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就這樣虎頭蛇尾,作為一個整體真可謂一槍未放就墮落了。從此後,討伐董卓就再也沒有被認真討論過。這樣的失敗,是無法從外部來尋找原因的,原因隻能在內部。盟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同床異夢而又勾心鬥角。冀州牧韓馥負責供應糧草,本來就擔心渤海太守袁紹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紹作了盟主,自立為車騎將軍,就對這位盟主的命令陽奉陰違,暗中拖後腿(個人利益已經淩駕於朝廷之上了)。袁紹本人又是個羊質虎皮的傢夥,隻不過因為袁家的名聲而當上了這個盟主。盟軍的許多人,是因為平時受到袁家的照顧才來的,顧及的本來隻是哥們義氣。軍糧短缺,老大氣短,還會有人為那個9歲的小皇帝赴湯蹈火,兩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隻能是付諸東流了。


    董卓之死


    董卓不打了,聯軍總得找點事情幹。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韓馥袁紹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為由,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甚至連玉璽都準備好了。嘿嘿,他們為董卓列舉的一大罪狀不就是擅行廢立嗎?如今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當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對。韓馥袁紹碰了壁,就給袁紹的弟弟袁術寫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來個少數服從多數。沒想到袁術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個遠在天邊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裏肯換一個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給自己找麻煩?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辭藻應付他哥,不同意。韓馥袁紹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幹脆派使者直接向劉虞勸進,想先造成既成事實然後逼迫大家承認。可這個馬屁也拍到了馬蹄上,劉虞痛斥使者,認為天子蒙難不先討伐叛逆卻考慮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裏去(流亡國外)也不能聽從。韓馥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穫是被曹操鮑信等人看透了,其實他們隻不過是董卓第二。從此曹操看不起幼時的好友袁紹,直到徹底將他消滅。


    董卓聽說反叛的傢夥們原來是這樣的一批活寶,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好景不長,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克星的狠將,這就是孫堅。


    董卓對孫堅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頗高,認為如果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無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真是個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大破之,並"梟其都督華雄"(冤枉呀,三國演義顛倒黑白,孫堅反而成了華雄的手下敗將)。董卓知道孫堅的厲害,就派李催去遊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不但嚴辭拒絕,還發誓要將董卓"滅之三族,縣示四海"。軟的不聽,隻好來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唯有孫堅非等閑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台"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復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如此忠勇的孫堅為什麽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誌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鬆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誌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鬆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麵。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


    原來,孫堅在前方奮戰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裏奪取了冀州。前後一係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隻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來,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明白了,什麽狗屁聯盟,狗屁盟主!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兄弟翻臉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麽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簡稱周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簡稱周郎並收藏三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