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後大為吃醋,鼓動公孫瓚進攻袁紹,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係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裏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橋一戰,原來頗占優勢的公孫瓚又被袁紹打敗,袁術氣得兩眼發直也毫無辦法,從此再也不能把劉表袁紹怎麽樣。
這個討伐董卓的聯盟亂成一鍋粥,名亡實亡的時候,長安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離開洛陽後,並沒有立即前往長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孫堅的進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親赴長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時間(大約一年)長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為人不漏鋒芒,處事得體,雖然暗中為東漢的朝廷考慮表麵上對董太師卻相當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長安後把他在洛陽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長安,又大搞裙帶關係任人唯親。在洛陽時,他還能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自己的親屬也沒有人擔任要職。大概諸侯的反叛讓他覺得別人都無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職上。自己的車駕服飾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鶥塢,高厚都有七丈,並且在裏麵儲存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號稱:“若不能雄據天下,就躲到裏麵去養老。”嘿嘿,作三十年縮頭烏龜的打算都有了,還談什麽雄據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於是就以弓馬過人,恩若父子的呂布為保鏢。可董卓為人偏激,曾經因為一點小過失對呂布大發雷霆,拔出手戟隨手就扔了過去。呂布身手敏捷地避開後,兩人都覺得太過分,互相道歉。然而,這件事不可避免地給呂布心中留下了陰影。呂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擔心被發覺。誠惶誠恐之際,看到王允一副長者的模樣,就把心中的憂慮以及差點被董卓殺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計董卓的王允怎能放過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的計劃全盤相告,並極力勸說呂布入夥作內應,並稱:“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邪!”呂布終於答應。就這樣,董卓最信任的兩個人一同開始了誅殺董卓的密謀。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長安後整整一年,王允呂布終於找到了下手的機會。當時十一二歲的漢獻帝小病初愈,於是群臣進宮朝賀。董卓並不曾放鬆警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前往宮中。然而,這些崗哨中夾雜了呂布安排的勇士十幾人,專門“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宮門,就被呂布的老鄉騎都尉李肅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傷,掉下車後還在撈最後一根稻草:“呂布何在?”呂布應聲而出:“有詔討賊!”董卓這才明白,他的好兒子呂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臨頭,估計他用盡世界上最惡毒的言語破口大罵後,被斬首。呂布立即取出詔書,聲稱但除元兇,從黨不問。於是士卒歡呼百姓歌舞,長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飲慶祝董卓的敗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鶥塢,將董卓滅族後從中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其餘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顯赫一時的董太師,就這樣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平心而論,董卓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謂空前絕後。裴鬆之評論,夏桀商紂也好,暴秦王莽也罷,全都是歷經歲月後才腐化墮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進洛陽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後僅僅三年間,罪惡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絕後。董卓進長安後,曾經問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個傻乎乎的問題:"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簡明有力:"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麽會害怕;你要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天下誰不怕你,又何隻我一個!"現在董卓大概會明白了,單純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時,也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
董卓死了,朝廷卻沒有太平。王允呂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賞。於是,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同執掌朝政。然而,王允為人,剛愎自用。當初有個董太師在頭上壓著,因此還謹慎老實。如今董卓滅亡,王允又自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就開始驕橫起來。偏偏呂布也把滅亡董卓的功勞算在自己頭上,不時自吹自擂。在王允眼裏呂布僅僅算個劍客,說得難聽點就是武夫,逐漸將相不和。呂布勸王允殺光董卓的餘黨以絕後患,王允認為他們沒什麽罪過,不同意;呂布又勸王允把董卓的"遺產"拿出一部分來賞賜有功的公卿將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還幹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當時的名士,卻僅僅因為對董卓之死有所動容就被王允下獄。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生前編纂漢史,作靈帝紀以及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雖然大多毀於後來的戰火,但仍然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蔡邕還是個書法家。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於神人(天才啦),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麽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董卓聽說他的才華,給了他兩個“建議”:要麽來我這裏當官,要麽等著被滅族!蔡邕哪裏敢不來,來了後頗受董卓器重。蔡邕絕不會忠於董卓,聽到他的死訊是也隻不過是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嘆,就觸怒了王允。這樣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獄,包括太尉在內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麵,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而王允卻顯示了其粗魯的一麵:“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他指史記)。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誹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裏居然隻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大家一看,走了個跋扈的董太師,又來了個驕橫的王司徒,也開始心懷不滿,牢騷滿腹。歷史總是重複著這樣的滑稽,勝利者抓住了失敗者的弱點後一舉獲勝,但偏偏又走上了失敗者同樣的道路。
</br>
這個討伐董卓的聯盟亂成一鍋粥,名亡實亡的時候,長安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離開洛陽後,並沒有立即前往長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孫堅的進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親赴長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時間(大約一年)長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為人不漏鋒芒,處事得體,雖然暗中為東漢的朝廷考慮表麵上對董太師卻相當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長安後把他在洛陽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長安,又大搞裙帶關係任人唯親。在洛陽時,他還能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自己的親屬也沒有人擔任要職。大概諸侯的反叛讓他覺得別人都無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職上。自己的車駕服飾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鶥塢,高厚都有七丈,並且在裏麵儲存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號稱:“若不能雄據天下,就躲到裏麵去養老。”嘿嘿,作三十年縮頭烏龜的打算都有了,還談什麽雄據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於是就以弓馬過人,恩若父子的呂布為保鏢。可董卓為人偏激,曾經因為一點小過失對呂布大發雷霆,拔出手戟隨手就扔了過去。呂布身手敏捷地避開後,兩人都覺得太過分,互相道歉。然而,這件事不可避免地給呂布心中留下了陰影。呂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擔心被發覺。誠惶誠恐之際,看到王允一副長者的模樣,就把心中的憂慮以及差點被董卓殺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計董卓的王允怎能放過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的計劃全盤相告,並極力勸說呂布入夥作內應,並稱:“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邪!”呂布終於答應。就這樣,董卓最信任的兩個人一同開始了誅殺董卓的密謀。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長安後整整一年,王允呂布終於找到了下手的機會。當時十一二歲的漢獻帝小病初愈,於是群臣進宮朝賀。董卓並不曾放鬆警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前往宮中。然而,這些崗哨中夾雜了呂布安排的勇士十幾人,專門“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宮門,就被呂布的老鄉騎都尉李肅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傷,掉下車後還在撈最後一根稻草:“呂布何在?”呂布應聲而出:“有詔討賊!”董卓這才明白,他的好兒子呂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臨頭,估計他用盡世界上最惡毒的言語破口大罵後,被斬首。呂布立即取出詔書,聲稱但除元兇,從黨不問。於是士卒歡呼百姓歌舞,長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飲慶祝董卓的敗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鶥塢,將董卓滅族後從中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其餘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顯赫一時的董太師,就這樣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平心而論,董卓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謂空前絕後。裴鬆之評論,夏桀商紂也好,暴秦王莽也罷,全都是歷經歲月後才腐化墮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進洛陽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後僅僅三年間,罪惡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絕後。董卓進長安後,曾經問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個傻乎乎的問題:"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簡明有力:"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麽會害怕;你要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天下誰不怕你,又何隻我一個!"現在董卓大概會明白了,單純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時,也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
董卓死了,朝廷卻沒有太平。王允呂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賞。於是,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同執掌朝政。然而,王允為人,剛愎自用。當初有個董太師在頭上壓著,因此還謹慎老實。如今董卓滅亡,王允又自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就開始驕橫起來。偏偏呂布也把滅亡董卓的功勞算在自己頭上,不時自吹自擂。在王允眼裏呂布僅僅算個劍客,說得難聽點就是武夫,逐漸將相不和。呂布勸王允殺光董卓的餘黨以絕後患,王允認為他們沒什麽罪過,不同意;呂布又勸王允把董卓的"遺產"拿出一部分來賞賜有功的公卿將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還幹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當時的名士,卻僅僅因為對董卓之死有所動容就被王允下獄。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生前編纂漢史,作靈帝紀以及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雖然大多毀於後來的戰火,但仍然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蔡邕還是個書法家。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於神人(天才啦),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麽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董卓聽說他的才華,給了他兩個“建議”:要麽來我這裏當官,要麽等著被滅族!蔡邕哪裏敢不來,來了後頗受董卓器重。蔡邕絕不會忠於董卓,聽到他的死訊是也隻不過是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嘆,就觸怒了王允。這樣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獄,包括太尉在內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麵,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而王允卻顯示了其粗魯的一麵:“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他指史記)。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誹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裏居然隻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大家一看,走了個跋扈的董太師,又來了個驕橫的王司徒,也開始心懷不滿,牢騷滿腹。歷史總是重複著這樣的滑稽,勝利者抓住了失敗者的弱點後一舉獲勝,但偏偏又走上了失敗者同樣的道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