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 作者:總老師麥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交戰的經過當然不一定如此,但交戰的結果卻是明確的:晉軍陣斬秦衛將軍梁成、揚州刺史王顯、弋陽太守王詠等十員將領(另一說王顯被晉軍俘虜),秦軍陣亡達一萬五千人,竟是攻擊晉軍的三倍,餘眾潰散,不復成軍,大批的軍器輜重被晉軍繳獲。僅僅在一夜之間,前秦名將梁成和他麾下的數萬秦軍,便不復存在了!
其實,比起淝水之戰的主戰場,洛澗之戰中晉軍的表現更讓在下讚嘆,梁成部的兵力在多數歷史記載中為五萬,比劉牢之軍多十倍,兵力之懸殊大大超過淝水主戰場,即使按照《晉書•劉牢之傳》中兩萬的說法,也是劉牢之軍的四倍,與主戰場的兵力對比相當。而且,當時秦軍連戰連勝,正是士氣高昂之時,梁成身為宿將,也沒有犯下苻堅、苻融等人的錯誤,卻遭到了比後來苻氏兄弟指揮的秦軍主力更毀滅性的打擊。正因為這次讓人震驚的慘敗,使得淝水前線的秦軍,上至苻堅,下到每一名士兵,全成了驚弓之鳥,才會在淝水主戰場一退而不可收拾。可以說,如果沒有洛澗之戰,前秦軍不至於在淝水一敗塗地。當晉軍的五千勇士,迎著漫天飛來的流矢,涉過身下冰冷的河水,沖向十倍於已的秦軍時,那是多麽氣貫山河的一幕啊!
淝水崩潰上
洛澗大捷,謝石、謝玄等立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進逼淝水。此時,在洛澗與淝水間,秦軍還有一支軍隊,主將是在前秦與鄧羌齊名,號稱“萬人敵”的猛將張蠔。(在下猜想他可能是在苻堅發現晉軍攻擊梁成時,派他來救援的,不過已經晚了一步。)張蠔,原姓弓,是山西軍閥張平的義子,苻堅討張平時,他奮力迎戰,曾在秦軍陣中殺了個五進四出,最後寡不敵眾,被秦將呂光、鄧羌擒獲。之後得到苻堅的厚待,置於左右,張蠔感其恩,從此忠於前秦,屢建大功。晉軍主帥謝石的大軍西進,正好與張蠔部迎頭相撞,張蠔不愧猛將,立時將謝石大軍擊退。但緊接著,謝玄、謝琰指揮數萬晉軍趕到,張蠔不敢再戰,率軍緩緩撤過淝水,晉軍繼續前進,與秦軍隔淝水東西對峙。
苻堅聽到洛澗大敗的消息,大為吃驚,便和陽平公苻融一同登上壽陽的城樓,向東遠遠眺望淝水對岸的晉軍。隻見晉軍軍容嚴整,旗幟鮮明,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氣勢,再看遠一點的八公山(今壽縣西北,地處淝水以東,洛澗以西,漢武帝時的漢淮南王劉安,自稱見到八個活神仙,在此立廟祭祀,故得名八公山)上,草木繁茂,看起來隱隱約約也象是晉軍,不由得悵然若失,麵露懼色,對苻融說:“這是強敵啊!你怎麽能說他們人數不多,容易對付呢?”苻堅這句話也從反麵證明:苻融原先所說的“賊少易擒”,指的應該是謝石、謝玄的北府軍主力。
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苻堅、苻融兄弟的實戰經驗都是很不豐富的。苻堅此前曾參與過打敗姚襄、平定張平和擊滅前燕的戰爭,但擊姚襄時的主帥不是他,擊張平、滅前燕時都有王猛可以依靠,他指揮作戰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得到過好好鍛鍊。苻融雖然號稱“力敵百夫,善騎射擊刺”,但實戰經驗比苻堅還少,除了這次擔任前鋒統帥伐晉外,之前沒有指揮過一次大的戰役。在發生洛澗之戰前這麽多天,他們竟沒有好好觀察過一下極有可能成為戰場淝水東岸,看看那邊的地形地物,不然也不至於為華夏傳統文化創造一條“草木皆兵”的新成語。
於是,前秦大軍在淝水西岸嚴陣以待,晉軍則在淝水東岸擺開了陣形,此時淝水兩岸的兵力對比又如何呢?
前秦方麵:苻融原有二十五萬大軍,在洛澗之戰中損失了二至五萬人,苻堅從項城趕到壽陽時,帶來了八千騎兵,這樣算應該有20.8-23.8萬人,但實際數可能比這個多一些,因為從苻堅到達壽陽到淝水戰前,前秦可能還有數目不詳的援軍從項城開到壽陽。證據是淝水戰後,晉軍繳獲了苻堅所乘的雲母車。苻堅為了快速,是率少數騎兵奔往壽陽,應該不會帶著這種笨重的車輛同行,所以這輛雲母車可能是後續部隊帶來的。不過因為時間不長,後續部隊也不會到的太多,秦軍此時在淝水西岸的軍隊應該在二十一萬到三十萬人以內。
東晉方麵:東線北府軍投入的總兵力是八萬,不清楚困守硤石的胡彬部,此時是否已解圍,但即便利解圍,也是飢疲已久,應無可能參與。劉牢之部是否參與了淝水主戰場的對抗,史書也沒有明文記載,所以晉軍此時在淝水東岸的軍隊應在七萬到七萬五千人之間。晉、秦雙方的兵力對比在1:4.3到1:2.8之間。
此時,東晉軍的前鋒都督謝玄,派人晉見陽平公苻融,對他說:“君率大軍深入,卻緊貼河岸列陣,難道是想打持久戰,不想速戰速決?不如貴軍稍稍向後撤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一死戰,我與諸君騎馬緩轡觀戰,不也是一大快事!”苻堅麾下眾將大多反對後撤,說:“我眾敵寡,隻要守住淝水不要讓他們渡過,我軍就是絕對安全的。”(在己方兵力比對方多好幾倍的情況下,秦軍眾將竟無人敢提出打過河去,隻想著如何能保證安全,洛澗之戰後,秦軍的士氣之低,可見一斑。)
但苻堅有不同看法:“我軍稍稍後撤一點,讓晉軍渡河,等晉軍渡過一半時,我軍再以鐵騎衝擊,哪有不得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於是下令秦軍開始後撤。擊敵於半渡,是古代戰爭的一項基本軍事原則,歷代以此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如果苻堅能夠有效的指揮他的軍隊,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問題就在於“有效指揮”這個前提條件並不能滿足。很多講述淝水之戰的文章都提到了敵前撤軍的複雜性和難度,其實這種戰術機動在之前歷代戰爭中已經被多次成功運用,並不是什麽高深絕學,遠的不提,前不久張蠔麵對謝玄、謝琰的幾萬晉軍還成功地從淝水東岸撤回了西岸。當然,隨著軍隊數量的增加,其組織協調的難度會大幅度增加,但導致秦軍混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苻堅、苻融兄弟缺少實戰經驗,如果在這裏指揮的是慕容垂,秦軍不會失敗。
</br>
其實,比起淝水之戰的主戰場,洛澗之戰中晉軍的表現更讓在下讚嘆,梁成部的兵力在多數歷史記載中為五萬,比劉牢之軍多十倍,兵力之懸殊大大超過淝水主戰場,即使按照《晉書•劉牢之傳》中兩萬的說法,也是劉牢之軍的四倍,與主戰場的兵力對比相當。而且,當時秦軍連戰連勝,正是士氣高昂之時,梁成身為宿將,也沒有犯下苻堅、苻融等人的錯誤,卻遭到了比後來苻氏兄弟指揮的秦軍主力更毀滅性的打擊。正因為這次讓人震驚的慘敗,使得淝水前線的秦軍,上至苻堅,下到每一名士兵,全成了驚弓之鳥,才會在淝水主戰場一退而不可收拾。可以說,如果沒有洛澗之戰,前秦軍不至於在淝水一敗塗地。當晉軍的五千勇士,迎著漫天飛來的流矢,涉過身下冰冷的河水,沖向十倍於已的秦軍時,那是多麽氣貫山河的一幕啊!
淝水崩潰上
洛澗大捷,謝石、謝玄等立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進逼淝水。此時,在洛澗與淝水間,秦軍還有一支軍隊,主將是在前秦與鄧羌齊名,號稱“萬人敵”的猛將張蠔。(在下猜想他可能是在苻堅發現晉軍攻擊梁成時,派他來救援的,不過已經晚了一步。)張蠔,原姓弓,是山西軍閥張平的義子,苻堅討張平時,他奮力迎戰,曾在秦軍陣中殺了個五進四出,最後寡不敵眾,被秦將呂光、鄧羌擒獲。之後得到苻堅的厚待,置於左右,張蠔感其恩,從此忠於前秦,屢建大功。晉軍主帥謝石的大軍西進,正好與張蠔部迎頭相撞,張蠔不愧猛將,立時將謝石大軍擊退。但緊接著,謝玄、謝琰指揮數萬晉軍趕到,張蠔不敢再戰,率軍緩緩撤過淝水,晉軍繼續前進,與秦軍隔淝水東西對峙。
苻堅聽到洛澗大敗的消息,大為吃驚,便和陽平公苻融一同登上壽陽的城樓,向東遠遠眺望淝水對岸的晉軍。隻見晉軍軍容嚴整,旗幟鮮明,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氣勢,再看遠一點的八公山(今壽縣西北,地處淝水以東,洛澗以西,漢武帝時的漢淮南王劉安,自稱見到八個活神仙,在此立廟祭祀,故得名八公山)上,草木繁茂,看起來隱隱約約也象是晉軍,不由得悵然若失,麵露懼色,對苻融說:“這是強敵啊!你怎麽能說他們人數不多,容易對付呢?”苻堅這句話也從反麵證明:苻融原先所說的“賊少易擒”,指的應該是謝石、謝玄的北府軍主力。
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苻堅、苻融兄弟的實戰經驗都是很不豐富的。苻堅此前曾參與過打敗姚襄、平定張平和擊滅前燕的戰爭,但擊姚襄時的主帥不是他,擊張平、滅前燕時都有王猛可以依靠,他指揮作戰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得到過好好鍛鍊。苻融雖然號稱“力敵百夫,善騎射擊刺”,但實戰經驗比苻堅還少,除了這次擔任前鋒統帥伐晉外,之前沒有指揮過一次大的戰役。在發生洛澗之戰前這麽多天,他們竟沒有好好觀察過一下極有可能成為戰場淝水東岸,看看那邊的地形地物,不然也不至於為華夏傳統文化創造一條“草木皆兵”的新成語。
於是,前秦大軍在淝水西岸嚴陣以待,晉軍則在淝水東岸擺開了陣形,此時淝水兩岸的兵力對比又如何呢?
前秦方麵:苻融原有二十五萬大軍,在洛澗之戰中損失了二至五萬人,苻堅從項城趕到壽陽時,帶來了八千騎兵,這樣算應該有20.8-23.8萬人,但實際數可能比這個多一些,因為從苻堅到達壽陽到淝水戰前,前秦可能還有數目不詳的援軍從項城開到壽陽。證據是淝水戰後,晉軍繳獲了苻堅所乘的雲母車。苻堅為了快速,是率少數騎兵奔往壽陽,應該不會帶著這種笨重的車輛同行,所以這輛雲母車可能是後續部隊帶來的。不過因為時間不長,後續部隊也不會到的太多,秦軍此時在淝水西岸的軍隊應該在二十一萬到三十萬人以內。
東晉方麵:東線北府軍投入的總兵力是八萬,不清楚困守硤石的胡彬部,此時是否已解圍,但即便利解圍,也是飢疲已久,應無可能參與。劉牢之部是否參與了淝水主戰場的對抗,史書也沒有明文記載,所以晉軍此時在淝水東岸的軍隊應在七萬到七萬五千人之間。晉、秦雙方的兵力對比在1:4.3到1:2.8之間。
此時,東晉軍的前鋒都督謝玄,派人晉見陽平公苻融,對他說:“君率大軍深入,卻緊貼河岸列陣,難道是想打持久戰,不想速戰速決?不如貴軍稍稍向後撤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一死戰,我與諸君騎馬緩轡觀戰,不也是一大快事!”苻堅麾下眾將大多反對後撤,說:“我眾敵寡,隻要守住淝水不要讓他們渡過,我軍就是絕對安全的。”(在己方兵力比對方多好幾倍的情況下,秦軍眾將竟無人敢提出打過河去,隻想著如何能保證安全,洛澗之戰後,秦軍的士氣之低,可見一斑。)
但苻堅有不同看法:“我軍稍稍後撤一點,讓晉軍渡河,等晉軍渡過一半時,我軍再以鐵騎衝擊,哪有不得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於是下令秦軍開始後撤。擊敵於半渡,是古代戰爭的一項基本軍事原則,歷代以此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如果苻堅能夠有效的指揮他的軍隊,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問題就在於“有效指揮”這個前提條件並不能滿足。很多講述淝水之戰的文章都提到了敵前撤軍的複雜性和難度,其實這種戰術機動在之前歷代戰爭中已經被多次成功運用,並不是什麽高深絕學,遠的不提,前不久張蠔麵對謝玄、謝琰的幾萬晉軍還成功地從淝水東岸撤回了西岸。當然,隨著軍隊數量的增加,其組織協調的難度會大幅度增加,但導致秦軍混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苻堅、苻融兄弟缺少實戰經驗,如果在這裏指揮的是慕容垂,秦軍不會失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