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關英傑來到部隊後,在他還沒有完全從落榜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時候,卻意外地收到一封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信,拆開一看落款原來是劉春燕寄來的,心裏一時很是激動,不明白她怎麽會給他寫信。信寫得不多,內容也很平淡,通篇沒有一個能讓關英傑激動的字眼。


    盡管如此,關英傑卻一點也不感到失望,反倒使他感到有幾分興奮。那時,在部隊能收到一封異性同學的來信足以讓其他戰友們羨慕得要死了,尤其對新兵來說,每一封來信都是一包精神食糧,比吃燒雞都高興。


    劉春燕在信中寫她來到大學後的生活,以及她思想的變化,說她如何懷念以前高中時的美好時光,希望他能及時回信,介紹一下他在軍營的情況,並想看看他穿軍裝是什麽樣子。信中並沒有提一句關於他高考落榜的話語,更沒有給予半句安慰。


    關英傑很快就給他寫了回信,並按照他的要求給她寄了一張穿軍裝的照片。因為當時他們還沒有進行軍人宣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還不是一名真正的軍人,所以,關英傑穿的是舊式軍裝,戴的是舊式軟軍帽,像是民兵一樣。


    很快,劉春燕的回信來了,信中還夾著一張她的照片,女孩子一上大學就是和高中時不一樣,一打扮竟有點認不得她了,比以前漂亮多了。她信中說看到他的照片,第一個感覺不是在軍營,而像是在勞改農場,沒有一點想像中現代軍人的威武。


    就這樣,他們開始了不間斷的通信聯繫,從此,地爆連的戰士都知道本連有兩個戰友正在和當代大學生在“談戀愛”,其實關英傑知道那是他們的誤解,自己和周文的情況不一樣。


    在和劉春燕之間的關係上,關英傑非常明白,他和劉春燕並不是在談戀愛,他們之間隻是純潔的同學關係。自己是一名士兵,而且父親又規定自己不能在部隊考軍校,三年後就是一名標準的農民,怎能和當代女大學生相提並論!所以,關英傑在和劉春燕的通信中一直把握著分寸,他絕對控製著自己的感情不往那方麵考慮,免得以後自尋煩惱。在信中,他給她談他部隊生活的艱苦、談他理想的破滅和對前途的迷茫。她則在信中和他談她的大學生活,談她的學習,談她的前途,唯獨不談她的感情。後來,隨著了解的加深,關英傑把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告訴了她,並給她談了自己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而劉春燕在回信中並沒有一句安慰他的話,隻是說了自己的情況,她說盡管自己考上了大學,但一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女孩子,卻陰差陽錯地上了個農業專科學校,心情可想而知,本想放棄報到再去復讀,但家裏人不同意,直到報到截止的最後一個小時她才勉強來到學校。


    後來,隨著通信聯繫的增多,關英傑就把家鄉的那個大藕坑給她做了詳細地介紹,並請求她幫助自己出謀劃策,如何綜合開發利用好這個“聚寶盆”。


    劉春燕對這個大藕坑十分感興趣,她就是學農學專業的,她在信中說一定要幫助他充分利用好那個大藕坑,有時間她還要親自去那個地方去看一看。那一年時間,他們的通信都是講述部隊和大學的生活,以及如何開發利用藕坑的內容,完全沒有一點個人私情。那年暑假,劉春燕果真去了白鹿鄉。她在信中說,她是和一個女同學一起騎自行車去的,那天,她們經過多次打聽終於找到了白鹿村,剛進村子就聞到了那撲鼻而來的荷花香味。她們在幾個小朋友的引領下,先是來到了那清香無比的藕坑邊。隻見那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如雨傘的綠油油的荷葉中,點綴著無數的潔白的荷花,一支支黑色的、綠色的蓮蓬矗立在中間,高出荷葉許多,像是在炫耀著豐碩的果實。往遠處看,滿目綠色,隻看到對岸模糊的房屋,卻看不到藕坑的邊沿。往近處看,有一些婦女在清澈見底的水裏洗衣服,兩塊磚頭並在一起就成了洗衣的搓板,手裏拿一個木棒,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敲擊著;旁邊是一個個光著身子的男孩子在坑塘邊戲水,他們在坑邊的硬地上抹上稀泥,當作滑道,光屁股上去後從上麵滑進水裏,引來一陣陣開心地歡笑;在遠處的深水裏,漂浮著一個個黑色的小頭,他們是半大的小夥子在深水裏遊泳,展示著矯健的泳姿。眼前的景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圖。她說她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把這藕坑開發成一個鄉村旅遊景點。環繞藕坑修起公路,建幾個亭子,辟出釣魚區,實行釣魚收費,在村裏建幾處鄉村飯店和旅店,買幾隻小木船(等以後有錢了可以換成遊艇)供遊人到水裏摘蓮蓬,多好的休閑娛樂地啊!說不定會把電影電視劇組給引來呢。這麽好的坑塘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實在是可惜!她在信中說,她們兩個一直在藕坑邊走了兩個多小時,才繞著藕坑走了一圈,到了吃飯的時候,她們還不想回去,但村子裏又沒有飯店,於是,她們決心到關英傑家去看看,一來解決吃飯的問題,二來和他父親、也是村裏的“一把手”去談談自己美麗的設想。


    聽說她們是從城裏來的客人,要找村長商量事,一位正在水裏繞遊泳的光屁股小男孩自告奮勇地帶她們去找村長。


    走在村裏,她說那裏的農民確實很窮,還有很多看起來很舊的像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磚瓦房還不到一半;人們穿的衣服也很破舊,有很多小孩子幹脆光屁股什麽也不穿。劉春燕說當時就天真地想,如果自己的設想能夠順利實施,那麽,這裏的群眾很快就會脫貧致富。一業興,百業起,如果能真正開發旅遊業,吸引城裏的人們來這裏遊玩,那麽,就可以帶動其他一大批行業興旺發達,這裏的男女老少都能找到活幹,老百姓何愁不富?這裏的小土房很快就會變成磚瓦房甚至是樓房。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軍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傑並收藏最後的軍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