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胡宗憲派寧波生員蔣洲、陳可願兩人出使告諭日本政府,同時和汪直及其養子毛海峰在五島接觸,汪直當時所部有毛海峰及葉碧川、王清溪、謝和等,占據五島列島,又被呼為“老船主”。胡宗憲與汪直是同鄉,此前又把他的母親和妻子自金華獄中提取到了自己府內,資給甚厚。
汪直自起事以來,其目的始終是希望朝廷開放海禁,現在得知母妻無恙,又得知胡宗憲想招撫他並許願可以互市,因此陳述前事緣由道:“我本非為亂,因俞總兵圖我,拘我家屬,遂絕歸路,”(《籌海圖編》)《明史》中對此也是一樣的說法:“俞大猷絕我歸路,故至此。若貸罪許市,吾亦欲歸耳。但日本國王已死,各島不相攝,須次第諭之。”於是他派遣養子毛海峰護送陳可願回國麵見胡宗憲,具體商量招撫和互市事宜:“(陳)可願還,言至其國五島,遇汪直、毛海峰,謂日本內亂,王與其相俱死,諸島不相統攝,須遍諭乃可杜其入犯。又言,有薩摩洲者,雖已揚帆入寇,非其本心,乞通貢互市,願殺賊自效。”(《明史》)
胡宗憲在見到毛海峰後,大喜,頗厚待之。汪直和胡書信不斷,並命令毛海峰為明破倭寇。毛等人率軍“遂破倭舟山,再破之列表”,又於海上偵察其他海商、倭寇如徐海等人的動向,為明軍耳目,最後明軍賴此大破徐海:“以徐海入犯來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薩摩二島倭分掠瓜洲、上海、慈谿,自引萬餘人攻乍浦,陳東、麻葉與俱。宗憲壁塘棲,與巡撫阮鶚相犄角。會海趨皁林,鶚遣遊擊宗禮擊海於崇德三裏橋,三戰三捷”(《明史》),正是依賴了汪直的情報和其部下“願殺賊自效”的一係列配合作戰,最後才使“兩浙倭漸平。”
有很多人指汪直為倭寇以及海盜的理由,其中一條就是說徐海、陳東、麻葉、大隅島主弟辛五郎等人都是他部下,事實上這顯然是錯誤的。
徐海和其叔徐惟學與汪直是舊識也是其部下不假,但當他們入侵內地時,早已不是他的部下了。
先不說上麵列舉的汪直和明軍的聯合行動以及《籌海圖編》和其他資料中的記載,隻是和徐海一起的倭寇,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還於汪直在明朝的互市貿易基地烈港搶劫過汪直的船貨,徐海也是因此才被迫離開烈港不能參與烈港貿易的。而《明史》說胡宗憲消滅徐海時,更以汪直與他談判的書信去威脅徐海,以至徐海聽說後大驚失色道:“老船主亦降乎?”於是才“意大動”,最後終於使得這幾股人馬全部在內訌中覆滅。而嘉靖三十二年的入寇,《明史》也明確記載是“徐海、陳東、麻葉等巢柘林、乍浦、川沙窪,日擾郡邑”,並沒有提到汪直入侵。這些都可證實他們非是汪直部下,而是另外獨立的幾股勢力,嘉靖三十二年的入侵也和汪直無關。
汪直的目的,一直都是希望能開禁互市,所以倭寇、海盜的猖獗對他並沒有任何好處,相反其年在烈港開市貿易時,他的船貨還被以前的部下徐海帶來的倭寇搶劫而遭受了損失,因此他和徐海及徐惟學叔侄兩人反目為仇,徐海也自此被迫離開烈港基地。
徐海和其叔徐惟學與汪直反目分道揚鑣後,開始真正獨立成為另一股強大的海上勢力,所以才有後來汪直命毛海峰向胡宗憲報告徐海入侵動向之事,實際上有據可查的是,《明史》所載之三十二年汪直勾結倭寇大舉入侵事件,乃是徐海為了報復其叔徐惟學此前被明軍所殺而獨自發動的戰事,包括《劍橋中國史》在內,也是直指嘉靖三十二年的大規模入侵是徐海等人所為,和汪直毫無關係。
但是由於當時把沿海所有的以武裝對抗明政府的勢力,都被稱為“寇”或者“倭寇”,而汪直勢力又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因此很容易把徐海等人的所為全都一古腦全扣在曾經是他們首領的汪直頭上,可事實上即使是《明史》對當時各地戰事的記載中,也一直沒有出現汪直的身影,出現的始終是徐海、陳東、麻葉、辛五郎等人,因為這期間汪直確實沒有踏進內地,而是在日本薩摩交遊於權貴、大賈之間。
這些從汪直被下獄後的自供上疏,以及一些明大臣的意見中都可以看出。
汪直在被捕後於獄中的的自供裏,就這樣寫三十二年徐海入侵的經過:“連年倭賊犯邊,為浙直等處患,皆賊眾所擄奸民,反為響導,劫掠滿載,致使來賊聞風仿效,紛至遝來,致成中國大患。舊年四月,賊船大小千餘,盟誓復行深入,分途搶掠;幸我朝福德格天,海神默佑,反風阻滯,久泊食盡,遂劫本國五島地方,縱燒廬舍,自相吞噬”。
而在汪直死後,明朝著名的科技領軍人物徐光啟也說他從沒有入侵內地,並為他的死鳴不平道:“王(汪)直向居海島未嚐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
由此可見當時汪直確實沒有參與入侵,因為他的自供如果與事實不符,那麽即使胡宗憲會維護他,王本固、俞大猷、盧鏜等人也是絕不會坐視不理不戳穿他謊言的,況且他這個自供還是在王本固的監獄裏寫的。而當時人以及一般的記載也是隻要提起倭寇,大多就直接把他們當成汪直的手下,包括《明史》在內,在這個問題上都含混不清不甚嚴謹。
</br>
汪直自起事以來,其目的始終是希望朝廷開放海禁,現在得知母妻無恙,又得知胡宗憲想招撫他並許願可以互市,因此陳述前事緣由道:“我本非為亂,因俞總兵圖我,拘我家屬,遂絕歸路,”(《籌海圖編》)《明史》中對此也是一樣的說法:“俞大猷絕我歸路,故至此。若貸罪許市,吾亦欲歸耳。但日本國王已死,各島不相攝,須次第諭之。”於是他派遣養子毛海峰護送陳可願回國麵見胡宗憲,具體商量招撫和互市事宜:“(陳)可願還,言至其國五島,遇汪直、毛海峰,謂日本內亂,王與其相俱死,諸島不相統攝,須遍諭乃可杜其入犯。又言,有薩摩洲者,雖已揚帆入寇,非其本心,乞通貢互市,願殺賊自效。”(《明史》)
胡宗憲在見到毛海峰後,大喜,頗厚待之。汪直和胡書信不斷,並命令毛海峰為明破倭寇。毛等人率軍“遂破倭舟山,再破之列表”,又於海上偵察其他海商、倭寇如徐海等人的動向,為明軍耳目,最後明軍賴此大破徐海:“以徐海入犯來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薩摩二島倭分掠瓜洲、上海、慈谿,自引萬餘人攻乍浦,陳東、麻葉與俱。宗憲壁塘棲,與巡撫阮鶚相犄角。會海趨皁林,鶚遣遊擊宗禮擊海於崇德三裏橋,三戰三捷”(《明史》),正是依賴了汪直的情報和其部下“願殺賊自效”的一係列配合作戰,最後才使“兩浙倭漸平。”
有很多人指汪直為倭寇以及海盜的理由,其中一條就是說徐海、陳東、麻葉、大隅島主弟辛五郎等人都是他部下,事實上這顯然是錯誤的。
徐海和其叔徐惟學與汪直是舊識也是其部下不假,但當他們入侵內地時,早已不是他的部下了。
先不說上麵列舉的汪直和明軍的聯合行動以及《籌海圖編》和其他資料中的記載,隻是和徐海一起的倭寇,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還於汪直在明朝的互市貿易基地烈港搶劫過汪直的船貨,徐海也是因此才被迫離開烈港不能參與烈港貿易的。而《明史》說胡宗憲消滅徐海時,更以汪直與他談判的書信去威脅徐海,以至徐海聽說後大驚失色道:“老船主亦降乎?”於是才“意大動”,最後終於使得這幾股人馬全部在內訌中覆滅。而嘉靖三十二年的入寇,《明史》也明確記載是“徐海、陳東、麻葉等巢柘林、乍浦、川沙窪,日擾郡邑”,並沒有提到汪直入侵。這些都可證實他們非是汪直部下,而是另外獨立的幾股勢力,嘉靖三十二年的入侵也和汪直無關。
汪直的目的,一直都是希望能開禁互市,所以倭寇、海盜的猖獗對他並沒有任何好處,相反其年在烈港開市貿易時,他的船貨還被以前的部下徐海帶來的倭寇搶劫而遭受了損失,因此他和徐海及徐惟學叔侄兩人反目為仇,徐海也自此被迫離開烈港基地。
徐海和其叔徐惟學與汪直反目分道揚鑣後,開始真正獨立成為另一股強大的海上勢力,所以才有後來汪直命毛海峰向胡宗憲報告徐海入侵動向之事,實際上有據可查的是,《明史》所載之三十二年汪直勾結倭寇大舉入侵事件,乃是徐海為了報復其叔徐惟學此前被明軍所殺而獨自發動的戰事,包括《劍橋中國史》在內,也是直指嘉靖三十二年的大規模入侵是徐海等人所為,和汪直毫無關係。
但是由於當時把沿海所有的以武裝對抗明政府的勢力,都被稱為“寇”或者“倭寇”,而汪直勢力又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因此很容易把徐海等人的所為全都一古腦全扣在曾經是他們首領的汪直頭上,可事實上即使是《明史》對當時各地戰事的記載中,也一直沒有出現汪直的身影,出現的始終是徐海、陳東、麻葉、辛五郎等人,因為這期間汪直確實沒有踏進內地,而是在日本薩摩交遊於權貴、大賈之間。
這些從汪直被下獄後的自供上疏,以及一些明大臣的意見中都可以看出。
汪直在被捕後於獄中的的自供裏,就這樣寫三十二年徐海入侵的經過:“連年倭賊犯邊,為浙直等處患,皆賊眾所擄奸民,反為響導,劫掠滿載,致使來賊聞風仿效,紛至遝來,致成中國大患。舊年四月,賊船大小千餘,盟誓復行深入,分途搶掠;幸我朝福德格天,海神默佑,反風阻滯,久泊食盡,遂劫本國五島地方,縱燒廬舍,自相吞噬”。
而在汪直死後,明朝著名的科技領軍人物徐光啟也說他從沒有入侵內地,並為他的死鳴不平道:“王(汪)直向居海島未嚐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
由此可見當時汪直確實沒有參與入侵,因為他的自供如果與事實不符,那麽即使胡宗憲會維護他,王本固、俞大猷、盧鏜等人也是絕不會坐視不理不戳穿他謊言的,況且他這個自供還是在王本固的監獄裏寫的。而當時人以及一般的記載也是隻要提起倭寇,大多就直接把他們當成汪直的手下,包括《明史》在內,在這個問題上都含混不清不甚嚴謹。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