿瑟十個月以前所描繪的一樣,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到菲律賓。但現在中國的淪陷使華盛頓的政治局麵改變了。“至於談到太平洋其他地區的軍事安全,”他補充說,——顯然他指的是台灣和南韓——“肯定要明確的是,沒有誰能保證這些地區不受軍事進攻。一旦發生這種進攻,”他說,“首先起來抵抗的”應當是“這些遭到攻擊的人。”如果他們確實以行動表明自己是堅決的戰士,他含糊地說,他們就有權利按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向它提出呼籲。
艾奇遜至死也矢口否認,由於他把南韓置於防禦圈之外,就是大放綠燈,招致侵略。但是當他對新聞俱樂部說,美國正等待中國“局勢明朗化”,並說,美國的防禦線是“沿著阿留申群島到日本,然後到琉球群島”,共產黨人就隻能從這裏作出結論;美國是讓朝鮮海峽西北的人們自己去照顧自己了。事實上他們也是作出這樣的結論的。
錯誤地解釋美國的政策,這很不象是艾奇遜的作為。事實上他也沒有這樣做。他和麥克阿瑟在上一年3月時那樣,排除了美國在亞洲大陸參與地麵戰爭的可能。但是,美國的趨向是會變的。過去希特勒沒能正確估計這點,結果他就一敗塗地。史達林現在又重蹈覆轍。北韓的作戰計劃是這位蘇聯領導人一手決定的(那時根本沒有告訴毛澤東)因為他相信艾奇遜說的是實話。國務卿在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後第二天,俄國駐聯合國代表雅各布·馬立克退出安理會會場,因為安理會拒絕驅逐中國國民黨,不肯歡迎大陸新政權的使者。史達林是要提醒美國人注意。在他看來,他選擇的時間是再好不過了。美國沒有和莫斯科協商就草擬了對日和約。自從對日戰爭勝利以來,俄國人本來一直希望,華盛頓會讓他們放手擺布朝鮮。按喬治·凱南的看法,就是:“他們看見事態發展並不如此,他們就得出結論:‘如果我們從日本和約中隻有這麽一點收穫,那我們就在美國人放日本人回到朝鮮之前,快點把它抓到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