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頭是當時黃河上重要的渡口,從這裏往北到鄴城,雖然路程不長,但就再也沒有水道可通了。桓溫到達這裏後,大概推進太快造成補給有些脫節,也可能希望前燕內部有更多象孫元那樣的人響應,下令暫停休整。這一停頓之間,慕容垂已迅速率兵進抵枋頭,這兩位用兵大家,沿黃河對峙。兩人的對壘,先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前哨戰,給晉軍擔任嚮導的段思(就是大段妃的那位兄弟,大段妃遇害後出逃東晉),與剛剛得到慕容垂提拔的燕將悉羅騰交戰,被悉羅騰生擒。桓溫又派原後趙降將李述出擊燕軍側後,但又被悉羅騰擊斬,晉軍的攻勢被阻止。


    枋頭之戰下


    汶水-清水-黃河這條水運路線,隨著入秋降雨量的減少,果然很快就不出郗超所料的運行不暢了,不過桓溫還有備用方案。他早已命令豫州剌史袁真,進攻譙郡(今安徽亳縣)、梁國(今河南商丘),鑿通石門(今河南滎陽縣前),連接睢水與黃河,用以運糧。袁真成功地攻克了譙郡、梁國,但石門一時還未能鑿開。慕容垂小心翼翼地打了幾場小勝仗,扭轉屢敗之勢,穩住陣腳之後,立即將手下大部份騎兵一萬五千人交給弟弟慕容德,讓他迂迴到桓溫之後,緊逼石門,以阻撓晉軍的開鑿,自己仍然留在枋頭牽製桓溫本部。桓溫可能沒有得到這個情報,或者幾次小敗之後,他感到與慕容垂決戰沒有把握,沒有乘燕軍分兵之機出擊慕容垂本營,還在等待袁真部和補給的到來。


    九月,石門會戰,慕容德部擊敗袁真部晉軍,桓溫的備份方案完全失敗。這樣,枋頭桓溫大軍的處境就不大好了,拖在這裏,糧食隻會越吃越少;前進,他又沒有打敗慕容垂的把握;剩下的隻能是乘著軍糧還不太緊張的時候全師而退了。九月十九日,桓溫命令焚燒艦船(因為原先過來的河道水位下降,這些船已經開不回去了)和帶不走的輜重,全軍由陸路向南撤退。


    前燕眾將得到這個消息,都爭著要追擊,但被慕容垂阻止,他對眾將說:“桓溫大軍剛剛撤退,必定嚴加戒備,有精銳殿後,急於追擊,未必立刻就能取勝,不如暫緩。晉軍見我軍並不追擊,必然日夜兼程,迅速退回晉國,等到晉軍長途勞頓,力氣衰竭之時,我軍再全力追擊,一定能夠取勝!”慕容垂也沒打算就讓桓溫這麽安安穩穩地回去,但他很清楚,桓溫精通兵法,警惕性很高,一定會以精兵斷後,慢慢撤退,晉軍也沒有打什麽大的敗仗,士卒也不疲憊,糧食也還能支持,就此追擊,勝負難料。總之,桓溫大軍還沒到可以攻擊的時候。等他走出相當路程,特別是眼看就能回到家的時候,防備必然鬆懈下來,快速回奔,所謂歸心似箭,沒有作戰的意誌,隻想回家,又十分疲勞,那時候就好打了。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簡單來說:有能力要裝作沒能力,要打的要裝作不打,對方體力充沛就讓他勞累,要在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沒有料到的時機進攻。這些原則,被慕容垂毫不吝嗇地送給了桓溫。


    桓溫的大軍不是不疲憊嗎?那就想辦法讓他們累一點。燕軍放出風來:桓溫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軍下過毒。那個時候的技術水平真能製造這樣大劑量而且持久的毒藥嗎,在下深表懷疑。但生性謹慎的桓溫不敢等閑視之,採取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沿途命令士兵“鑿井而飲”。這樣,桓溫的大軍一麵撤退,一麵充當義務打井隊,黙默地為前燕的基礎設施建設做貢獻,就這樣南撤了七百裏。而慕容垂則把步軍留下,隻率八千精騎在後麵慢慢地跟著,與桓溫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他這樣做,就是要保持已方軍隊的體力,好在大戰時以逸擊勞,同時麻痹晉軍,給他們造成燕軍不敢追擊的安全感。


    對於在下寫的這段文字,有網友曾提出異議,認為此時慕容垂麾下的騎兵應不止八千人。關於這一點,在下分析如下:


    一、早在稱雄遼西時,慕容部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遊牧部族,有關其作戰的記載往往步騎並稱。入主中原之後,其軍隊中步兵所占的比例無疑還會大大增加。就枋頭之戰而言,慕容垂所率的燕軍兵力一般記載為五萬人,沒有明確其步、騎各占多少。但九月,慕容垂曾從中分出一萬五千給慕容德、劉當,讓他們出擊石門,據《資治通鑑》載,這一萬五千人均為騎兵。加上後來慕容垂親自率領追擊桓溫的八千騎兵,燕軍騎兵人數至少達二萬三千,占此戰燕軍總兵力的46%。比較一下同時代具有決戰性質的戰例:淝水之戰中,前秦軍有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騎兵占總兵力的31%;後燕的疆域與前燕接近,且馬產地相同,更有可比性,在397年的柏肆決戰中,共動員了步兵十二萬,騎兵三萬七千,騎兵占總兵力的23.6%。由此可見,46%這個比例,已經很高。


    二、從邏輯上說,桓溫是名震當時的常勝統帥,非可等閑視之,枋頭之戰又是一次以國運相搏的較量,慕容垂實在沒有托大的理由,怎能不全力投入?不應有兵不用。象武俠小說中常寫那樣,故意僅用幾成功力,似不大合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總老師麥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總老師麥加並收藏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