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曾經考慮過節約白宮的膳食,可是後來認為,總統也節衣縮食,這對美國人民的精神狀態太不利了。每天傍晚,他打好黑領結走進飯廳——他是最後一個堅持穿上禮服進晚餐的總統——向他那七道菜奮勇進攻。1928年共和黨競選總統時,有個記者曾經為他想出這麽個競選口號:“每家鍋裏有一隻雞,每家車房裏有兩輛車。”這位記者現在已經窮得要命,靠貸款來養活他那三個孩子了,但是胡佛還是認為,如果總統自己一家人也不相信美國會恢復繁榮,那全國人民更將陷於絕望了。
總統所吃的東西,往往是不合時令,難於找到的,桌上擺的鮮花也是這樣。一個特製的保濕煙盒裝著又長又粗的雪茄,那是按特定規格在哈瓦那用手工卷製的,總統每天要抽二十支。胡佛一家進餐時,有好些人在周圍侍候著:有一名男管家,有一些僕役(身材都要一樣高)。他們筆直地立正,鴉雀無聲,主子不出聲,他們就不得動一動。每個門口都有海軍陸戰隊派來的值日官,穿著藍色禮服,威鳳凜凜地站在那裏。還有些穿著童話世界裏的製服的號手,總統每次吃晚飯,那怕隻有夫人一人陪席,在入席或是退席時,號手們照例都要吹響那光閃閃的喇叭。胡佛覺得他的太太很了不起。她能流暢地講五種語言,還是美國女童子軍的司令。她的食譜據說是白宮歷史上最講究的。不過胡佛吃飯總是那麽狼吞虎咽,他的夫人有時懷疑總統是否會食而不知其味。
胡佛執政到第四個年頭的時候,全國都覺得他是個不可理解的人了。有一個德克薩斯州人寫信給一位到首都請願的退伍軍人,他這樣挖苦胡佛說:“胡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放救濟品的人,你近在咫尺,肯定不愁沒得吃了。”然而,胡佛以前確是那樣的人。他拯救過大批比利時饑民的功勞,直至現在,仍是年代悠久的美國人道主義史上最光輝的篇章之一。馬克西姆·高爾基寫過這樣的信給他:“你把三百五十萬兒童、五百五十萬成年人救活了。”芬蘭語新添了“胡佛”這個動詞,它的意思是“幫助”。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全國人民越來越惱火,臉色越來越難看,傳說也越來越多:有人說胡佛在比利時辦救濟事業發了大財;有人說連狗都本能地討厭胡佛;還有人說他是1932年3月把查爾斯·林白的兒子綁架並加以殺害的主謀。用破鐵罐、紙板和粗麻布搭起來的棚戶叫做“胡佛村”(紐約市曼哈頓區就有兩個大胡佛村,一個在河邊車路下方,另一個在中央公園的尖頂方碑附近);“失業的”(原來是個形容詞,這些年變成了名詞)手裏提著的裝破爛的口袋叫做“胡佛袋”;在北卡羅來納州,鄉下的貧民把破汽車前部鋸掉,套上骨瘦如柴的騾子,叫做“胡佛車”(政府想改名為“不景氣車”,但沒人買帳)。在公園長凳上躺著過夜的人用舊報紙裹身取暖,叫做“胡佛毯子”:衣袋翻過來,一個錢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野兔被飢餓的農民抓來吃,叫做“胡佛豬”。雜耍演員插科打渾說:“什麽?你說生意好起來了嗎?你的意思是說胡佛死了吧?”有的還說:胡佛向財政部長梅隆要五分錢給一個朋友打電話,梅隆回答說:“這裏是一角錢,你把兩個都掛了吧。”
按照二十年代的標準,胡佛本來算得是一個自由派政治家;現在讓人這樣挖苦,這可真是命運的捉弄。在他精神奕奕地當商業部長的時候,柯立芝總統取笑過他,說他這人是“奇蹟創造者,”“了不起的人物。”胡佛規定商營廣播由官方管理,無線電波不能由私人壟斷,共和黨內那些保守派對他沒有什麽好感。在宣誓就職那天,胡佛一心要做一個偉大的社會工程師。他想控製各種工業,為公眾謀利益。這種政策,共和黨並不太贊成。他的就職演說開頭幾段剛由記者用電報打到《芝加哥論壇報》社,社長麥考密克上校就拍電給華盛頓分社說:“胡佛這個人不行呀。”胡佛嚴厲批評過柯立芝總統和梅隆部長決定的低利貨款政策,他斷言這對經濟不利。他繼任總統以後,第一步就是說服聯邦儲備委員會收縮信貨,以免美國經濟遭受太大的打擊。
可是,到了事情不妙時,就可以看出他畢竟不是那麽離經叛道的。原來他的所謂“控製工業”,不過是指由政府加以監管和協調。他說,政府這樣做,是為了創造“一種有助於私人企業健康發展的條件”。他還說,擺脫經濟蕭條的唯一“正當”做祛是各人自己想辦法:美國人民看到“各大廠商、各鐵路公司、各公用事業、各商號和各公務人員”那麽盡忠竭力,應該振奮起來。但是廣大民眾從1932年起就看請楚,那些大工廠主和跟他們同惡相濟的人都是一夥騙子,所以出現了信用差距,而且這差距還越來越大了。
可是對這一點總統裝作不知道。他是一個竭力鼓吹後來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1908-?)。】所謂“傳統的聰明辦法”的人。他認為金本位製是神聖的,甚至在十八個國家(由英國帶頭)已廢除了金本位製之後,他的看祛還是不變。他相信平衡預算是“必不可少的”,“絕對必需的”,“經濟復甦的最基本的因素”,“國家的無上需要”,“一切公私財務獲得穩定的基礎”。雖然1932年他已經弄得聯邦預算出現了四十億元赤字,他仍然堅持這種意見。到了最後,他不得不承認政府必煩想點辦法了,便創立復興金融公司來支撐那些岌岌可危的銀行,並且還同意支出兩千五百萬元給農民買家畜飼料,不過有個附帶條件,那就是撥款十二萬元救濟饑民的議案,國會必須把它擱置起來。
</br>
總統所吃的東西,往往是不合時令,難於找到的,桌上擺的鮮花也是這樣。一個特製的保濕煙盒裝著又長又粗的雪茄,那是按特定規格在哈瓦那用手工卷製的,總統每天要抽二十支。胡佛一家進餐時,有好些人在周圍侍候著:有一名男管家,有一些僕役(身材都要一樣高)。他們筆直地立正,鴉雀無聲,主子不出聲,他們就不得動一動。每個門口都有海軍陸戰隊派來的值日官,穿著藍色禮服,威鳳凜凜地站在那裏。還有些穿著童話世界裏的製服的號手,總統每次吃晚飯,那怕隻有夫人一人陪席,在入席或是退席時,號手們照例都要吹響那光閃閃的喇叭。胡佛覺得他的太太很了不起。她能流暢地講五種語言,還是美國女童子軍的司令。她的食譜據說是白宮歷史上最講究的。不過胡佛吃飯總是那麽狼吞虎咽,他的夫人有時懷疑總統是否會食而不知其味。
胡佛執政到第四個年頭的時候,全國都覺得他是個不可理解的人了。有一個德克薩斯州人寫信給一位到首都請願的退伍軍人,他這樣挖苦胡佛說:“胡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放救濟品的人,你近在咫尺,肯定不愁沒得吃了。”然而,胡佛以前確是那樣的人。他拯救過大批比利時饑民的功勞,直至現在,仍是年代悠久的美國人道主義史上最光輝的篇章之一。馬克西姆·高爾基寫過這樣的信給他:“你把三百五十萬兒童、五百五十萬成年人救活了。”芬蘭語新添了“胡佛”這個動詞,它的意思是“幫助”。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全國人民越來越惱火,臉色越來越難看,傳說也越來越多:有人說胡佛在比利時辦救濟事業發了大財;有人說連狗都本能地討厭胡佛;還有人說他是1932年3月把查爾斯·林白的兒子綁架並加以殺害的主謀。用破鐵罐、紙板和粗麻布搭起來的棚戶叫做“胡佛村”(紐約市曼哈頓區就有兩個大胡佛村,一個在河邊車路下方,另一個在中央公園的尖頂方碑附近);“失業的”(原來是個形容詞,這些年變成了名詞)手裏提著的裝破爛的口袋叫做“胡佛袋”;在北卡羅來納州,鄉下的貧民把破汽車前部鋸掉,套上骨瘦如柴的騾子,叫做“胡佛車”(政府想改名為“不景氣車”,但沒人買帳)。在公園長凳上躺著過夜的人用舊報紙裹身取暖,叫做“胡佛毯子”:衣袋翻過來,一個錢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野兔被飢餓的農民抓來吃,叫做“胡佛豬”。雜耍演員插科打渾說:“什麽?你說生意好起來了嗎?你的意思是說胡佛死了吧?”有的還說:胡佛向財政部長梅隆要五分錢給一個朋友打電話,梅隆回答說:“這裏是一角錢,你把兩個都掛了吧。”
按照二十年代的標準,胡佛本來算得是一個自由派政治家;現在讓人這樣挖苦,這可真是命運的捉弄。在他精神奕奕地當商業部長的時候,柯立芝總統取笑過他,說他這人是“奇蹟創造者,”“了不起的人物。”胡佛規定商營廣播由官方管理,無線電波不能由私人壟斷,共和黨內那些保守派對他沒有什麽好感。在宣誓就職那天,胡佛一心要做一個偉大的社會工程師。他想控製各種工業,為公眾謀利益。這種政策,共和黨並不太贊成。他的就職演說開頭幾段剛由記者用電報打到《芝加哥論壇報》社,社長麥考密克上校就拍電給華盛頓分社說:“胡佛這個人不行呀。”胡佛嚴厲批評過柯立芝總統和梅隆部長決定的低利貨款政策,他斷言這對經濟不利。他繼任總統以後,第一步就是說服聯邦儲備委員會收縮信貨,以免美國經濟遭受太大的打擊。
可是,到了事情不妙時,就可以看出他畢竟不是那麽離經叛道的。原來他的所謂“控製工業”,不過是指由政府加以監管和協調。他說,政府這樣做,是為了創造“一種有助於私人企業健康發展的條件”。他還說,擺脫經濟蕭條的唯一“正當”做祛是各人自己想辦法:美國人民看到“各大廠商、各鐵路公司、各公用事業、各商號和各公務人員”那麽盡忠竭力,應該振奮起來。但是廣大民眾從1932年起就看請楚,那些大工廠主和跟他們同惡相濟的人都是一夥騙子,所以出現了信用差距,而且這差距還越來越大了。
可是對這一點總統裝作不知道。他是一個竭力鼓吹後來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1908-?)。】所謂“傳統的聰明辦法”的人。他認為金本位製是神聖的,甚至在十八個國家(由英國帶頭)已廢除了金本位製之後,他的看祛還是不變。他相信平衡預算是“必不可少的”,“絕對必需的”,“經濟復甦的最基本的因素”,“國家的無上需要”,“一切公私財務獲得穩定的基礎”。雖然1932年他已經弄得聯邦預算出現了四十億元赤字,他仍然堅持這種意見。到了最後,他不得不承認政府必煩想點辦法了,便創立復興金融公司來支撐那些岌岌可危的銀行,並且還同意支出兩千五百萬元給農民買家畜飼料,不過有個附帶條件,那就是撥款十二萬元救濟饑民的議案,國會必須把它擱置起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