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經濟困難、政局動盪的形勢下,各共和國自行其是,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聯邦國家機關被架空,漸漸處於癱瘓狀態,製定的各項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實,收不到效果。
190年8月8日通過了一批憲法修正案,準備徵得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議會同意後施行,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議會忙於各自的事
4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務,對憲法修正案置之不理,結果不了了之。起草新憲法的工作也因聯邦瀕於解體而事實上處於停頓狀態。有的共和國截留聯邦財源,拖欠應上繳的流通稅和關稅,造成聯邦國庫空虛,財政困難。共和國之間也互設經濟壁壘,對別的共和國的商品和勞務徵收特別稅,形成市場分割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馬爾科維奇政府終於隨著聯邦的解體而消亡。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4
第五編 劇變——共產黨政權的喪失
概 述
1989年秋冬,東歐政局發生劇變,各國共產黨先後喪失政權。
波蘭是倒下去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1989年1月,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為了擺脫困境,被迫對團結工會作出讓步,同意恢復團結工會的合法化和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製。
1989年6月舉行的議會選舉,意味著劇變的開始。在這次選舉中,以波蘭統一工人黨為首的執政聯盟慘遭失敗,團結工會大獲全勝。
9月,以馬佐維耶茨基為首的第一屆團結工會政府建立,這是40年來在東歐建立的第一個非共產黨政府。
1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停止活動,建立了波蘭社會民主黨,如果說波蘭的劇變是因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反對派的強大壓力下作出的讓步,那麽匈牙利的劇變首先來自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內部。
圍繞著對1946年事件和前總理納吉的重新評價和是否實行多黨製問題的爭論,引起了匈黨的分裂。
1989年2月,匈黨中央通過了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的決議。
10月,匈黨激進派把黨改名為匈牙利
6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社會黨,溫和派仍保留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名稱。在190年3~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反對派組織——“民主論壇”獲勝,上台執政。匈牙利是倒下去的第二塊骨牌。
波蘭和匈牙利的劇變,猛烈地衝擊著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從1989年9月起,民主德國公民大批流向聯邦德國。政局動盪導致了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10月18日辭職,由克倫茨繼任。
11月9日,民主德國開放柏林,允許公民自由出境。
克倫茨難於控製局勢,迅即辭職。
12月17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
1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自由選舉,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大選中失敗。
基督教民主聯盟上台執政。
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捷克斯洛伐克劇變是從1989年11月群眾要求為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平反開始的。
11月19日,“七七憲章”
等反對派組織聯合建立“公民論壇”。
11月24日,以雅克什為首的捷共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被迫向中央全會集體辭職,全會選出以烏爾班內克為總書記的新領導。
12月1日,捷共中央主席團作出為1968年事件平反的決議。
12月10日,胡薩克辭去總統職務。聯邦議會選舉“公民論壇”領導人哈韋爾為總統。
190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舉行自由選舉。
“公民論壇”獲勝。哈韋爾當選為總統,他任命已退出捷共的恰爾法為總理。
1989年11月,東歐劇變的颶風導致了在保加利亞執政達34年之久的保共總書記日夫科夫辭職,由姆拉德諾夫繼任總書記。
190年4月,保加利亞共產黨改名為保加利亞社會黨,宣布實行多黨製。保國民議會選舉姆拉德諾夫為總統。
6月,保國民議會舉行自由選舉,社會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4
黨獲勝,反對派組織民主力量聯盟成為第二大黨。姆拉德諾夫總統責成社會黨人盧卡諾夫組織政府。
12月,國民議會選舉民主力量聯盟領導人熱列夫為總統,任命無黨派人士波波夫為新政府總理。
上述東歐諸國的劇變都是通過所謂自由選舉方式,即和平方式來實現的,唯有羅馬尼亞是通過突發性的事件和激烈的流血衝突來完成的。從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市的群眾遊行示威,到12月24日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處決,這10天是兩個時期的轉折點。
在羅馬尼亞執政近24年的齊奧塞斯庫政權宣告結束。
190年4月,羅馬尼亞舉行大選,救國陣線獲勝,該陣線主席伊利埃斯庫當選為總統。
東歐劇變的風暴也席捲不結盟的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
190年7月開始實行的多黨製,導致南共聯盟的解體和多民族的南斯拉夫聯邦的瓦解。
191~192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則在192年4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隨著南斯拉夫聯邦的瓦解,在原南各共和國爆發了內戰。
</br>
190年8月8日通過了一批憲法修正案,準備徵得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議會同意後施行,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議會忙於各自的事
4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務,對憲法修正案置之不理,結果不了了之。起草新憲法的工作也因聯邦瀕於解體而事實上處於停頓狀態。有的共和國截留聯邦財源,拖欠應上繳的流通稅和關稅,造成聯邦國庫空虛,財政困難。共和國之間也互設經濟壁壘,對別的共和國的商品和勞務徵收特別稅,形成市場分割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馬爾科維奇政府終於隨著聯邦的解體而消亡。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4
第五編 劇變——共產黨政權的喪失
概 述
1989年秋冬,東歐政局發生劇變,各國共產黨先後喪失政權。
波蘭是倒下去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1989年1月,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為了擺脫困境,被迫對團結工會作出讓步,同意恢復團結工會的合法化和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製。
1989年6月舉行的議會選舉,意味著劇變的開始。在這次選舉中,以波蘭統一工人黨為首的執政聯盟慘遭失敗,團結工會大獲全勝。
9月,以馬佐維耶茨基為首的第一屆團結工會政府建立,這是40年來在東歐建立的第一個非共產黨政府。
1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停止活動,建立了波蘭社會民主黨,如果說波蘭的劇變是因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反對派的強大壓力下作出的讓步,那麽匈牙利的劇變首先來自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內部。
圍繞著對1946年事件和前總理納吉的重新評價和是否實行多黨製問題的爭論,引起了匈黨的分裂。
1989年2月,匈黨中央通過了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的決議。
10月,匈黨激進派把黨改名為匈牙利
6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社會黨,溫和派仍保留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名稱。在190年3~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反對派組織——“民主論壇”獲勝,上台執政。匈牙利是倒下去的第二塊骨牌。
波蘭和匈牙利的劇變,猛烈地衝擊著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從1989年9月起,民主德國公民大批流向聯邦德國。政局動盪導致了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10月18日辭職,由克倫茨繼任。
11月9日,民主德國開放柏林,允許公民自由出境。
克倫茨難於控製局勢,迅即辭職。
12月17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
1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自由選舉,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大選中失敗。
基督教民主聯盟上台執政。
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捷克斯洛伐克劇變是從1989年11月群眾要求為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平反開始的。
11月19日,“七七憲章”
等反對派組織聯合建立“公民論壇”。
11月24日,以雅克什為首的捷共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被迫向中央全會集體辭職,全會選出以烏爾班內克為總書記的新領導。
12月1日,捷共中央主席團作出為1968年事件平反的決議。
12月10日,胡薩克辭去總統職務。聯邦議會選舉“公民論壇”領導人哈韋爾為總統。
190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舉行自由選舉。
“公民論壇”獲勝。哈韋爾當選為總統,他任命已退出捷共的恰爾法為總理。
1989年11月,東歐劇變的颶風導致了在保加利亞執政達34年之久的保共總書記日夫科夫辭職,由姆拉德諾夫繼任總書記。
190年4月,保加利亞共產黨改名為保加利亞社會黨,宣布實行多黨製。保國民議會選舉姆拉德諾夫為總統。
6月,保國民議會舉行自由選舉,社會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4
黨獲勝,反對派組織民主力量聯盟成為第二大黨。姆拉德諾夫總統責成社會黨人盧卡諾夫組織政府。
12月,國民議會選舉民主力量聯盟領導人熱列夫為總統,任命無黨派人士波波夫為新政府總理。
上述東歐諸國的劇變都是通過所謂自由選舉方式,即和平方式來實現的,唯有羅馬尼亞是通過突發性的事件和激烈的流血衝突來完成的。從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市的群眾遊行示威,到12月24日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處決,這10天是兩個時期的轉折點。
在羅馬尼亞執政近24年的齊奧塞斯庫政權宣告結束。
190年4月,羅馬尼亞舉行大選,救國陣線獲勝,該陣線主席伊利埃斯庫當選為總統。
東歐劇變的風暴也席捲不結盟的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
190年7月開始實行的多黨製,導致南共聯盟的解體和多民族的南斯拉夫聯邦的瓦解。
191~192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則在192年4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隨著南斯拉夫聯邦的瓦解,在原南各共和國爆發了內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