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指標和執行情況是,1946年到1960年,工業計劃增長44%,實際增長66%,建築業計劃增長47%,實際增長74%,整個投資計劃增長70%,實際增長90%。農業計劃增長27%,實際僅增長11%。
捷共對農業合作化問題給以極大的注意。哥特瓦爾德於1949年在捷共“九大”的報告中就指出:“在我國,農業不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二月事件後,就開始實行農業合作化。
1949年2月,通過了《統一農業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示範章程,著手建立初級社和高級社。起初,不少中、小農表示懷疑和觀望,一些富農則持敵視態度,甚至煽動農民反對合作社。合作化運動中出現了“左”的偏差,一些幹部用行政命令手段強迫農民入社,將不願入社的現象說成是
1《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歷史》下冊,中文版第174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71
階級鬥爭的表現。黨內甚至有人批評比較穩健的黨的領導人薩波托茨基關於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散布了模糊觀點,為敵對分子所利用。另一方麵,有的地方又允許富農入社。合作化中的偏差,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943年~1944年春,發生了退社現象,全國7%的合作社自行解散,未解散的合作社也有不少人退社,27萬公頃土地回到了私人手中。針對上述現象,捷共領導採取措施糾正偏差,強調合作社應遵循自願原則,反對強迫命令。
1944年上半年,退社現象受到遏製。
1947~1948年,合作化運動進一步發展,國營農場逐步建立。
到1949年,社會主義成分在農業中已達844%,除b了邊遠山區不適宜集體化的地方,基本上都合作化了。捷共領導認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農業中已占據了優勢。
第二節 提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頒布社會主義憲法
鑑於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捷工業和農業中獲得勝利,捷領導人認為應將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1948年4月,捷共中央第一書記諾沃提尼在中央全會上提出了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同年6月,捷共召開第11次代表大會,對這一口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諾沃提尼在“11大”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占有完全的優勢,已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基礎,因此有可能提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他認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不僅意味著建成社會主義,而且要在此基
67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礎上,積蓄力量,創造財富,以便今後向共產主義過渡。大會還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並為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物質和文化財富,而且強調這是捷國民經濟今後7年內最重要的任務。在這裏,諾沃提尼不僅提出了“完成社會主義建設”
、“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的口號,而且還強調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任務。他反覆強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問題不可能分割開來,應是一個統一的社會過程。根據以上指導思想,捷共“11大”提出4項基本經濟和政治任務:(1)在生產關係方麵,由於資本主義成分早已被消滅(除微不足道的殘餘以外)
,目前應在小生產經營方式仍占一定比重的地方取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決定性勝利,即首先應該在農村取得社會主義合作社大生產的勝利;(2)消滅剝削階級殘餘,即通過徹底的限製和排擠,逐步消滅富農階級和城市私人經營分子殘餘;(3)在高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特別是保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和化學化,通過提高工業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在發展社會經濟基礎的同時,不斷全麵加深社會主義民主,擴大勞動人民對經濟管理的積極參與;(4)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的精神,繼續加強人民政治和道義上的團結,完成文化革命。
大會對捷社會的矛盾作了分析,諾沃提尼在報告中指出,捷共在短時期內基本上解決了捷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勞動與資本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對抗性矛盾在捷日益失去其分量和意義,非對抗性矛盾將提到前列。
他提醒全黨注意研究社會矛盾的性質,注意區分對抗性矛盾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71
與非對抗性矛盾。
但是捷共“11大”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正如捷共領導和學者後來所指出的,表現出了對形勢估計的主觀主義傾向,超越了歷史階段。
1960年7月捷共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通過新的社會主義憲法草案和製定第三個五年計劃。諾沃提尼作主要報告。他宣布:“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已經勝利了”
1,捷社會“已經進入到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積蓄力量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
2這比捷共“11大”的提法又進了一步,更加脫離了捷社會的客觀情況和發展水平,表現了指導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和唯意誌論。這有著蘇聯的明顯的影響。捷共全國代表會議是在蘇共21大之後舉行的。
捷黨代表會議表示毫無保留地支持蘇共21大的結論,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大致同時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提法,全力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體係所提出的目標的實現,即在1964年以前,在工農業生產的總量上,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體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一起朝著共產主義前進。
</br>
捷共對農業合作化問題給以極大的注意。哥特瓦爾德於1949年在捷共“九大”的報告中就指出:“在我國,農業不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二月事件後,就開始實行農業合作化。
1949年2月,通過了《統一農業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示範章程,著手建立初級社和高級社。起初,不少中、小農表示懷疑和觀望,一些富農則持敵視態度,甚至煽動農民反對合作社。合作化運動中出現了“左”的偏差,一些幹部用行政命令手段強迫農民入社,將不願入社的現象說成是
1《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歷史》下冊,中文版第174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71
階級鬥爭的表現。黨內甚至有人批評比較穩健的黨的領導人薩波托茨基關於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散布了模糊觀點,為敵對分子所利用。另一方麵,有的地方又允許富農入社。合作化中的偏差,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943年~1944年春,發生了退社現象,全國7%的合作社自行解散,未解散的合作社也有不少人退社,27萬公頃土地回到了私人手中。針對上述現象,捷共領導採取措施糾正偏差,強調合作社應遵循自願原則,反對強迫命令。
1944年上半年,退社現象受到遏製。
1947~1948年,合作化運動進一步發展,國營農場逐步建立。
到1949年,社會主義成分在農業中已達844%,除b了邊遠山區不適宜集體化的地方,基本上都合作化了。捷共領導認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農業中已占據了優勢。
第二節 提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頒布社會主義憲法
鑑於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捷工業和農業中獲得勝利,捷領導人認為應將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1948年4月,捷共中央第一書記諾沃提尼在中央全會上提出了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同年6月,捷共召開第11次代表大會,對這一口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諾沃提尼在“11大”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占有完全的優勢,已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基礎,因此有可能提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他認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不僅意味著建成社會主義,而且要在此基
67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礎上,積蓄力量,創造財富,以便今後向共產主義過渡。大會還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並為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物質和文化財富,而且強調這是捷國民經濟今後7年內最重要的任務。在這裏,諾沃提尼不僅提出了“完成社會主義建設”
、“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的口號,而且還強調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任務。他反覆強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問題不可能分割開來,應是一個統一的社會過程。根據以上指導思想,捷共“11大”提出4項基本經濟和政治任務:(1)在生產關係方麵,由於資本主義成分早已被消滅(除微不足道的殘餘以外)
,目前應在小生產經營方式仍占一定比重的地方取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決定性勝利,即首先應該在農村取得社會主義合作社大生產的勝利;(2)消滅剝削階級殘餘,即通過徹底的限製和排擠,逐步消滅富農階級和城市私人經營分子殘餘;(3)在高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特別是保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和化學化,通過提高工業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在發展社會經濟基礎的同時,不斷全麵加深社會主義民主,擴大勞動人民對經濟管理的積極參與;(4)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的精神,繼續加強人民政治和道義上的團結,完成文化革命。
大會對捷社會的矛盾作了分析,諾沃提尼在報告中指出,捷共在短時期內基本上解決了捷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勞動與資本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對抗性矛盾在捷日益失去其分量和意義,非對抗性矛盾將提到前列。
他提醒全黨注意研究社會矛盾的性質,注意區分對抗性矛盾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71
與非對抗性矛盾。
但是捷共“11大”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正如捷共領導和學者後來所指出的,表現出了對形勢估計的主觀主義傾向,超越了歷史階段。
1960年7月捷共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通過新的社會主義憲法草案和製定第三個五年計劃。諾沃提尼作主要報告。他宣布:“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已經勝利了”
1,捷社會“已經進入到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積蓄力量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
2這比捷共“11大”的提法又進了一步,更加脫離了捷社會的客觀情況和發展水平,表現了指導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和唯意誌論。這有著蘇聯的明顯的影響。捷共全國代表會議是在蘇共21大之後舉行的。
捷黨代表會議表示毫無保留地支持蘇共21大的結論,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大致同時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提法,全力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體係所提出的目標的實現,即在1964年以前,在工農業生產的總量上,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體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一起朝著共產主義前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