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諾沃提尼在捷共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1~1964)的指標。他說這個計劃是“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國民經濟計劃,此計劃的實現將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前提”。
3黨代表會議通過的“三五”
計
1《諾沃提尼言論集21948~1962》,捷文版,第247頁。
2同上,第286頁。
3同上,第274頁。
87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劃指標草案規定,到1964年,工業生產提高46%,生產資料生產提高70%,機械工業提高76%,消費資料生產提高34%,農業生產提高228%,基建投資增加49%。對斯洛伐b克地區,規定了更高的指標:工業生產至少應增長84%,農業生產增長27~28%,要使斯洛伐克地區在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上達到捷克的水平。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麵,“三五”計劃規定“要超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並開始接近美國的水平”
1。實踐證明,捷領導對捷社會發展階段的估計和所提出的經濟發展計劃不符合捷實際情況,超出了現實可能性,當然難以實現。
1960年7月11日,捷國民議會通過並頒布了社會主義新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在我們祖國已經勝利”
,將捷國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憲法明確規定捷全部奮鬥目標是為捷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物質和精神前提“。
捷的經濟基礎為社會主義經濟體係,所有製為全民所有製和合作社所有製,允許建立在個人勞動基礎之上的不剝削他人的小規模私有經濟,這後一條後來實際上未完全執行。在經濟管理體製上,“對全部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
,國民經濟計劃“以法律形式公布”。
這樣就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兩種經濟所有製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並為提出超越發展階段的高指標的經濟計劃提供了理論和法律根據。
新憲法對捷克和斯洛伐克兩民族的關係作了新規定,限製了斯洛伐克民族議會的權力,實際上取消了斯洛伐克行政
1《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歷史》下冊,中文版,第24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71
委員會——該地區的民族權力執行機構,違背了科息斯綱領的精神,對兩個民族關係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第三節 經濟集中管理體製的形成和克服其弊端的初步嚐試
按照哥特瓦爾德的設想,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工業發達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應體現自己的特點,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自己的經驗。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捷共在製定政策上日益失去其本身特點,在捷具體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一句空話。在“蘇聯——我們的榜樣”的口號下,捷不僅全盤接受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在具體政策方麵,也照搬蘇聯的作法。
在經濟發展方針上,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機械工業,其中軍火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對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重視不夠。造成能源、原材料、交通緊張,資金不足,食品、輕工產品相當匱乏,經濟上出現比例失調。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農業增長指標未實現,1943年,農業生產僅為戰前的88%,工人實際工資下降8%,再加上1943年實行幣製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引起群眾的不滿。
同年6月1日,比爾森市發生400工人的抗議示威活動,攻占市政廳,焚燒文件和掛像,高呼“我們不能忍受這樣的掠奪”等口號。這是東歐國家戰後發生的第一次騷亂。在製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捷共吸取了前一段的一些教訓,也注意到波蘭、匈牙利等國的經驗,注意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強調發展能源動力基礎、交通運輸,重視農業的發展,提高人
08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民生活水平。但計劃仍以重工業為主。這期間,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工業持續增長,農業逐步上升,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但國民經濟失調問題仍未解決。
燃料和冶金工業基礎落後,農業生產仍未達到戰前水平。資源不足,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過大。
一方麵資金短缺,一方麵已投入的資金未被充分利用,粗放經營,新技術應用緩慢,產品質量不高。
在生產關係上,過份強調社會主義公有製,大工業、商業等早已實行國有化,連小商業、手工業等也不讓私人經營。在農業上過早過快地推行合作化,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在管理體製上,強調計劃就是法律,實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將全國19個州合併為10個州,270個縣,合併為108個縣,還實行撤區並社,擴大了合作社的規模。
諾沃提尼指出,“國民經濟發展的計劃就是法律,所有機構和組織必須無條件遵守”
,“在經濟中我們堅持中央領導的原則”
,“所有的工業和經濟企業仍繼續由中央領導”。
1因此,不是按經濟法則來管理經濟,而是用行政手段來指揮經濟。這必然限製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領導和群眾的熱情下降,缺勤率上升,在分配上則導致平均主義的發展。
在國際經濟關係上,捷在經互會範圍內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係日趨密切,同它們的經貿交往在捷對外經濟關係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擴大。
</br>
3黨代表會議通過的“三五”
計
1《諾沃提尼言論集21948~1962》,捷文版,第247頁。
2同上,第286頁。
3同上,第274頁。
87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劃指標草案規定,到1964年,工業生產提高46%,生產資料生產提高70%,機械工業提高76%,消費資料生產提高34%,農業生產提高228%,基建投資增加49%。對斯洛伐b克地區,規定了更高的指標:工業生產至少應增長84%,農業生產增長27~28%,要使斯洛伐克地區在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上達到捷克的水平。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麵,“三五”計劃規定“要超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並開始接近美國的水平”
1。實踐證明,捷領導對捷社會發展階段的估計和所提出的經濟發展計劃不符合捷實際情況,超出了現實可能性,當然難以實現。
1960年7月11日,捷國民議會通過並頒布了社會主義新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在我們祖國已經勝利”
,將捷國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憲法明確規定捷全部奮鬥目標是為捷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物質和精神前提“。
捷的經濟基礎為社會主義經濟體係,所有製為全民所有製和合作社所有製,允許建立在個人勞動基礎之上的不剝削他人的小規模私有經濟,這後一條後來實際上未完全執行。在經濟管理體製上,“對全部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
,國民經濟計劃“以法律形式公布”。
這樣就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兩種經濟所有製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並為提出超越發展階段的高指標的經濟計劃提供了理論和法律根據。
新憲法對捷克和斯洛伐克兩民族的關係作了新規定,限製了斯洛伐克民族議會的權力,實際上取消了斯洛伐克行政
1《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歷史》下冊,中文版,第24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71
委員會——該地區的民族權力執行機構,違背了科息斯綱領的精神,對兩個民族關係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第三節 經濟集中管理體製的形成和克服其弊端的初步嚐試
按照哥特瓦爾德的設想,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工業發達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應體現自己的特點,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自己的經驗。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捷共在製定政策上日益失去其本身特點,在捷具體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一句空話。在“蘇聯——我們的榜樣”的口號下,捷不僅全盤接受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在具體政策方麵,也照搬蘇聯的作法。
在經濟發展方針上,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機械工業,其中軍火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對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重視不夠。造成能源、原材料、交通緊張,資金不足,食品、輕工產品相當匱乏,經濟上出現比例失調。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農業增長指標未實現,1943年,農業生產僅為戰前的88%,工人實際工資下降8%,再加上1943年實行幣製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引起群眾的不滿。
同年6月1日,比爾森市發生400工人的抗議示威活動,攻占市政廳,焚燒文件和掛像,高呼“我們不能忍受這樣的掠奪”等口號。這是東歐國家戰後發生的第一次騷亂。在製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捷共吸取了前一段的一些教訓,也注意到波蘭、匈牙利等國的經驗,注意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強調發展能源動力基礎、交通運輸,重視農業的發展,提高人
08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民生活水平。但計劃仍以重工業為主。這期間,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工業持續增長,農業逐步上升,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但國民經濟失調問題仍未解決。
燃料和冶金工業基礎落後,農業生產仍未達到戰前水平。資源不足,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過大。
一方麵資金短缺,一方麵已投入的資金未被充分利用,粗放經營,新技術應用緩慢,產品質量不高。
在生產關係上,過份強調社會主義公有製,大工業、商業等早已實行國有化,連小商業、手工業等也不讓私人經營。在農業上過早過快地推行合作化,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在管理體製上,強調計劃就是法律,實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將全國19個州合併為10個州,270個縣,合併為108個縣,還實行撤區並社,擴大了合作社的規模。
諾沃提尼指出,“國民經濟發展的計劃就是法律,所有機構和組織必須無條件遵守”
,“在經濟中我們堅持中央領導的原則”
,“所有的工業和經濟企業仍繼續由中央領導”。
1因此,不是按經濟法則來管理經濟,而是用行政手段來指揮經濟。這必然限製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領導和群眾的熱情下降,缺勤率上升,在分配上則導致平均主義的發展。
在國際經濟關係上,捷在經互會範圍內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係日趨密切,同它們的經貿交往在捷對外經濟關係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擴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