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同年4月匈共提出穩定幣值計劃。
9月匈共三大製訂出黨的經濟政策,要求限製大資本在經濟領域的勢力,發展國營和鄉鎮的生產形式,在城鄉成立合作社,對銀行和外貿實行國家監督,建議製定三年國家經濟計劃,並對新分配的土地進行登記,對磨坊實行國有或鄉鎮所有。
由於新政府接收了舊社會遺留的紊亂不堪的財政體係,居民持幣量大大超過商品儲備,加之政府為平衡國家預算大量發行紙幣,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經濟恢復工作難以進行。
1946年4月物價指數為上月的17倍,4月升到300倍,6月已高達400萬倍。麵對空前嚴重的通脹,右翼認為唯有外國貸款才能使幣製穩定,而所需巨額資金隻有西方國家才能提供。共產黨則主張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新幣製,要求積累最低限度的工農業商品儲備,建立國家財政平衡,並為此實行累進稅製和嚴格的證券製度,對生產生活必需品的企業征以實物稅等。
共產黨與社民黨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人民群眾支持。
鑑於1946年春工業生產已有顯著增長,農民分得土地,有可能提供更多的糧食和原料,8月1日決定實行幣製改革,以福林代替貶值的班戈,穩定了貨幣和國家經濟,限製了投機倒把活動。
1946年12月又對四家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實行國家監督,使國營企業職工占到製造工業的432%。
b在穩定經濟和實行國有化同時,向計劃經濟過渡是匈牙利對經濟實行改造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1947年3月共產黨與社民黨提出恢復經濟的三年計劃草案,任務是在三年內使國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01
民經濟達到或略超過戰前水平。
6月,蒂涅什政府在施政綱領中把實現三年計劃作為最重要任務。
7月,國民議會批準三年經濟計劃。
11月,國民議會通過大銀行國有化法案,凡20%股份屬收歸國有銀行所有的企業也轉歸國有,這涉及到264家工商企業。對大銀行及其所屬企業實行國有,是人民民主政權繼土改之後採取的一項重大經濟措施。
這一舉措實施後,國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採礦業和製造工業的60%職工在國營企業工作,37%重工業企業屬於社會主義成分,大型交通運輸企業全部歸國家所有,國家掌握財政信貸主要命脈,同時,國營商業企業占國內批發商業營業額的大部分,占外貿額的30%以上。
1948年2月匈牙利對鋁土礦和製鋁工業實行國有。
3月對僱工百人以上的企業(外資企業除外)實行國有化,同時將保險公司收歸國有。這一工業企業國有化措施涉及494個企業和16萬以上工人,使近全部礦業冶金工人,91%黑色、有色金屬和機械工業工人,98%電力工人,92%建材和印刷工人在社會主義所有製企業勞動。社會主義所有製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了統治地位,工業中公有成分占到82%。
第四節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的成立
匈牙利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有過合併和長期合作的歷史。匈共成立不久,1919年3月即與社民黨在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基礎上合併為匈牙利社會黨並接管政權。由於國際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進攻以及右翼社民黨人的叛賣,
40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蘇維埃共和國被顛覆,兩黨分道揚鑣。霍爾蒂統治時期,共產黨人與左翼社民黨人合作,共同維護工人利益。
二戰期間,社民黨同共產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共同進行反戰活動。
1944年10月,共產黨與社民黨代表簽署共同開展反法西斯鬥爭和建立工人階級團結的決議,要求工人階級實行聯合,共同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匈牙利,確定戰後兩黨合併為統一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政黨。
1944年1月兩黨領導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兩黨聯絡委員會。
解放後,社民黨左翼領導人及多數黨員與匈共合作,但兩黨在國民議會、工會和工廠委員會選舉中的競爭,尤其是社民黨右翼的排共反蘇政策幹擾這一合作。當時社民黨表示要在共產黨和小農黨間進行調解,起中間黨作用。
1944年10月布達佩斯市政選舉時,社民黨與匈共聯合提出候選人參選,但僅得4276%的選票。此後在全國選舉時社民黨未再與匈b共聯合提名。社民黨提出一個選舉口號是社民黨是東西方的橋樑,這一政策使右翼易於採取反對與匈共合作的行動。在對外政策上,社民黨右翼主張走“第三條道路”
,宣傳既不跟美國走,也不跟蘇聯走,而要走自己的“匈牙利道路。”
1947年8月大選前,社民黨與匈共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根據工人團結的精神進行選舉。
大選後匈共成為第一大黨。
社民黨右翼和中派向黨的左翼領導人發起衝擊,右翼敦促退出並解散聯合政府,中派同意作為要挾手段提出退出政府,左翼領導在作出不能退出政府解釋時,也向共產黨要求在政府內分得更多席位以換取合作。
1947年秋兩黨合併問題提上日程。
社民黨右翼進行反合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01
並活動。
1948年初,大批社民黨員加入匈共,某些基層組織甚至整體轉入匈共,退黨人數亦很多,社民黨左翼領導人認為合併工作不能再拖延了。
</br>
9月匈共三大製訂出黨的經濟政策,要求限製大資本在經濟領域的勢力,發展國營和鄉鎮的生產形式,在城鄉成立合作社,對銀行和外貿實行國家監督,建議製定三年國家經濟計劃,並對新分配的土地進行登記,對磨坊實行國有或鄉鎮所有。
由於新政府接收了舊社會遺留的紊亂不堪的財政體係,居民持幣量大大超過商品儲備,加之政府為平衡國家預算大量發行紙幣,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經濟恢復工作難以進行。
1946年4月物價指數為上月的17倍,4月升到300倍,6月已高達400萬倍。麵對空前嚴重的通脹,右翼認為唯有外國貸款才能使幣製穩定,而所需巨額資金隻有西方國家才能提供。共產黨則主張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新幣製,要求積累最低限度的工農業商品儲備,建立國家財政平衡,並為此實行累進稅製和嚴格的證券製度,對生產生活必需品的企業征以實物稅等。
共產黨與社民黨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人民群眾支持。
鑑於1946年春工業生產已有顯著增長,農民分得土地,有可能提供更多的糧食和原料,8月1日決定實行幣製改革,以福林代替貶值的班戈,穩定了貨幣和國家經濟,限製了投機倒把活動。
1946年12月又對四家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實行國家監督,使國營企業職工占到製造工業的432%。
b在穩定經濟和實行國有化同時,向計劃經濟過渡是匈牙利對經濟實行改造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1947年3月共產黨與社民黨提出恢復經濟的三年計劃草案,任務是在三年內使國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01
民經濟達到或略超過戰前水平。
6月,蒂涅什政府在施政綱領中把實現三年計劃作為最重要任務。
7月,國民議會批準三年經濟計劃。
11月,國民議會通過大銀行國有化法案,凡20%股份屬收歸國有銀行所有的企業也轉歸國有,這涉及到264家工商企業。對大銀行及其所屬企業實行國有,是人民民主政權繼土改之後採取的一項重大經濟措施。
這一舉措實施後,國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採礦業和製造工業的60%職工在國營企業工作,37%重工業企業屬於社會主義成分,大型交通運輸企業全部歸國家所有,國家掌握財政信貸主要命脈,同時,國營商業企業占國內批發商業營業額的大部分,占外貿額的30%以上。
1948年2月匈牙利對鋁土礦和製鋁工業實行國有。
3月對僱工百人以上的企業(外資企業除外)實行國有化,同時將保險公司收歸國有。這一工業企業國有化措施涉及494個企業和16萬以上工人,使近全部礦業冶金工人,91%黑色、有色金屬和機械工業工人,98%電力工人,92%建材和印刷工人在社會主義所有製企業勞動。社會主義所有製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了統治地位,工業中公有成分占到82%。
第四節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的成立
匈牙利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有過合併和長期合作的歷史。匈共成立不久,1919年3月即與社民黨在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基礎上合併為匈牙利社會黨並接管政權。由於國際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進攻以及右翼社民黨人的叛賣,
40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蘇維埃共和國被顛覆,兩黨分道揚鑣。霍爾蒂統治時期,共產黨人與左翼社民黨人合作,共同維護工人利益。
二戰期間,社民黨同共產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共同進行反戰活動。
1944年10月,共產黨與社民黨代表簽署共同開展反法西斯鬥爭和建立工人階級團結的決議,要求工人階級實行聯合,共同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匈牙利,確定戰後兩黨合併為統一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政黨。
1944年1月兩黨領導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兩黨聯絡委員會。
解放後,社民黨左翼領導人及多數黨員與匈共合作,但兩黨在國民議會、工會和工廠委員會選舉中的競爭,尤其是社民黨右翼的排共反蘇政策幹擾這一合作。當時社民黨表示要在共產黨和小農黨間進行調解,起中間黨作用。
1944年10月布達佩斯市政選舉時,社民黨與匈共聯合提出候選人參選,但僅得4276%的選票。此後在全國選舉時社民黨未再與匈b共聯合提名。社民黨提出一個選舉口號是社民黨是東西方的橋樑,這一政策使右翼易於採取反對與匈共合作的行動。在對外政策上,社民黨右翼主張走“第三條道路”
,宣傳既不跟美國走,也不跟蘇聯走,而要走自己的“匈牙利道路。”
1947年8月大選前,社民黨與匈共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根據工人團結的精神進行選舉。
大選後匈共成為第一大黨。
社民黨右翼和中派向黨的左翼領導人發起衝擊,右翼敦促退出並解散聯合政府,中派同意作為要挾手段提出退出政府,左翼領導在作出不能退出政府解釋時,也向共產黨要求在政府內分得更多席位以換取合作。
1947年秋兩黨合併問題提上日程。
社民黨右翼進行反合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01
並活動。
1948年初,大批社民黨員加入匈共,某些基層組織甚至整體轉入匈共,退黨人數亦很多,社民黨左翼領導人認為合併工作不能再拖延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