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路最廣的是雜誌。在戰爭期間,美國流行期刊的銷售量幾乎都增加了。1944年廣告商在期刊上投的廣告費比1942年增加了一億元。正如埃裏克·霍普金斯當時所說,在這裏也是“非小說的百分比……一直在穩步上升。其理由之一,就是自從1939年以來,事實超過了想像”。(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下去。到了七十年代,就幾乎沒有嚴肅的小說了。)婦女雜誌特別有意思。對於無數的婦女讀者來說,這場戰爭就是使人厭煩透頂的四年。在1941年至1945年間,應徵的士兵和誌願參軍的總數有一千六百萬,其中女的隻有二十五萬。在這期間,軍隊的規模經常保持一千二百萬男人,這是來之一億三千一百萬美國人中最健康的一千二百萬人。男女比例這樣不平衡,就有大批大批的婦女孤裘獨宿。
姑娘們同不認識的軍人訂盲目約會,如果不是表明女方主動進攻,起碼也有點冒險性質。她們把化妝品叫做“戰爭油彩”,也不完全是開玩笑。年紀較大的婦女就老練些。現在沒有巴黎的權威的指點,曼哈頓的服裝設計師就模仿軍裝,這多少說明女人們當時嚮往些什麽。一種流行的晚禮服,以金線織成的大機翼為裝飾,從臀部一邊往上彎,橫過胸脯到另一邊的肩膀。艾森豪式茄克衫,被模仿來做為女晚服的披肩,或有鬆緊腰帶的女襯衫。仿英國突擊隊貝蕾帽製成很漂亮的白天戴的帽子。不準備參加陸軍婦女服務隊的姑娘,也戴上類似服務隊員的帽子,但以金屬小圓片裝飾起來。衣料短缺,但也能做到物盡其用,一種名叫“迪多”的特大兒童衫連褲日間作為便服,晚上則成為睡衣。
給在海外作戰的丈夫頭上戴綠帽子是最得不到諒解的事,但反正她也沒有什麽機會。正如當時一首流行歌曲所說的:“男人們不是太小,就是太老了”。已婚婦女既然隻有獨守空幃,很多人就開始改穿長褲。戰時國內生活對她們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至於年輕的妻子們往往疑慮重重,深感苦惱。很多婚禮都是在運兵船啟航前才舉行的,深感孤寂的新娘們很懷疑,這樣一時衝動而結成婚姻是否能夠白髮偕老。性格剛強一些的便借酒消愁。到了1943年,在酗酒的人中,男女比率已經由五比一,一躍而為二比一。其它婦女則埋頭閱讀愛密麗·波斯特【報紙專欄女作家,專談社交禮節。——譯者】或多蘿茜·迪克斯【報紙專欄女作家,專對失戀者提勸告。——譯者】的作品,或者想像自己就是奧娜·奧尼爾。紐約的斯托克俱樂部把奧娜選為當年進入社交界的名媛,使她的父親、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感到非常反感。但是,就廣大婦女來說,她們又再從雜誌中找寄託,她們特別喜歡戰爭期間創刊的三種著眼於女性神秘的雜誌:斯特裏特和史密斯公司出版的《小姐》,康德·納斯特公司出版的《魅力》,以及沃爾特·安南伯格公司出版的《十七歲》。
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戰時現象:新成長的青少年。大蕭條的結柬恢復了大家對及笄少女的興趣。與此同時,有些中學生們的母親,白天都在洛克希德飛機公司或波音飛機公司工作,他們回家時就在門口的擦鞋墊底下拿門匙開門進去。現在在外麵掙點錢很容易,所以他們不是在家裏拿到零用錢,就是自己出外賺點錢。《紐約時報雜誌》編輯萊斯特·馬克爾開始把“十幾歲的”這個詞寫進文章裏去。但全國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十分注意。中學男生一心想服兵役,似乎比較一本正經,不是那麽無憂無慮。女孩子比較高興一些,也活躍一些,因為她們都愛穿短襪子,所以人們管她們叫“短襪少女”。
搖曳音樂那一代人的風尚已經過時,或者己經快過時了。白褐雙色皮鞋已為平底懶漢鞋所代替,寬鬆的套頭毛線衫已代替了開襟毛線衫,連帽風雪大衣已代替了正反睛雨兩用大衣,還跟藍布斜紋褲一起穿,後者又是一個預兆。有一段時間,流行在藍布斜紋褲上麵穿男人白襯衫,衫尾拖在褲外。對日戰爭勝利之後,父兄們回來發現他們的衣櫥已經空空如也。啤酒茄克衫還是有人穿,但那些上了年紀的原來愛跳吉特巴舞的人幾乎都認不出來,因為短襪少女們都在這些茄克衫上繡上了她們男朋友(不論真有還是假想的)的部隊的肩章。還有一種流行風尚是戴黑玉石戒指,表示她們的朋友在軍隊服役。放學以後,短襪少女們聚在一起閑談(那時還沒用上“閑扯”這個詞),要是問她們在幹什麽,她們就會說:“瞎混混罷了”。
“約約”玩具、通宵舞會,穿上不配對的鞋襪和條花足球長襪——總之,她們創造流行風尚的能力和三十年代的中產階級青年一樣大,一樣無聊。但有一點不同。美國變了,老一輩的美國人,多半隻是在旁看著他們,聽之任之。在某些問題上,兩代人是一致的。其中之一就是對工會組織的看法。他們都是反時的。看一看工人在戰時的成績,我們就覺得不明白這是為什麽。陸軍後勤部長布裏恩·薩默維爾將軍向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說:“大家要明白,誰都沒有感到供應不足。凡是能運到前線的,不管任何東西,都已給前線士兵運到了。”但是聯合煤礦工會要求加班費和額外工資,非常不合時宜,好象蓄意破壞工人的聲譽。而詹姆斯·皮特裏洛這個音樂家工會的頭頭,也是一樣不識時務。對短襪少女說來,皮特裏洛更是可惡。他要求樂隊的唱片在電台播送時都要付給版稅,這樣,他使聽眾聽不到流行樂曲達二十七個月之久。在年青人看來似乎這是存心對他們罷工,其實真正的受害者還是那些有名的搖曳音樂樂隊。由於皮特裏洛的抵製,由於食物定量配給,由於旅費開支浩大,而且由於大眾的興趣變化了——短襪少女現在喜愛感情纏綿的民歌了——總之,由於這種種原因,這些大樂隊解散了,士兵們原來喜愛的搖曳音樂時代,就這樣靜悄悄地結束了。
</br>
姑娘們同不認識的軍人訂盲目約會,如果不是表明女方主動進攻,起碼也有點冒險性質。她們把化妝品叫做“戰爭油彩”,也不完全是開玩笑。年紀較大的婦女就老練些。現在沒有巴黎的權威的指點,曼哈頓的服裝設計師就模仿軍裝,這多少說明女人們當時嚮往些什麽。一種流行的晚禮服,以金線織成的大機翼為裝飾,從臀部一邊往上彎,橫過胸脯到另一邊的肩膀。艾森豪式茄克衫,被模仿來做為女晚服的披肩,或有鬆緊腰帶的女襯衫。仿英國突擊隊貝蕾帽製成很漂亮的白天戴的帽子。不準備參加陸軍婦女服務隊的姑娘,也戴上類似服務隊員的帽子,但以金屬小圓片裝飾起來。衣料短缺,但也能做到物盡其用,一種名叫“迪多”的特大兒童衫連褲日間作為便服,晚上則成為睡衣。
給在海外作戰的丈夫頭上戴綠帽子是最得不到諒解的事,但反正她也沒有什麽機會。正如當時一首流行歌曲所說的:“男人們不是太小,就是太老了”。已婚婦女既然隻有獨守空幃,很多人就開始改穿長褲。戰時國內生活對她們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至於年輕的妻子們往往疑慮重重,深感苦惱。很多婚禮都是在運兵船啟航前才舉行的,深感孤寂的新娘們很懷疑,這樣一時衝動而結成婚姻是否能夠白髮偕老。性格剛強一些的便借酒消愁。到了1943年,在酗酒的人中,男女比率已經由五比一,一躍而為二比一。其它婦女則埋頭閱讀愛密麗·波斯特【報紙專欄女作家,專談社交禮節。——譯者】或多蘿茜·迪克斯【報紙專欄女作家,專對失戀者提勸告。——譯者】的作品,或者想像自己就是奧娜·奧尼爾。紐約的斯托克俱樂部把奧娜選為當年進入社交界的名媛,使她的父親、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感到非常反感。但是,就廣大婦女來說,她們又再從雜誌中找寄託,她們特別喜歡戰爭期間創刊的三種著眼於女性神秘的雜誌:斯特裏特和史密斯公司出版的《小姐》,康德·納斯特公司出版的《魅力》,以及沃爾特·安南伯格公司出版的《十七歲》。
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戰時現象:新成長的青少年。大蕭條的結柬恢復了大家對及笄少女的興趣。與此同時,有些中學生們的母親,白天都在洛克希德飛機公司或波音飛機公司工作,他們回家時就在門口的擦鞋墊底下拿門匙開門進去。現在在外麵掙點錢很容易,所以他們不是在家裏拿到零用錢,就是自己出外賺點錢。《紐約時報雜誌》編輯萊斯特·馬克爾開始把“十幾歲的”這個詞寫進文章裏去。但全國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十分注意。中學男生一心想服兵役,似乎比較一本正經,不是那麽無憂無慮。女孩子比較高興一些,也活躍一些,因為她們都愛穿短襪子,所以人們管她們叫“短襪少女”。
搖曳音樂那一代人的風尚已經過時,或者己經快過時了。白褐雙色皮鞋已為平底懶漢鞋所代替,寬鬆的套頭毛線衫已代替了開襟毛線衫,連帽風雪大衣已代替了正反睛雨兩用大衣,還跟藍布斜紋褲一起穿,後者又是一個預兆。有一段時間,流行在藍布斜紋褲上麵穿男人白襯衫,衫尾拖在褲外。對日戰爭勝利之後,父兄們回來發現他們的衣櫥已經空空如也。啤酒茄克衫還是有人穿,但那些上了年紀的原來愛跳吉特巴舞的人幾乎都認不出來,因為短襪少女們都在這些茄克衫上繡上了她們男朋友(不論真有還是假想的)的部隊的肩章。還有一種流行風尚是戴黑玉石戒指,表示她們的朋友在軍隊服役。放學以後,短襪少女們聚在一起閑談(那時還沒用上“閑扯”這個詞),要是問她們在幹什麽,她們就會說:“瞎混混罷了”。
“約約”玩具、通宵舞會,穿上不配對的鞋襪和條花足球長襪——總之,她們創造流行風尚的能力和三十年代的中產階級青年一樣大,一樣無聊。但有一點不同。美國變了,老一輩的美國人,多半隻是在旁看著他們,聽之任之。在某些問題上,兩代人是一致的。其中之一就是對工會組織的看法。他們都是反時的。看一看工人在戰時的成績,我們就覺得不明白這是為什麽。陸軍後勤部長布裏恩·薩默維爾將軍向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說:“大家要明白,誰都沒有感到供應不足。凡是能運到前線的,不管任何東西,都已給前線士兵運到了。”但是聯合煤礦工會要求加班費和額外工資,非常不合時宜,好象蓄意破壞工人的聲譽。而詹姆斯·皮特裏洛這個音樂家工會的頭頭,也是一樣不識時務。對短襪少女說來,皮特裏洛更是可惡。他要求樂隊的唱片在電台播送時都要付給版稅,這樣,他使聽眾聽不到流行樂曲達二十七個月之久。在年青人看來似乎這是存心對他們罷工,其實真正的受害者還是那些有名的搖曳音樂樂隊。由於皮特裏洛的抵製,由於食物定量配給,由於旅費開支浩大,而且由於大眾的興趣變化了——短襪少女現在喜愛感情纏綿的民歌了——總之,由於這種種原因,這些大樂隊解散了,士兵們原來喜愛的搖曳音樂時代,就這樣靜悄悄地結束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