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如卻正所說,薑維一生清廉、好學,不僅功業彪炳,私生活也確不愧為“一時之儀表”。他死得太可惜了、太可悲了。
三八、分久必合
蜀漢在炎興元年(公元263年)結束;魏國在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被篡於司馬炎。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於司馬昭死時,繼承了晉王與魏國的相國之位。那時候,是鹹熙二年八月辛卯日。
三個多月以後,魏國的最後一個少帝曹奐,便叫人把皇帝的璽綬,雙手捧送給司馬炎。
司馬炎在十二月丙寅日,集合幾萬名臣僚與四夷君長,在洛陽的南門外,郊祀上帝,宣告就皇帝位,改國號為晉,改年號為“泰始”。於是大魏鹹熙二年十二月,改稱為大晉泰始元年十二月。
魏國也結束了,曹操的一生辛苦與曹丕的一時得意。都幻滅為春夢一場。
吳國亡得最後,要再過十五年,才輪到它。到了孫皓的天紀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日,才被司馬炎派來的大軍所征服。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吳國在孫權與孫皓之間,有過兩個其他的皇帝:孫亮與孫休。
孫權的第一個太子,是長子孫登,孫登不幸早死。孫權的第二個太子,是第三個兒子孫和。孫和因姐姐大虎向孫權進讒而被廢。最後,孫權死時,小兒子孫亮得到皇帝之位。
孫亮當了差不多七年的皇帝,為權臣孫[左糹右林]所廢。以後,自殺;自殺之時,還不過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
繼孫亮而為皇帝的,是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孫休在位,六年多而死。
廢了兩年
他的丞相濮陽興與左將軍張布受了他的臨終之時的“顧命”,卻並不扶立他的兒子孫[上雨下單],改立了一位“長君”,年方二十三歲的孫皓。
孫皓即位不到三個月,便殺了濮陽興與張布。原因是,他聽說這兩人見他性情粗暴,好酒好色,頗有後悔立了他的意思。
孫皓在位十六年,除了把交州重新奪回以外,別無其他作為(交州是在他即位以前的一年,被司馬昭的人奪去的)。
他下令所有的大臣,必須把女兒送進宮來,任他挑選,選剩下來的,才許領回去嫁人。傳說他的後宮女子,有五千名之多。事實也許與這個數目稍有出入,然而他是一個昏君,而不是一個賢君,已經是千古的定論。
他不僅是一個昏君,而且是一個暴君。他喜歡剜掉“犯人”的眼睛;也喜歡用鋸子鋸掉“犯人”的頭,有一個官居太守的奚熙犯了“非論國政”之罪,被他殺掉三族。
像他這樣的一個既昏且暴的亡國之君,竟然能在蜀漢已亡以後苟延殘喘了十六年,令我們又嘆一聲“天道難知”。英美人也有一句俗語:“上帝有他的奇特作風。”(god has his strange ways.)我們倘若多懂一點上帝的奇特作風,便多了解一點歷史哲學。例如,為什麽中國的歷史上,常常來了“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的那一套呢?
請原諒,我必須先交代一下,孫皓在公元280年是怎樣丟掉了他的江山的。很簡單,司馬炎於休養生息了十幾年以後,調遣大軍,分兵六路,對孫皓的東吳下手。
這六路的司令與目的地,是:
一、司馬伷,塗中(當塗)。
二、王渾,牛渚(采石磯)。
三、王戌,武昌。
四、胡奮,夏口(漢口)。
五、杜預,江陵。
六、王浚,西陵及其以東。
在這六人之中,杜預的地位最高:他是“鎮南大將軍”,其餘的五人都隻是“將軍”而已。我們今天的人,僅僅曉得杜預是一位《春秋左傳》的註解家,不曾注意到他曾是顯赫一時的“鎮南大將軍”。
杜預一向坐鎮在襄陽。他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間出動,在二月甲戌日打下江陵。
東吳在荊州南部幾郡(湖南)、交州與新設的廣州的大小官吏,都紛紛派人送了印綬來,向杜預投降。
這時候,王浚也已經帶了他的部隊,乘船由益州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燒斷了東吳水軍用來“鎖江”的幾千尺長的鐵索,占領西陵峽與荊門、夷道兩個城。
司馬炎叫杜預鎮撫零陵、桂陽、衡陽;叫王浚繼續東下,與王戎、胡奮共同進攻武昌和夏口。
王戎懶得自己費事,隻派了兩個參軍帶一些兵去。胡奮相當賣力。於是王浚與胡奮二人很快就拿下了武昌、夏口。
王浚在三月間又“順流而下”,到了建業的城下。中途,他收降了孫皓的遊擊將軍張象,與張象所率領的一萬水兵。
孫皓曾經讓丞相張悌,帶了建業城內的精兵三萬人,在三月初旬渡過長江,抵擋那來攻牛渚的王渾。張悌忠義有餘,而軍事學識不足,一戰而敗,本人陣亡,部隊被殺了七千八百多名,剩下來的殘部,都喪失了戰鬥能力。
司馬炎的叔叔、晉朝的琅邪王司馬伷,也率領他的部隊到達了塗中(當塗)。
孫皓生活在王渾與司馬伷四隻眼睛的監視之下,已經夠害怕的了。忽然,聽說又有“兵甲滿江,旌旗燭天”的王浚,即將來到建業城外的長江江麵。孫皓不再考慮,立刻叫人寫降表,寫三份,分送給司馬伷、王渾、王浚。
</br>
三八、分久必合
蜀漢在炎興元年(公元263年)結束;魏國在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被篡於司馬炎。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於司馬昭死時,繼承了晉王與魏國的相國之位。那時候,是鹹熙二年八月辛卯日。
三個多月以後,魏國的最後一個少帝曹奐,便叫人把皇帝的璽綬,雙手捧送給司馬炎。
司馬炎在十二月丙寅日,集合幾萬名臣僚與四夷君長,在洛陽的南門外,郊祀上帝,宣告就皇帝位,改國號為晉,改年號為“泰始”。於是大魏鹹熙二年十二月,改稱為大晉泰始元年十二月。
魏國也結束了,曹操的一生辛苦與曹丕的一時得意。都幻滅為春夢一場。
吳國亡得最後,要再過十五年,才輪到它。到了孫皓的天紀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日,才被司馬炎派來的大軍所征服。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吳國在孫權與孫皓之間,有過兩個其他的皇帝:孫亮與孫休。
孫權的第一個太子,是長子孫登,孫登不幸早死。孫權的第二個太子,是第三個兒子孫和。孫和因姐姐大虎向孫權進讒而被廢。最後,孫權死時,小兒子孫亮得到皇帝之位。
孫亮當了差不多七年的皇帝,為權臣孫[左糹右林]所廢。以後,自殺;自殺之時,還不過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
繼孫亮而為皇帝的,是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孫休在位,六年多而死。
廢了兩年
他的丞相濮陽興與左將軍張布受了他的臨終之時的“顧命”,卻並不扶立他的兒子孫[上雨下單],改立了一位“長君”,年方二十三歲的孫皓。
孫皓即位不到三個月,便殺了濮陽興與張布。原因是,他聽說這兩人見他性情粗暴,好酒好色,頗有後悔立了他的意思。
孫皓在位十六年,除了把交州重新奪回以外,別無其他作為(交州是在他即位以前的一年,被司馬昭的人奪去的)。
他下令所有的大臣,必須把女兒送進宮來,任他挑選,選剩下來的,才許領回去嫁人。傳說他的後宮女子,有五千名之多。事實也許與這個數目稍有出入,然而他是一個昏君,而不是一個賢君,已經是千古的定論。
他不僅是一個昏君,而且是一個暴君。他喜歡剜掉“犯人”的眼睛;也喜歡用鋸子鋸掉“犯人”的頭,有一個官居太守的奚熙犯了“非論國政”之罪,被他殺掉三族。
像他這樣的一個既昏且暴的亡國之君,竟然能在蜀漢已亡以後苟延殘喘了十六年,令我們又嘆一聲“天道難知”。英美人也有一句俗語:“上帝有他的奇特作風。”(god has his strange ways.)我們倘若多懂一點上帝的奇特作風,便多了解一點歷史哲學。例如,為什麽中國的歷史上,常常來了“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的那一套呢?
請原諒,我必須先交代一下,孫皓在公元280年是怎樣丟掉了他的江山的。很簡單,司馬炎於休養生息了十幾年以後,調遣大軍,分兵六路,對孫皓的東吳下手。
這六路的司令與目的地,是:
一、司馬伷,塗中(當塗)。
二、王渾,牛渚(采石磯)。
三、王戌,武昌。
四、胡奮,夏口(漢口)。
五、杜預,江陵。
六、王浚,西陵及其以東。
在這六人之中,杜預的地位最高:他是“鎮南大將軍”,其餘的五人都隻是“將軍”而已。我們今天的人,僅僅曉得杜預是一位《春秋左傳》的註解家,不曾注意到他曾是顯赫一時的“鎮南大將軍”。
杜預一向坐鎮在襄陽。他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間出動,在二月甲戌日打下江陵。
東吳在荊州南部幾郡(湖南)、交州與新設的廣州的大小官吏,都紛紛派人送了印綬來,向杜預投降。
這時候,王浚也已經帶了他的部隊,乘船由益州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燒斷了東吳水軍用來“鎖江”的幾千尺長的鐵索,占領西陵峽與荊門、夷道兩個城。
司馬炎叫杜預鎮撫零陵、桂陽、衡陽;叫王浚繼續東下,與王戎、胡奮共同進攻武昌和夏口。
王戎懶得自己費事,隻派了兩個參軍帶一些兵去。胡奮相當賣力。於是王浚與胡奮二人很快就拿下了武昌、夏口。
王浚在三月間又“順流而下”,到了建業的城下。中途,他收降了孫皓的遊擊將軍張象,與張象所率領的一萬水兵。
孫皓曾經讓丞相張悌,帶了建業城內的精兵三萬人,在三月初旬渡過長江,抵擋那來攻牛渚的王渾。張悌忠義有餘,而軍事學識不足,一戰而敗,本人陣亡,部隊被殺了七千八百多名,剩下來的殘部,都喪失了戰鬥能力。
司馬炎的叔叔、晉朝的琅邪王司馬伷,也率領他的部隊到達了塗中(當塗)。
孫皓生活在王渾與司馬伷四隻眼睛的監視之下,已經夠害怕的了。忽然,聽說又有“兵甲滿江,旌旗燭天”的王浚,即將來到建業城外的長江江麵。孫皓不再考慮,立刻叫人寫降表,寫三份,分送給司馬伷、王渾、王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