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七七憲章”
組織成立後,廣泛開展活動,繼續進行徵集簽名,為時不久,簽名者已達1200人。
“七七憲章”
組織的發言人哈韋爾一麵加強同國內的教會勢力聯繫,一麵同波蘭持不同政見者進行秘密接觸,遇有適當機會,即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4
在布拉格組織遊行示威活動,影響日益擴大。
這時期,捷共領導集團內部矛盾加劇,胡薩克處境更加困難。
1987年12月17日,胡薩克在中央全會上辭去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暫時保留中央主席團委員和共和國總統的職務。
米洛什。雅克什被推選為捷共中央總書記。
18年的胡薩克統治至此結束。
4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四章“進入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階段”的羅馬尼亞
第一節 三個五年計劃(1971~1974、1976~1980、1981~1984)的製定和執行情況
關於在羅馬尼亞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並創造條件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羅共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是逐步形成和明確起來的。
德治執政後期,由於194~1960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村中的富農階級已被消滅,在羅馬尼亞人剝削人的現象已不存在,於是羅共宣布“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在羅馬尼亞建成”。
1960年羅共“八大”
製定了新的五年計劃(1961~1964)和十五年的遠景規劃,提出此計劃結束時,羅將大體上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而到1974年就可徹底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
1964年德治去世後,齊奧塞斯庫繼任黨的第一書記。
1964年齊在羅共“九大”的報告中說,1961~1964年五年計劃的完成,社會主義在羅城鄉已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整個經濟中建立社會主義關係的過程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現象永遠消滅了,羅已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但是當時並未對這個新時期提出明確的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
說法。到了70年代,才逐步明確說,在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建成之後,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已經全麵實現,羅仍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必須要經過一個使羅馬尼亞的經濟有一個全麵發展的階段,即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要延續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
1974年羅共舉行11大時,齊指出,“從1971年起,羅馬尼亞已進入了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
,這個階段需要20~24年的時間。
同時還說,1976~1980年五年計劃完成後,羅就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到190年,羅將大體上建成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
為實現這個目標,從羅共10大至12大,先後製訂了三個五年計劃,並設想經過這幾個五年計劃,為在羅大體上建成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但實踐證明,羅共的這些理論、計劃和設想是不符合羅的實際情況,急於求成,因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計劃難以完成,經濟陷入困境。
這三個五年計劃的共同特點是追求“三高”
,即高速度、高指標、高積累。三個五年計劃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五五”計劃(1971~1974)
1969年羅共第十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1971~1974年的五年計劃。齊奧塞斯庫在“十大”報告中提出,五五計劃的基本目標是進一步擴大和完善羅馬尼亞的技術物質基礎,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為實現這一重大目標,首先要求加速發展生產力,而計劃的實現,將為羅向共產主義逐
64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步過渡奠定牢固的基礎。
“五五”計劃規定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84~94%,其產值將比上個五年計劃b增加74%。
規定機器製造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將為186%左b右,以便做到為五年計劃期間投資計劃所需的70%的設備提供保證。鋼產量將達到10~1040萬噸;化學工業將以“更高的速度發展”
,年均增長為19%。農業總產值將增長36~49%,到1974年糧食產量將達到1740~1840萬噸。積累率將保持在28~30%之間。
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為420~4340億列伊,幾乎相當於1961~1970年十年投資的總和,而投資總額的大部分將用於興建大約1100個比較重要的工業設施和項目。外貿將增長40~44%。到1974年,國民收入將比1970年增加44~40%。
“五五”
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如連續幾年的不利的氣候條件,給農業造成了損失,也影響了工業和建築等部門。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以及世界上嚴重的通貨膨脹也影響了羅馬尼亞的經濟。同時羅共“十大”的計劃本來就訂得過高,以後又一再加碼,致使許多項目沒有完成。
1972年7月羅共全國代表會議前夕,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委提出了“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的倡議。對此,黨內是有不同意見的,當時的部長會議主席毛雷爾就公開提出“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張,而且有許多縣也反映“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有困難。後來,黨代會決議中雖然隻提出“提前完成五年計劃”的口號,但又說“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作為競賽口號“仍然有效”。
</br>
組織成立後,廣泛開展活動,繼續進行徵集簽名,為時不久,簽名者已達1200人。
“七七憲章”
組織的發言人哈韋爾一麵加強同國內的教會勢力聯繫,一麵同波蘭持不同政見者進行秘密接觸,遇有適當機會,即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4
在布拉格組織遊行示威活動,影響日益擴大。
這時期,捷共領導集團內部矛盾加劇,胡薩克處境更加困難。
1987年12月17日,胡薩克在中央全會上辭去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暫時保留中央主席團委員和共和國總統的職務。
米洛什。雅克什被推選為捷共中央總書記。
18年的胡薩克統治至此結束。
4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四章“進入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階段”的羅馬尼亞
第一節 三個五年計劃(1971~1974、1976~1980、1981~1984)的製定和執行情況
關於在羅馬尼亞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並創造條件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羅共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是逐步形成和明確起來的。
德治執政後期,由於194~1960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村中的富農階級已被消滅,在羅馬尼亞人剝削人的現象已不存在,於是羅共宣布“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在羅馬尼亞建成”。
1960年羅共“八大”
製定了新的五年計劃(1961~1964)和十五年的遠景規劃,提出此計劃結束時,羅將大體上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而到1974年就可徹底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
1964年德治去世後,齊奧塞斯庫繼任黨的第一書記。
1964年齊在羅共“九大”的報告中說,1961~1964年五年計劃的完成,社會主義在羅城鄉已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整個經濟中建立社會主義關係的過程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現象永遠消滅了,羅已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但是當時並未對這個新時期提出明確的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
說法。到了70年代,才逐步明確說,在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建成之後,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已經全麵實現,羅仍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必須要經過一個使羅馬尼亞的經濟有一個全麵發展的階段,即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要延續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
1974年羅共舉行11大時,齊指出,“從1971年起,羅馬尼亞已進入了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
,這個階段需要20~24年的時間。
同時還說,1976~1980年五年計劃完成後,羅就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到190年,羅將大體上建成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
為實現這個目標,從羅共10大至12大,先後製訂了三個五年計劃,並設想經過這幾個五年計劃,為在羅大體上建成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但實踐證明,羅共的這些理論、計劃和設想是不符合羅的實際情況,急於求成,因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計劃難以完成,經濟陷入困境。
這三個五年計劃的共同特點是追求“三高”
,即高速度、高指標、高積累。三個五年計劃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五五”計劃(1971~1974)
1969年羅共第十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1971~1974年的五年計劃。齊奧塞斯庫在“十大”報告中提出,五五計劃的基本目標是進一步擴大和完善羅馬尼亞的技術物質基礎,建設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為實現這一重大目標,首先要求加速發展生產力,而計劃的實現,將為羅向共產主義逐
64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步過渡奠定牢固的基礎。
“五五”計劃規定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84~94%,其產值將比上個五年計劃b增加74%。
規定機器製造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將為186%左b右,以便做到為五年計劃期間投資計劃所需的70%的設備提供保證。鋼產量將達到10~1040萬噸;化學工業將以“更高的速度發展”
,年均增長為19%。農業總產值將增長36~49%,到1974年糧食產量將達到1740~1840萬噸。積累率將保持在28~30%之間。
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為420~4340億列伊,幾乎相當於1961~1970年十年投資的總和,而投資總額的大部分將用於興建大約1100個比較重要的工業設施和項目。外貿將增長40~44%。到1974年,國民收入將比1970年增加44~40%。
“五五”
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如連續幾年的不利的氣候條件,給農業造成了損失,也影響了工業和建築等部門。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以及世界上嚴重的通貨膨脹也影響了羅馬尼亞的經濟。同時羅共“十大”的計劃本來就訂得過高,以後又一再加碼,致使許多項目沒有完成。
1972年7月羅共全國代表會議前夕,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委提出了“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的倡議。對此,黨內是有不同意見的,當時的部長會議主席毛雷爾就公開提出“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張,而且有許多縣也反映“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有困難。後來,黨代會決議中雖然隻提出“提前完成五年計劃”的口號,但又說“四年半完成五年計劃”作為競賽口號“仍然有效”。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