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布阿為“民主法治國家”
,實行三權分立和“政治多元化”
;國家經濟建立在所有製多樣化、所有經濟實體自由經營和國家調節作用的基礎上。
此後不久,即191年6月10~13日,阿勞動黨召開“十大”
,決定改組為社會黨,並宣布,社會黨“放棄馬克思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6
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會後,它正式宣布自己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理想的全民黨”。這樣,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最終退出了阿爾巴尼亞政治舞台,阿爾巴尼亞現代史上經歷了整整40年的勞動黨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經過這一年多的鬥爭和動盪,尤其是191年,阿爾巴尼亞出現了工人不出工,農民不下地,職員不上班,學生不上學的狀態。國家生活處於癱瘓狀態。自191年起,阿爾巴尼亞居民口糧靠外國緊急救濟,冬天取暖靠砍伐路邊大樹。民主黨承認,“這個國家隻差一步就要陷入災難之中”。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阿爾巴尼亞於192年3月22日提前舉行了人民議會大選。結果,民主黨在議會140個席位中贏得92個,約占647%。這樣,民主黨獲得大選勝利,從而b作為阿解放近48年來第一個非共產黨登上了執政黨的寶座。
民主黨之所以在大選中獲勝並上台執政,除利用勞動黨的錯誤外,得到美、德、意等西方國家的物質和道義上的援助。
此後,它就亮出了“反共”旗幟,宣布民主黨,“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反共力量,同時是阿民主進程最大的領導力量”
1,而“美國是(阿)推翻共產主義的決定因素”
2。
1阿民主黨主席塞拉米在黨的“二大”
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193年12月8日,載阿《民主復興報》193年12月9日。
2阿總統貝裏沙對柯林頓就任美國總統的賀電。
193年1月20日,載阿《民主復興報》193年1月23日。
6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七章南斯拉夫全麵危機的總爆發——南共聯盟解體和南聯邦瓦解
第一節 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
80年代南斯拉夫長期經濟危機所造成的生產停滯和滑坡,使得原來與西方國家之間已經縮小的差距又日益擴大。
人民群眾對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深感不滿。南共聯盟作為唯一的執政黨長期未能扭轉局勢,黨的威信下降,黨員人數減少,青年人尤其是發達地區的青年人不願入黨。各地持不同政見者乘機大肆活動,紛紛成立組織,要求進行根本性的政治體製改革,實行政治多元化,確立多黨製,舉行自由競選,從刑法中去掉“敵對宣傳罪”。社會主義自治製度麵臨生死考驗。
1988年末和1989年初,在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等發達地區,先後成立了各種政治組織和協會。它們有的宣布參加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統一戰線組織)
,在其內部與共盟爭奪群眾;有的宣布不參加社盟,不承認共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引導作用,公開與共盟唱對台戲。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6
當時南黨政領導人曾公開反對實行多黨製。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舒瓦爾在1988年底說,“實行多黨製將導致更大的衝突”
,會產生“多政治中心的、封閉的和分割的社會”。
南聯邦主席團也發表聲明說,南憲法禁止反對黨的存在,聯邦主席團將堅持要求國家主管機關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
可是斯洛維尼亞共盟中央主席團在1989年3月6日的文件中主張結束一黨製,實行多黨製。克羅埃西亞共盟領導人拉昌認為,南共聯盟應拒絕“壟斷和指揮一切”的社會作用,“日益減少權力因素”
,“不以統治黨的形象出現”。貝爾格勒市社盟主席團建議南社盟盡早就多黨製問題開展自由討論。
4月14日舒瓦爾也改變論調,在南共聯盟中央全會上說,政治多元化是南共聯盟改革的基本先決條件之一,南共聯盟國必須放棄執政壟斷,否則將無法解決國家麵臨的問題。
在東歐鄰國政局劇變的影響下,南共聯盟在1989年10月21日的第28次中央全會上,麵對各地反對派政治組織紛紛出現的既成事實,在《政治體製改革提綱》中決定把多黨製引進南斯拉夫政治生活。
190年7月24日南聯邦議會通過了《政治結社法》,正式實行多黨製。
在此前後,各共和國也製定了類似的法律。
這些法律規定,申請成立政黨所需的公民人數:聯邦和塞爾維亞為100人,黑山為40人,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為30人,斯洛維尼亞為20人,馬其頓隻需10人。法律規定,各政黨不得以暴力破壞憲法製度,不得損害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得侵犯公民的法定權利和自由,不得煽動宗教、種族和民族偏見,不得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者的黨徽和名稱,不得
8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接受外國法人和自然人的捐助或匿名捐助。
實行多黨製後,各地一下子出現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政黨。其中少數是在聯邦登記的全國性政黨,多數是在各共和國登記的地域—民族性政黨。各種已經成立的反對派組織取得了合法地位。戰前在政治舞台上起過重要作用的黨派紛紛復活。具有保皇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政治團體也大肆活動。尤其是各種民族主義政黨,打著代表和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宣揚民族沙文主義,竭力擴張勢力。聯邦總理馬爾科維奇也自立門戶,以堅持改革和維護南聯邦統一為號召,成立了南斯拉夫改革力量聯盟。各反對派組織為了在共和國議會選舉中與南共聯盟機相抗衡,結成了種種政治聯盟。
</br>
,實行三權分立和“政治多元化”
;國家經濟建立在所有製多樣化、所有經濟實體自由經營和國家調節作用的基礎上。
此後不久,即191年6月10~13日,阿勞動黨召開“十大”
,決定改組為社會黨,並宣布,社會黨“放棄馬克思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6
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會後,它正式宣布自己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理想的全民黨”。這樣,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最終退出了阿爾巴尼亞政治舞台,阿爾巴尼亞現代史上經歷了整整40年的勞動黨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經過這一年多的鬥爭和動盪,尤其是191年,阿爾巴尼亞出現了工人不出工,農民不下地,職員不上班,學生不上學的狀態。國家生活處於癱瘓狀態。自191年起,阿爾巴尼亞居民口糧靠外國緊急救濟,冬天取暖靠砍伐路邊大樹。民主黨承認,“這個國家隻差一步就要陷入災難之中”。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阿爾巴尼亞於192年3月22日提前舉行了人民議會大選。結果,民主黨在議會140個席位中贏得92個,約占647%。這樣,民主黨獲得大選勝利,從而b作為阿解放近48年來第一個非共產黨登上了執政黨的寶座。
民主黨之所以在大選中獲勝並上台執政,除利用勞動黨的錯誤外,得到美、德、意等西方國家的物質和道義上的援助。
此後,它就亮出了“反共”旗幟,宣布民主黨,“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反共力量,同時是阿民主進程最大的領導力量”
1,而“美國是(阿)推翻共產主義的決定因素”
2。
1阿民主黨主席塞拉米在黨的“二大”
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193年12月8日,載阿《民主復興報》193年12月9日。
2阿總統貝裏沙對柯林頓就任美國總統的賀電。
193年1月20日,載阿《民主復興報》193年1月23日。
6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七章南斯拉夫全麵危機的總爆發——南共聯盟解體和南聯邦瓦解
第一節 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
80年代南斯拉夫長期經濟危機所造成的生產停滯和滑坡,使得原來與西方國家之間已經縮小的差距又日益擴大。
人民群眾對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深感不滿。南共聯盟作為唯一的執政黨長期未能扭轉局勢,黨的威信下降,黨員人數減少,青年人尤其是發達地區的青年人不願入黨。各地持不同政見者乘機大肆活動,紛紛成立組織,要求進行根本性的政治體製改革,實行政治多元化,確立多黨製,舉行自由競選,從刑法中去掉“敵對宣傳罪”。社會主義自治製度麵臨生死考驗。
1988年末和1989年初,在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等發達地區,先後成立了各種政治組織和協會。它們有的宣布參加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統一戰線組織)
,在其內部與共盟爭奪群眾;有的宣布不參加社盟,不承認共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引導作用,公開與共盟唱對台戲。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6
當時南黨政領導人曾公開反對實行多黨製。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舒瓦爾在1988年底說,“實行多黨製將導致更大的衝突”
,會產生“多政治中心的、封閉的和分割的社會”。
南聯邦主席團也發表聲明說,南憲法禁止反對黨的存在,聯邦主席團將堅持要求國家主管機關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
可是斯洛維尼亞共盟中央主席團在1989年3月6日的文件中主張結束一黨製,實行多黨製。克羅埃西亞共盟領導人拉昌認為,南共聯盟應拒絕“壟斷和指揮一切”的社會作用,“日益減少權力因素”
,“不以統治黨的形象出現”。貝爾格勒市社盟主席團建議南社盟盡早就多黨製問題開展自由討論。
4月14日舒瓦爾也改變論調,在南共聯盟中央全會上說,政治多元化是南共聯盟改革的基本先決條件之一,南共聯盟國必須放棄執政壟斷,否則將無法解決國家麵臨的問題。
在東歐鄰國政局劇變的影響下,南共聯盟在1989年10月21日的第28次中央全會上,麵對各地反對派政治組織紛紛出現的既成事實,在《政治體製改革提綱》中決定把多黨製引進南斯拉夫政治生活。
190年7月24日南聯邦議會通過了《政治結社法》,正式實行多黨製。
在此前後,各共和國也製定了類似的法律。
這些法律規定,申請成立政黨所需的公民人數:聯邦和塞爾維亞為100人,黑山為40人,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為30人,斯洛維尼亞為20人,馬其頓隻需10人。法律規定,各政黨不得以暴力破壞憲法製度,不得損害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得侵犯公民的法定權利和自由,不得煽動宗教、種族和民族偏見,不得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者的黨徽和名稱,不得
8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接受外國法人和自然人的捐助或匿名捐助。
實行多黨製後,各地一下子出現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政黨。其中少數是在聯邦登記的全國性政黨,多數是在各共和國登記的地域—民族性政黨。各種已經成立的反對派組織取得了合法地位。戰前在政治舞台上起過重要作用的黨派紛紛復活。具有保皇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政治團體也大肆活動。尤其是各種民族主義政黨,打著代表和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宣揚民族沙文主義,竭力擴張勢力。聯邦總理馬爾科維奇也自立門戶,以堅持改革和維護南聯邦統一為號召,成立了南斯拉夫改革力量聯盟。各反對派組織為了在共和國議會選舉中與南共聯盟機相抗衡,結成了種種政治聯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