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明清的帝國偏執與盛世張皇:糊塗讀史 作者:端木賜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6節:琦善的投降
琦善的投降
林則徐的禁菸,換來的是英國遠征軍的到來。英國遠征軍一路打到天津白河口,道光慌了手腳,撤掉林則徐,換上了琦善。琦善,這個下場比林則徐還要慘(革職問罪,鎖拿回京)的欽差,用的是與林則徐完全相反的策略:妥協投降!
對於世界大勢蒙昧到一無所知的天朝,隻能是這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了。這一點,倒頗似幾個月的嬰兒。吃左奶嗆了,他就堅決不吃左奶了,給他右奶,他才接受,可是右奶也嗆,他再轉吃左奶。如果說嬰兒如此這般是可愛的話,一個國家,在戰與和之間來回搖擺,就隻能說是可悲了。
我們還是看看琦善的活動吧:
在天津與英軍談判之前,英軍申請上岸購買食物。琦善以東方人特有的好客精神,給他們體麵的答覆:不用自己破費了,我們這裏有的是牛羊雞鴨,可以大量的送給你們。正式開式談判時,琦善再次給英軍以物質安慰——為義律等談判代表準備的正餐,單小碟裝盛的菜餚就有三十多種;同時以皇帝的名義再次給停在白河口外的英艦送去牛20頭,羊30隻,雞鴨數百隻,並且告訴對方:大老遠的來了,辛苦辛苦,吃喝的事當然歸我們管!當然,英國人不是飯桶,不是食品就能打發走的,所以琦善同時給他們精神安慰——林則徐措置失當,政府會重治其罪的。如果英軍撤回廣東,政府會派欽差大臣前去代英夷伸冤的。
琦善的安心丸使得英軍撤兵回廣東了,道光馬上任命琦善為欽差,前去廣東處理林則徐捅下的馬蜂窩。
琦善一到廣州,第一件事就是懲辦抗英派,拆除珠江口一切防務設施,遣散林則徐招募的水勇鄉勇。盡管琦善如此善意,但是誤會還是有的,英國一船隻懸掛白旗前來虎門送停戰協定,被不懂白旗規則的清兵一頓炮轟給轟了回去!
英方向琦善提出割香港給英國等14項條件,揚言如有一條不從,即重新開戰,並給指示了最後期限。可憐的琦善隻好兜圈子啦,可是英國沒有陪玩的心思,時間一到,即進攻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兵四散逃竄,清軍協台陳連升力阻逃兵,中飛彈而死,他的兒子跳水自殺,陪父親走了。清兵死292人,傷463人,英軍無死亡,傷38人。
打不過,隻得再次談判,談判的結果,便是所謂的“穿鼻草約”。之所以是草約,乃是琦善玩的一個花招,其實也不是花招,割地之事,除了皇帝批準,那是誰也無權應承下來的,所以琦善隻是口頭同意穿鼻草約之條款,未在文本上簽字蓋章。可是英夷可不管這個,口頭同意也是同意,所以他們直接開過去,占香港去了!
琦善的投降讓道光大怒,他又想主戰了。於是他派遣自己的侄兒,靖逆將軍奕山前來廣東助戰了。琦善一聽皇上又主戰了,在與英夷的談判中便不再示弱,與英軍談判時,對於先前的口頭協定予以推翻。英軍一惱,虎門之戰開始。五個鍾頭後,虎門炮台失陷,中國官兵陣亡四百,民族英雄關天培陣亡。
奕山到達廣州,組織了廣州戰役,作為道光的侄兒,他是大清政府第一個使用白旗規則的將領。打不過,他在廣州城頭高舉白旗,英軍退至虎門。
清政府對於琦善私自簽訂穿鼻草約十分不滿,認為他太慷慨了,竟敢割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政府對於自己的談判代表義律私自簽訂草約之事也心生不滿,認為他要求的條件太低。所以,這邊琦善被鎖拿回京,那邊的義律也被新的全權代表璞鼎差所取代。
璞鼎差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直把戰火燒到了南京。清政府一敗再敗。不得不簽訂新約——遠遠超過穿鼻草約的中英南京條約,在新一任欽差大臣耆英手中簽訂!
最後說一下可憐的琦善:鎖拿回京後,先判斬監候,後與林則徐一個結果:戍邊!
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在麵對新的敵人時,隻要它的組織方式與統治方式不發生相應的改變,那麽一個人的銷煙與一個人的投降都註定了同樣的結局——誰也改變不了大清沉亡的命運!大清就像那華麗的鐵達尼號,我們後世的人,隻能像觀眾一樣,眼看著它慢慢沒頂,留在胸腔中的,是永遠的嘆息!
第27節:洪承疇與新領導的互動(1)
正篇三
大清風流:帝國的舊事,歷史的風塵
洪承疇與新領導的互動
1642年,明清鬆錦大戰,關外明軍的最高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皇太極愛惜洪承疇是個人才,更希望洪能成為自己南下中原的嚮導,所以派範文程等人陸續前去勸降。但這僅是皇太極的一廂情願而已。因為承疇初做俘虜,意誌特堅決,在獄中絕食等死,見範文程就破口大罵。
史載,範文程並不理會洪的咒罵。那倒是,範文程總不能拍著膝蓋與他對罵吧。他們兩個不是博客,更不是木木與流氓燕,需要靠互罵來互相提攜互相捧場的。
範文程隻是慢悠悠地對著承疇談古論今。到底談些什麽,談蘇武、嶽飛、文天祥還是談馮道?史無記載。但到底是文臣對付武將,“忽悠”的過程中,承疇就被範文程看穿了——“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範文程馬上一溜小跑回去跟皇太極打小報告了,說:放心吧,洪不會自殺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那麽愛惜,何況他的身家性命呢?
</br>
琦善的投降
林則徐的禁菸,換來的是英國遠征軍的到來。英國遠征軍一路打到天津白河口,道光慌了手腳,撤掉林則徐,換上了琦善。琦善,這個下場比林則徐還要慘(革職問罪,鎖拿回京)的欽差,用的是與林則徐完全相反的策略:妥協投降!
對於世界大勢蒙昧到一無所知的天朝,隻能是這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了。這一點,倒頗似幾個月的嬰兒。吃左奶嗆了,他就堅決不吃左奶了,給他右奶,他才接受,可是右奶也嗆,他再轉吃左奶。如果說嬰兒如此這般是可愛的話,一個國家,在戰與和之間來回搖擺,就隻能說是可悲了。
我們還是看看琦善的活動吧:
在天津與英軍談判之前,英軍申請上岸購買食物。琦善以東方人特有的好客精神,給他們體麵的答覆:不用自己破費了,我們這裏有的是牛羊雞鴨,可以大量的送給你們。正式開式談判時,琦善再次給英軍以物質安慰——為義律等談判代表準備的正餐,單小碟裝盛的菜餚就有三十多種;同時以皇帝的名義再次給停在白河口外的英艦送去牛20頭,羊30隻,雞鴨數百隻,並且告訴對方:大老遠的來了,辛苦辛苦,吃喝的事當然歸我們管!當然,英國人不是飯桶,不是食品就能打發走的,所以琦善同時給他們精神安慰——林則徐措置失當,政府會重治其罪的。如果英軍撤回廣東,政府會派欽差大臣前去代英夷伸冤的。
琦善的安心丸使得英軍撤兵回廣東了,道光馬上任命琦善為欽差,前去廣東處理林則徐捅下的馬蜂窩。
琦善一到廣州,第一件事就是懲辦抗英派,拆除珠江口一切防務設施,遣散林則徐招募的水勇鄉勇。盡管琦善如此善意,但是誤會還是有的,英國一船隻懸掛白旗前來虎門送停戰協定,被不懂白旗規則的清兵一頓炮轟給轟了回去!
英方向琦善提出割香港給英國等14項條件,揚言如有一條不從,即重新開戰,並給指示了最後期限。可憐的琦善隻好兜圈子啦,可是英國沒有陪玩的心思,時間一到,即進攻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兵四散逃竄,清軍協台陳連升力阻逃兵,中飛彈而死,他的兒子跳水自殺,陪父親走了。清兵死292人,傷463人,英軍無死亡,傷38人。
打不過,隻得再次談判,談判的結果,便是所謂的“穿鼻草約”。之所以是草約,乃是琦善玩的一個花招,其實也不是花招,割地之事,除了皇帝批準,那是誰也無權應承下來的,所以琦善隻是口頭同意穿鼻草約之條款,未在文本上簽字蓋章。可是英夷可不管這個,口頭同意也是同意,所以他們直接開過去,占香港去了!
琦善的投降讓道光大怒,他又想主戰了。於是他派遣自己的侄兒,靖逆將軍奕山前來廣東助戰了。琦善一聽皇上又主戰了,在與英夷的談判中便不再示弱,與英軍談判時,對於先前的口頭協定予以推翻。英軍一惱,虎門之戰開始。五個鍾頭後,虎門炮台失陷,中國官兵陣亡四百,民族英雄關天培陣亡。
奕山到達廣州,組織了廣州戰役,作為道光的侄兒,他是大清政府第一個使用白旗規則的將領。打不過,他在廣州城頭高舉白旗,英軍退至虎門。
清政府對於琦善私自簽訂穿鼻草約十分不滿,認為他太慷慨了,竟敢割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政府對於自己的談判代表義律私自簽訂草約之事也心生不滿,認為他要求的條件太低。所以,這邊琦善被鎖拿回京,那邊的義律也被新的全權代表璞鼎差所取代。
璞鼎差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直把戰火燒到了南京。清政府一敗再敗。不得不簽訂新約——遠遠超過穿鼻草約的中英南京條約,在新一任欽差大臣耆英手中簽訂!
最後說一下可憐的琦善:鎖拿回京後,先判斬監候,後與林則徐一個結果:戍邊!
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在麵對新的敵人時,隻要它的組織方式與統治方式不發生相應的改變,那麽一個人的銷煙與一個人的投降都註定了同樣的結局——誰也改變不了大清沉亡的命運!大清就像那華麗的鐵達尼號,我們後世的人,隻能像觀眾一樣,眼看著它慢慢沒頂,留在胸腔中的,是永遠的嘆息!
第27節:洪承疇與新領導的互動(1)
正篇三
大清風流:帝國的舊事,歷史的風塵
洪承疇與新領導的互動
1642年,明清鬆錦大戰,關外明軍的最高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皇太極愛惜洪承疇是個人才,更希望洪能成為自己南下中原的嚮導,所以派範文程等人陸續前去勸降。但這僅是皇太極的一廂情願而已。因為承疇初做俘虜,意誌特堅決,在獄中絕食等死,見範文程就破口大罵。
史載,範文程並不理會洪的咒罵。那倒是,範文程總不能拍著膝蓋與他對罵吧。他們兩個不是博客,更不是木木與流氓燕,需要靠互罵來互相提攜互相捧場的。
範文程隻是慢悠悠地對著承疇談古論今。到底談些什麽,談蘇武、嶽飛、文天祥還是談馮道?史無記載。但到底是文臣對付武將,“忽悠”的過程中,承疇就被範文程看穿了——“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範文程馬上一溜小跑回去跟皇太極打小報告了,說:放心吧,洪不會自殺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那麽愛惜,何況他的身家性命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