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獻帝終於帶著文武百官如願離開了長安。李催跑到別的地方駐紮,不湊這個熱鬧。路上獻帝給張濟郭汜等人都升了官,也是為了加以籠絡吧。離開長安了,去哪裏?大家都想去弘農,可是郭汜堅持要去別的地方,獻帝下詔百官勸說都不同意,獻帝幹脆絕食以示抗議。郭汜無法,勉強同意先找個縣城安身,卻又暗地裏陰謀劫駕。誰知道又瀉了密(看來郭汜善於泄密),嚇得他拋棄軍馬隻身逃亡。郭汜的兵力,在當時舉足輕重,又是獻帝金口禦封的車騎將軍,卻連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人馬拉走的勇氣都沒有。這樣的廢物也來爭奪天下?


    這個逃亡中的小朝廷在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不忘記內訌一下。十月,當他們到了華陰縣後,將軍段隈來進貢,終於解決了這幫人的溫飽問題。可是,後將軍楊定和這個姓段的有仇,就指使手下的誣告他要謀反,又脅迫下級官員造謠胡說郭汜在他的軍中。太尉楊彪等人以性命擔保段將軍決不會反叛,獻帝則兩邊的話都不太相信,猶豫不決。楊定等不及了,聯合了楊奉董承要來硬的,並請求獻帝下詔。獻帝這時已經十六歲,稍微懂事了:"他到底有沒有罪還不清楚,你們就想讓我下命令?"有詔書要動手,沒有詔書照樣動手!可是手下又不爭氣,楊奉進攻段隈的軍營,十幾天打不下來。姓段的還真是條漢子,即使如此照樣供應天子百官飲食,並沒有二意。獻帝下詔書命令停戰,楊奉等人找個台階就下了台,撤了兵。十二月,獻帝一行終於到了弘農。從長安到弘農,足足爬了五個月。


    李催郭汜看到這些傢夥的可愛之處,立刻就追了上來。張濟和董承楊奉等不和,戴著獻帝給的票騎將軍(原文如此,應該是驃騎將軍的通假)的烏紗帽就又投靠了李郭。楊奉等人哪裏抵擋得住車騎票騎大司馬的聯合進攻,在東澗被打敗。百官士卒屍橫遍野,各種寶貝印綬典籍全都扔了逃命。獻帝一行人病急亂投醫,一麵假裝和李催郭汜和談,一麵召集附近的李樂韓暹胡才等人來保駕,完全不顧他們本來是土匪。又把匈奴的右賢王也召來護駕。這些人會合董承楊奉等,把李催郭汜打了個措手不及,殺掉幾千人。董承等就看快催著獻帝趁機開溜,一大堆婆婆媽媽的傢夥要和李催郭汜的鐵騎賽跑。立刻就被追上。李催郭汜這次不再上當大打出手,獻帝一行敗得比東澗還慘,滿朝公卿被殺被俘的比逃掉的還多。這個時候,護駕的禦林軍已經不到一百人了。一個連都不到,怎麽能逃出魔掌?李樂就建議大家乘船走水路逃命。太尉楊彪覺得河道過於艱險,但也沒有別的辦法,就讓李樂先去準備船隻,一切就緒後舉火為號。獻帝和大臣們步行走向河岸。河岸高十幾丈(頭一次聽說這樣的地方可以稱作岸而不是崖,明擺著是春秋筆法了),下不去。幸虧伏皇後的哥哥伏完帶著十匹絹,於是派個人背著獻帝再用絹把兩個人放下去。別人就沒有這麽好的條件了,要麽老老實實地往下爬,要麽一半是跳一半是掉的下了“岸”,帽子頭巾掉了也顧不上。到了河邊,卻沒有那麽多船。士兵們拚命扒著船舷向上爬,董承李樂就拿著戈戟亂砍。上了船的僅有皇帝皇後等幾十人,帶著一船砍斷的手指頭離了岸(寫到這裏,我自己的手指頭都有被砍斷之感)。留在岸上的官吏士兵宮女全都被李催郭汜的士兵搶劫,衣服被搶走頭髮都被剪斷。農曆十二月的陝北,這樣的人哪裏還有活路?活活地被凍死。李催的騎兵發現獻帝一行後(舉火為號暴露了行蹤)追上來沿著河大喊大叫。董承怕他們來個亂箭齊發,用被子把船艙裹了一圈,順便擋擋風寒。雖然窩窩囊囊,也算是暫時逃脫。半路上河內太守張楊河內太守王邑來進貢糧食衣物,獻帝一行終於有了點安心感。


    功高莫過救駕,當然要論功行賞。於是,王邑封侯,張楊等人拜將,通通假節開府(這是當年的三公,如今的溫相才有的殊榮(^_^))。這些傢夥的嘍羅們也來求職,一律升了官。印綬沒有,就拿著錐子在石頭上胡亂刻幾下充數。狗尾續貂是五胡的典故,卻完全適用於這個時候。獻帝就在荊棘中和百官議事,士兵們扒著籬笆看熱鬧:哦,朝廷就是這個樣子呀?獻帝派太僕韓融去弘農勸解李郭兩位愛卿,實際上就是去求饒。李郭看看追不上了,也就網開一麵同意了,並釋放了在押的官吏宮女,奉還了相當的戰利品。這一番好心卻帶來了麻煩:獻帝身邊哪裏有糧食養活這些人?宮女們隻好挖野菜摘野果果腹。後來情況惡化,尚書以下的官員全都要親自去找吃的,不少人就這麽被活活餓死。這一番戰亂,弄得長安城四十幾天成了空城,關中兩三年沒有人煙。正月,獻帝有感於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改元興平為建安。興建平安,確實是戰亂中人們最迫切的願望。


    這個時候,袁紹的手下沮授看到這一切,感到是個好時機,立即建議袁紹:“將軍您家世代重臣,祖孫忠義。如今朝廷動盪天下動盪,各地的諸侯雖然號稱忠義救國,全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上不敬天子下不撫萬民。現在冀州已經初步平定,應當趁機迎請天子大駕至鄴城。這樣一麵挾天子以令諸侯,一麵招兵買馬來討伐反叛,天下又會有誰是您的對手?現在不去,一定另會有別人去,那時候就晚了。”誰知道,郭圖淳於瓊(這三個就是後來袁紹的三都督)當即反對:“漢朝都這個樣子了,怎麽還能復興?如今正是逐鹿中原的好時候。如果把天子請來,到底聽不聽他的?不聽是抗旨,聽了我們又渾身不自在。這不是什麽好主意。”漢獻帝在李催郭汜身邊呆了四年,到底誰聽誰的還沒看清?真是迂腐。袁紹就這麽放棄了這一天賜良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簡稱周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簡稱周郎並收藏三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