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說她是帶著滿心的歡喜來到關英傑家的。當聽完劉春燕和她同學的自我介紹後,關英傑的父母又驚又喜,他們知道兒子城裏的女同學來家裏,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關英傑的母親急忙來到自家菜地摘青菜,又到瓜地摘甜瓜,還到鄰居家借雞蛋,直搞得劉春燕她們有點不好意思。
當關英傑的母親出去張羅東西的時候,劉春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關英傑的父親,滿以為會得到他的贊同或驚喜,誰知他聽了卻好長時間沒有說話,隻是一個勁地吸菸。劉春燕以為他經過思考後會贊同,誰知最後他父親卻表示不同意。他說:“我們農村幹不起那樣的大事,也不適合我們村的實際,農民隻知道在水裏養魚、種藕、養鴨子、養鵝這些實實在的東西。”結果他們的談話有點不投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劉春燕的滿心歡喜也頓時化成了失望。她把這一切都告訴了關英傑,他希望關英傑能夠同意她的意見,等他以後“當政”時能夠採納她的意見。
關英傑清楚地記得接到劉春燕的來信時,他當時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她的想法不成熟,也許是長期生活在農村的緣故,他的思想依然很保守,目光不夠遠大。而劉春燕又是自小生活在城市,見多識廣,想像豐富,在這一點上,關英傑有點像他的父親,喜歡實實在在的東西。
他給劉春燕回信談他的看法,他說那種開發隻能當作一種長期規劃,而目前要辦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就能收到明顯效果,而且要投入少,他還是真誠地希望老同學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他設計一種更實用的方案來。
劉春燕接到這封信後,盡管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她還是能夠理解老同學的心情。回到學校後,她就開始在學校的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書籍,又利用業餘時間請教學校裏的農業專家。教她的鍾教授是位五十多歲的學者,他對坑塘的綜合利用很有研究,他曾經專門下到農村考察過因建窯燒磚留下的坑塘的開發利用問題,並寫出專題調查報告,提出了有效的利用辦法,刊登在《大眾日報》和《農民日報》上,後經多家報刊轉載,在農村引起廣泛的反響。當鍾教授從劉春燕口中聽說白鹿鄉的那個麵積有500多畝的坑塘還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時候,他頓時興奮了,但又有點不相信,這麽大的藕坑,他還從沒有聽說過,他當即提出要去進行實地考察。他當時向劉春燕許諾說,如果真有這麽大的藕坑,他就會把那裏當作一塊實驗基地,幫助那裏的農民出謀劃策。於是在十一放假期間,劉春燕又陪鍾教授第二次來到白鹿鄉。這次他們是先坐公共汽車來到白鹿鄉所在地,又步行了半個多小時才來到藕坑邊。
劉春燕說,鍾教授來到藕坑邊,看著那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荷葉,激動不已,連連說好。當時,鍾教授執意要繞藕坑轉一圈,劉春燕告訴他,上次她們兩個騎自行車繞一圈還用了兩個多小時,如果步行一圈至少要三個多小時,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就趕不上回城的班車了,鍾教授隻好作罷。他感嘆地說:“這麽大的藕坑,真是一個聚寶盆啊!”
劉春燕興奮地告訴關英傑,在回去的路上,鍾教授像是若有所思地對劉春燕說:“回去後,我要把它當作一項課題來專門研究,我要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挖掘出它的潛在價值,它的潛能是很大的。”
當關英傑從劉春燕的信中知道這一詳情後也是激動不已,他感覺鍾教授這人很偉大,他認定有鍾教授的幫助,那個大藕坑很快就會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他天真地認為,他的家鄉很快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關英傑正想像著大藕坑美好的明天,指導員進來了。油大力照例站在屋子中間往四周看了一遍,然後才對關英傑說:“你和通訊員馬上把屋裏收拾一下,晚上要招待共建單位的客人。”
關英傑就問指導員:“怎麽樣收拾?”
油大力幹脆地說:“把辦公桌挪開,放下一張圓餐桌就行。”
關英傑這邊剛收拾完房間,戰友們出公差回來了,關英傑收完工具,就對譚建樹說:“晚上不要走遠,有好事。”
譚建樹一聽,馬上興奮地拍著關英傑的肩膀問道:“有什麽好事,夥計?”
關英傑說:“指導員晚上要請客人吃飯,肯定有剩下好吃的,等他們走了,你也跟著解解饞。”
“好!這事好!你可真是雷鋒式的好同誌!”譚建樹又使勁拍了兩下關英傑的肩膀。這種機會確實很難得!譚建樹愛吃肉,但在這裏他感覺最受委屈的就是吃肉太少。部隊的生活水平和家裏差遠了,菜裏的肉,他都盡可能地留給其他戰士吃了,今天晚上,他要留著肚子好好打打牙祭。
最後的軍禮19
19
一直等到熄燈號響,客人還沒走。譚建樹安排好班裏工作就和關英傑到倉庫去“諞閑傳”。
譚建樹坐下來自嘲地說:“唉!吃點剩菜剩飯咋這麽難啊!”
“可不要這麽說啊!我剛才去給他們敬酒的時候看見了,桌子上有燒雞,有鯉魚,有清蒸……”關英傑一邊說一邊扳著手指頭數著。
但譚建樹卻受不了了,連忙沖關英傑一邊擺手,一邊說:“好了,好了,你就不要再折磨我了!你每說一個菜名,我的胃都折磨我一下,讓我受不了。”
</br>
當關英傑的母親出去張羅東西的時候,劉春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關英傑的父親,滿以為會得到他的贊同或驚喜,誰知他聽了卻好長時間沒有說話,隻是一個勁地吸菸。劉春燕以為他經過思考後會贊同,誰知最後他父親卻表示不同意。他說:“我們農村幹不起那樣的大事,也不適合我們村的實際,農民隻知道在水裏養魚、種藕、養鴨子、養鵝這些實實在的東西。”結果他們的談話有點不投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劉春燕的滿心歡喜也頓時化成了失望。她把這一切都告訴了關英傑,他希望關英傑能夠同意她的意見,等他以後“當政”時能夠採納她的意見。
關英傑清楚地記得接到劉春燕的來信時,他當時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她的想法不成熟,也許是長期生活在農村的緣故,他的思想依然很保守,目光不夠遠大。而劉春燕又是自小生活在城市,見多識廣,想像豐富,在這一點上,關英傑有點像他的父親,喜歡實實在在的東西。
他給劉春燕回信談他的看法,他說那種開發隻能當作一種長期規劃,而目前要辦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就能收到明顯效果,而且要投入少,他還是真誠地希望老同學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他設計一種更實用的方案來。
劉春燕接到這封信後,盡管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她還是能夠理解老同學的心情。回到學校後,她就開始在學校的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書籍,又利用業餘時間請教學校裏的農業專家。教她的鍾教授是位五十多歲的學者,他對坑塘的綜合利用很有研究,他曾經專門下到農村考察過因建窯燒磚留下的坑塘的開發利用問題,並寫出專題調查報告,提出了有效的利用辦法,刊登在《大眾日報》和《農民日報》上,後經多家報刊轉載,在農村引起廣泛的反響。當鍾教授從劉春燕口中聽說白鹿鄉的那個麵積有500多畝的坑塘還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時候,他頓時興奮了,但又有點不相信,這麽大的藕坑,他還從沒有聽說過,他當即提出要去進行實地考察。他當時向劉春燕許諾說,如果真有這麽大的藕坑,他就會把那裏當作一塊實驗基地,幫助那裏的農民出謀劃策。於是在十一放假期間,劉春燕又陪鍾教授第二次來到白鹿鄉。這次他們是先坐公共汽車來到白鹿鄉所在地,又步行了半個多小時才來到藕坑邊。
劉春燕說,鍾教授來到藕坑邊,看著那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荷葉,激動不已,連連說好。當時,鍾教授執意要繞藕坑轉一圈,劉春燕告訴他,上次她們兩個騎自行車繞一圈還用了兩個多小時,如果步行一圈至少要三個多小時,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就趕不上回城的班車了,鍾教授隻好作罷。他感嘆地說:“這麽大的藕坑,真是一個聚寶盆啊!”
劉春燕興奮地告訴關英傑,在回去的路上,鍾教授像是若有所思地對劉春燕說:“回去後,我要把它當作一項課題來專門研究,我要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挖掘出它的潛在價值,它的潛能是很大的。”
當關英傑從劉春燕的信中知道這一詳情後也是激動不已,他感覺鍾教授這人很偉大,他認定有鍾教授的幫助,那個大藕坑很快就會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他天真地認為,他的家鄉很快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關英傑正想像著大藕坑美好的明天,指導員進來了。油大力照例站在屋子中間往四周看了一遍,然後才對關英傑說:“你和通訊員馬上把屋裏收拾一下,晚上要招待共建單位的客人。”
關英傑就問指導員:“怎麽樣收拾?”
油大力幹脆地說:“把辦公桌挪開,放下一張圓餐桌就行。”
關英傑這邊剛收拾完房間,戰友們出公差回來了,關英傑收完工具,就對譚建樹說:“晚上不要走遠,有好事。”
譚建樹一聽,馬上興奮地拍著關英傑的肩膀問道:“有什麽好事,夥計?”
關英傑說:“指導員晚上要請客人吃飯,肯定有剩下好吃的,等他們走了,你也跟著解解饞。”
“好!這事好!你可真是雷鋒式的好同誌!”譚建樹又使勁拍了兩下關英傑的肩膀。這種機會確實很難得!譚建樹愛吃肉,但在這裏他感覺最受委屈的就是吃肉太少。部隊的生活水平和家裏差遠了,菜裏的肉,他都盡可能地留給其他戰士吃了,今天晚上,他要留著肚子好好打打牙祭。
最後的軍禮19
19
一直等到熄燈號響,客人還沒走。譚建樹安排好班裏工作就和關英傑到倉庫去“諞閑傳”。
譚建樹坐下來自嘲地說:“唉!吃點剩菜剩飯咋這麽難啊!”
“可不要這麽說啊!我剛才去給他們敬酒的時候看見了,桌子上有燒雞,有鯉魚,有清蒸……”關英傑一邊說一邊扳著手指頭數著。
但譚建樹卻受不了了,連忙沖關英傑一邊擺手,一邊說:“好了,好了,你就不要再折磨我了!你每說一個菜名,我的胃都折磨我一下,讓我受不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