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皝盡管對這位兄長的猜忌心很重,但畢竟是識貨的,很快採納,決定先對高句麗用兵,再滅宇文部。十一月,前燕進攻高句麗。關於這次戰爭,有一部流傳很廣的文章《五胡錄》是這樣說的:“(慕容皝)派遣慕容恪為大將遠征高句麗,並讓慕容翰作他的參謀,這時慕容恪隻有十七歲……慕容皝問慕容恪選擇哪位部將當先鋒時,慕容恪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他十三歲的弟弟慕容霸做他的先鋒。於是十七歲的少年領著十三歲的娃娃……出征了。”《五胡錄》的作者在這裏犯了兩個明顯的錯誤:比較小的一個是慕容霸的年齡,當時實際是十六歲(慕容恪生年不詳,不好論對錯)。比較離譜的一個,是所謂的大將慕容恪其實根本沒有參加這次戰役,他在國內留守。這次出征的主帥是燕主慕容皝本人,以慕容翰、慕容霸為先鋒。當時慕容部進攻高句麗,有南、北兩道可行,北道平闊,南道險狹,慕容翰料定高句麗必然重點防備好走的北道,建議兵分兩路,燕主及翰、霸等率主力四萬人出南道。另派長史王寓率兵一萬五千出北道以為牽製。這是採用“田忌賽馬”,以上駟對敵下駟,以下駟對敵上駟的策略。


    傳說高句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已立國近四百載,創建人是扶餘王子高朱蒙,比慕容部的歷史悠久很多。不過正象常言所說:有誌不在年高,無為空活百歲,這三百多年的歷史,高句麗一直活得不鹹不淡,有它不多,沒它不少,對歷史基本沒多少影響力。當時在位的高句麗故國原王高釗(後來那位著名的廣開土王高談德的爺爺)的部署果然不出慕容翰所料,命其弟高武帥精兵五萬防禦北道,自率少量兵力防禦自認為不會遭到攻擊的南道(兵力不詳,但應該不會少於五千,從此戰燕國投入兵力五萬五千,高句麗投入兵力五六萬來看,雙方相距不大)。這樣的準備,撞上慕容翰、慕容霸等牛人之後,還能不死翹翹,那就沒有天理了!於是,高句麗大敗,大將阿佛和度加陣亡,燕軍乘勝攻克高句麗都城丸都(遺址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西南的丸都山上),高釗單騎遁逃,連老母和妻子都被俘虜。不過此時北道的高武以眾擊寡,擊敗了燕軍王寓部,雖然無法挽回南道的慘敗,但多少為高句麗爭得了一點兒麵子。慕容皝於是不再窮追高釗,而是發掘了高句麗王陵,把高釗死去老爹的屍首也抓去當了俘虜,連同高釗的生母、妻子以及高句麗歷代積存的財物,男女百姓五萬餘口,一起帶回燕國。臨走之前,前燕軍還拆毀了高句麗的國都—丸都城。受到這次重創後不久,第二年二月,高釗被迫嚮慕容氏燕國稱臣,派弟弟到龍城進貢“珍異以千數”,以贖回父親的屍首,從此甘於慕容屬國的地位。


    解決高句麗這個後顧之憂後,燕國經過一年的準備,於晉成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春,發起了對鮮卑宇文部的大規模進攻。仍然是慕容皝親自掛帥,以慕容翰為前鋒將軍,劉佩為前鋒副將,左司馬高詡參謀,分命慕容軍、慕容恪、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統兵,三道並進,聲勢浩大,是慕容氏規模空前的一次出征。


    鮮卑宇文部,本是鮮卑與南匈奴部份殘餘組成的混血部族。和慕容部可算是老對手了,原先比慕容部強大,多次入侵慕容部,不過在長期的交手過程,宇文部算得上是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折騰到現在,已弱於慕容部的燕國。此時宇文部首領是宇文逸豆歸,在慕容皝繼承慕容部首領的同年,他以兵變驅逐(或者是殺死,不同的史書記載不一致)了上一代首領宇文乞得歸而登位,這也就是慕容翰說他“篡竊得國”的原因。篡竊得國之後,宇文逸豆歸對宇文部的治理也不怎麽樣,國勢漸弱,不過宇文部畢竟民風強悍,還是有一點戰鬥力的,逸豆歸對慕容氏即將開始的進犯也有所準備,高句麗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嘛。早在去年(公元343年),宇文逸豆歸就決定和老美似的,對將來可能的對手進行一次先發製人的打擊,派大將莫淺渾率兵攻燕,但這種遊戲豈是人人都玩得轉的?莫淺渾被慕容翰打得大敗,僅逃出一命,剩餘士卒全當了燕軍的俘虜。


    現在,逸豆歸派宇文部內最負盛名的名將:南羅(地址可能在今內蒙古遼河上流的西拉木倫河或老哈河一帶,《五胡錄》竟然說他是新羅人,真是搞笑。)城主涉夜幹率領全部精兵迎戰。(涉夜幹在《晉書》中稱作“涉奕於”,這可能是音譯的不同,本文按《資治通鑑》的譯法。)


    涉夜幹素有威名,連慕容皝聽到這個消息,都忙派人給前鋒將軍慕容翰傳話:“涉夜幹勇冠三軍,不容易對負,最好小心一點避開他如何?”但慕容翰認為大軍貴進忌退,連忙給慕容皝打氣說:“宇文逸豆歸已經把他全部的精銳交給了涉夜幹,隻要將他擊敗,宇文部就等於滅亡了。而且涉夜幹這個人我知道,雖然有一點兒虛名,其實好對付得很!不該避開他,那樣會折損我方士氣的。”於是,兩軍主力迎頭相撞。雖然慕容翰把涉夜幹說得很不堪,其實他並不好對付,慕容翰親自率軍衝鋒,戰況極為激烈,燕軍並不處上風,前鋒副將劉佩、左司馬高詡陣亡,連慕容翰都被宇文軍射傷。就在交戰最關鍵的時候,十八歲的慕容霸率領一支精騎,從側麵攔腰突擊宇文軍陣,於萬軍之中斬涉夜幹於馬下,宇文部大軍全線崩潰!一敗之後,宇文逸豆歸果然沒有組織再次抵抗的能力,隻能倉惶逃往大漠以北,不久死去,宇文部滅亡。它的大部分部眾,被燕國遷往昌黎(遼寧義縣),燕國的疆土北擴一千餘裏,國力大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總老師麥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總老師麥加並收藏天步維艱—慕容垂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