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到了曹操那裏,說明來意。曹操的部下大多認為劉表實力強大不能忽視,而袁氏兄弟已經不是對手,不用擔心。然而,為了防止死灰復燃在荀攸和辛毗等人的勸說下(注3)曹操下定斬草除根之決心立即揮師北上。冬十月,進駐黎陽。袁尚聽說曹操又渡過了黃河,連忙撤兵回鄴城死守。袁尚的部將呂曠呂翔兄弟兩個叛逃歸順曹操後,袁譚暗地裏刻了兩個將軍印給他們拉攏。這下子弄巧成拙,曹操頓時就明白了:袁譚這臭小子不老實!然而,表麵上還是讓兒子娶了袁譚的女兒,結親來拉攏。曹操當然不會再為這個三心二意的臭小子賣命,帶領人馬回許昌休整。
袁尚一看曹操走了,立刻就回去繼續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業,收拾袁譚。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再度親自攻打平原,留審配蘇由等人守鄴城。曹操哪裏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立即動兵攻打鄴城。蘇由大概是看到袁氏兄弟內訌不已萬念俱灰,暗中投降曹操欲作內應。機關敗漏後逃出鄴城投降了曹操。曹操進逼到鄴城下,堆土山挖地道強攻。看到強攻不能得手,曹操改變策略,留曹洪繼續攻擊,自己親自平定鄴城外圍。曹操兵鋒所向,各郡縣或破或降,鄴城的外援包括糧道都被切斷。五月,曹操放棄了土山地道的攻勢,改挖長塹,深達兩丈,然後引漳河河水淹城。城中外援斷絕,官兵軍民餓死過半。
七月,那個袁尚看到自己的老巢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帶領一萬多人馬回援。這時,鄴城已經被圍攻達三個月。袁尚派了個主簿李孚先進鄴城去通報消息。這個李主簿看到鄴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哪裏進得去?於是就想了一條妙計。先把自己打扮一番,待著幾名隨從,在一天晚上大搖大擺地來到曹操軍營,自稱是個都督。看到突然來了個首長,曹操士兵不敢怠慢。這位李都督就作出一副檢查工作的樣子,從北向南走一路罵一路,什麽士氣不高,什麽後勤不力,什麽嫖娼聚賭,什麽計劃生育……就這樣穿透了曹操的軍營。來到鄴城腳下的軍營,看到鄴城就在眼前,卻又找茬大發雷霆地訓斥曹軍士兵。士兵們被一通臭罵,暈頭轉向+膽戰心驚時,這位李都督卻突然來了個快馬加鞭,帶著隨從就跑到了鄴城腳下,被袁軍接應進了城。曹操聽說,哈哈大笑:"沒什麽了不起,他進去後還會出來,你們小心點,看他怎麽出得來!"李孚也知道這樣的詭計隻能用一次,就勸審配放城中幾千老弱病殘打白旗離開鄴城來節省城中的糧草,自己也混在難民中逃回了袁尚的軍營。
曹操聽說袁尚回來救援,手下人都勸他:"歸師勿遏,還是退避一下。"曹操說:"他們要是從大路來,我當然退讓。如果從西山小路來,那麽一戰可擒。"從大路來說明有決一死戰的勇氣,還是躲著點;從小路來則是逃命而已,當然要痛打。袁尚果然從小路來,和城中內外夾擊欲打破曹操的包圍。然而,兩頭都被曹操打敗。審配逃回鄴城死守,袁尚被曹操全力圍攻,嚇得要投降。曹操不聽,反而加緊攻勢。袁尚趁夜裏逃到祁山(注4)。這時他手下的將領馬延等又臨陣降曹,於是袁尚一敗塗地。曹操繳獲了他的印綬節鉞衣服後,拿到鄴城外耀武揚威,鄴城守軍士氣一落千丈,隻有審配還命令死守。然而,這樣的頹勢連審配的親屬都失去了信心,八月審配的侄子審榮偷偷打開東門放進了曹軍,審配孤掌難鳴奮戰後被俘獲。曹操看到審配忠義,就想看在各為其主的份上招降。但審配堅決不投降,曹操就成全他作了烈士。至此,袁氏經營多年的老巢鄴城被曹操攻克。九月,曹操由兗州牧遷冀州牧,從此把鄴城作為了自己的老窩。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鄴城後,又花了兩年左右征討袁氏的餘黨。袁譚袁熙袁尚和高幹等人雖然一會叛一會降上竄下跳,無奈大勢已去眾叛親離,到建安十一年冬為止被曹操徹底打垮。袁譚高幹被殺,袁熙袁尚被迫流亡國外逃到了烏桓。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回到鄴城論功行賞稍事休整後,進攻烏桓要斬草除根。當年夏天曹操奇襲白狼大破烏桓人馬,一戰斬蹋頓並招降胡漢人口二十多萬。袁熙袁尚又逃到遼東。曹操看準袁氏和公孫貌合神離互相疑忌後按兵不動,公孫康果然砍了袁熙袁尚的腦袋向曹操請功,袁氏勢力覆滅。曹操安撫邊境後,當年十一月回師,在回師途中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觀滄海》《龜雖壽》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誌,反映了曹操躊躇滿誌、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東臨謁石有遺篇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曹操此篇,《宋書?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沒有關係,可見,隻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麵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於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闢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隻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離經叛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新鮮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誌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盪著天下英雄。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南朝鍾嶸曾作詩品評論詩詞,他將曹操置於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悲涼”而少文彩。然而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於雕章啄句的。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關於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軍事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一筆的。這裏附上曹操的《觀滄海》,作為本章的結尾。
</br>
袁尚一看曹操走了,立刻就回去繼續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業,收拾袁譚。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再度親自攻打平原,留審配蘇由等人守鄴城。曹操哪裏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立即動兵攻打鄴城。蘇由大概是看到袁氏兄弟內訌不已萬念俱灰,暗中投降曹操欲作內應。機關敗漏後逃出鄴城投降了曹操。曹操進逼到鄴城下,堆土山挖地道強攻。看到強攻不能得手,曹操改變策略,留曹洪繼續攻擊,自己親自平定鄴城外圍。曹操兵鋒所向,各郡縣或破或降,鄴城的外援包括糧道都被切斷。五月,曹操放棄了土山地道的攻勢,改挖長塹,深達兩丈,然後引漳河河水淹城。城中外援斷絕,官兵軍民餓死過半。
七月,那個袁尚看到自己的老巢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帶領一萬多人馬回援。這時,鄴城已經被圍攻達三個月。袁尚派了個主簿李孚先進鄴城去通報消息。這個李主簿看到鄴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哪裏進得去?於是就想了一條妙計。先把自己打扮一番,待著幾名隨從,在一天晚上大搖大擺地來到曹操軍營,自稱是個都督。看到突然來了個首長,曹操士兵不敢怠慢。這位李都督就作出一副檢查工作的樣子,從北向南走一路罵一路,什麽士氣不高,什麽後勤不力,什麽嫖娼聚賭,什麽計劃生育……就這樣穿透了曹操的軍營。來到鄴城腳下的軍營,看到鄴城就在眼前,卻又找茬大發雷霆地訓斥曹軍士兵。士兵們被一通臭罵,暈頭轉向+膽戰心驚時,這位李都督卻突然來了個快馬加鞭,帶著隨從就跑到了鄴城腳下,被袁軍接應進了城。曹操聽說,哈哈大笑:"沒什麽了不起,他進去後還會出來,你們小心點,看他怎麽出得來!"李孚也知道這樣的詭計隻能用一次,就勸審配放城中幾千老弱病殘打白旗離開鄴城來節省城中的糧草,自己也混在難民中逃回了袁尚的軍營。
曹操聽說袁尚回來救援,手下人都勸他:"歸師勿遏,還是退避一下。"曹操說:"他們要是從大路來,我當然退讓。如果從西山小路來,那麽一戰可擒。"從大路來說明有決一死戰的勇氣,還是躲著點;從小路來則是逃命而已,當然要痛打。袁尚果然從小路來,和城中內外夾擊欲打破曹操的包圍。然而,兩頭都被曹操打敗。審配逃回鄴城死守,袁尚被曹操全力圍攻,嚇得要投降。曹操不聽,反而加緊攻勢。袁尚趁夜裏逃到祁山(注4)。這時他手下的將領馬延等又臨陣降曹,於是袁尚一敗塗地。曹操繳獲了他的印綬節鉞衣服後,拿到鄴城外耀武揚威,鄴城守軍士氣一落千丈,隻有審配還命令死守。然而,這樣的頹勢連審配的親屬都失去了信心,八月審配的侄子審榮偷偷打開東門放進了曹軍,審配孤掌難鳴奮戰後被俘獲。曹操看到審配忠義,就想看在各為其主的份上招降。但審配堅決不投降,曹操就成全他作了烈士。至此,袁氏經營多年的老巢鄴城被曹操攻克。九月,曹操由兗州牧遷冀州牧,從此把鄴城作為了自己的老窩。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鄴城後,又花了兩年左右征討袁氏的餘黨。袁譚袁熙袁尚和高幹等人雖然一會叛一會降上竄下跳,無奈大勢已去眾叛親離,到建安十一年冬為止被曹操徹底打垮。袁譚高幹被殺,袁熙袁尚被迫流亡國外逃到了烏桓。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回到鄴城論功行賞稍事休整後,進攻烏桓要斬草除根。當年夏天曹操奇襲白狼大破烏桓人馬,一戰斬蹋頓並招降胡漢人口二十多萬。袁熙袁尚又逃到遼東。曹操看準袁氏和公孫貌合神離互相疑忌後按兵不動,公孫康果然砍了袁熙袁尚的腦袋向曹操請功,袁氏勢力覆滅。曹操安撫邊境後,當年十一月回師,在回師途中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觀滄海》《龜雖壽》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誌,反映了曹操躊躇滿誌、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東臨謁石有遺篇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曹操此篇,《宋書?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沒有關係,可見,隻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麵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於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闢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隻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離經叛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新鮮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誌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盪著天下英雄。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南朝鍾嶸曾作詩品評論詩詞,他將曹操置於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悲涼”而少文彩。然而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於雕章啄句的。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關於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軍事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一筆的。這裏附上曹操的《觀滄海》,作為本章的結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