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笮融僅僅如此而已,他倒不失為初期中國佛教的一大施主。雖則,在“挪用”了公家糧食的一個“小節”上,非任何以宗教為藉口的辯護詞所能洗刷得幹淨。
陶謙不曾怎樣追究他挪用公家糧食的事。他對陶謙卻一點人味兒都沒有。曹操的兵一到徐州,他就率領了部隊與信徒,離開下邳,向南逃難,遷居到廣陵郡去,接受太守趙昱的豐厚招待;又對趙昱恩將仇報,在一次宴會席上殺了趙昱,把廣陵首縣江都城內的人民大大地搶掠了一陣,揚長而去。這哪裏是一個佛教徒應該有的行為呢?
搶掠了江都以後,這笮融與他的一大股強盜渡江,在江南也為非作歹。其後到了(江西北部的)豫章郡,殺了豫章郡的太守朱皓。最後,據《後漢書》說,他被劉繇趕進了山裏。
《後漢書·陶謙傳》說笮融被趕進了山以後,不久就被人殺了。
《江表傳》這部書卻敘述了笮融屯聚在秣陵縣城之南,“依(劉)繇為盟主”,而且讓他分占了秣陵這樣重要的縣(秣陵是南京的前身;其後孫權在秣陵築了一個大城建都,改稱“建業”)。
孫策初到江南之時,由於年輕、漂亮,而且喜歡說笑話,和藹可親,部隊的紀律又好到了極點,因此而深受人民歡迎,人民不叫他孫將軍,而叫他“孫郎”。
劉繇本人,與他下麵的各郡各縣的文武官員,一聽到“孫郎來了”,便都嚇得棄官而逃。於是,孫策不須再花什麽力氣,就接收了大江以南的全部揚州領域。
他下命令,凡是劉繇或笮融的舊部,隻要肯來投降,就官復原職,既往不咎。笮融的幾千徒眾,因此瓦解。
他而且規定了,凡是來他麾下當兵的,不管是否曾經在劉、笮二人那裏當過兵,一概“終身免稅”,“全家也免稅”,至於不喜歡當兵的,他也一概不加以勉強。
結果,不到幾天工夫,便有了兩萬多壯丁從四麵八方來到了孫策的營門。
馬,他也買到了一千多匹。從此,做他的朋友不愁沒有馬騎了。(當時,有馬可騎,好比現在有汽車可坐,難得有機會作了要人的朋友,而竟無馬可騎,豈不那個?)
有了這兩萬多兵與一千多匹馬,孫策就陡然成為當時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大角色,豈但是“威震江東”而已。
他掌握了江蘇南部,也掌握了浙江與江西。他自兼會稽郡(紹興一帶)的太守,叫母舅吳景作丹陽郡太守,堂兄孫賁為豫章郡太守,堂弟孫輔為廬陵郡太守,父親的老部下朱治為吳郡太守(廬陵是孫策所新設的一個郡,從豫章郡分出來的,豫章郡太大)。
這幾位郡守,除了朱治一人以外,都是他本人的親戚,我們可以原諒他:他雖則是英雄,但所處的時代是軍閥時代,所演的角色又是軍閥角色,因此也就不得不姑且為軍閥之所為了(筆者對孫策頗有偏好,這是要請讀者對筆者加以原諒的)。
袁術接到很多孫策在江南勢如破竹的報告,歡喜了妤幾陣子。沒想到自己剛剛僭號稱帝,孫策就派人送來一封長信,勸他“改過”。袁術氣得半死,怎麽肯改過?他不改過,孫策就不客氣,對他翻臉、絕交。
聰明的曹操,冷眼旁觀了很久,見到孫策與袁術絕交,便派人來,以獻帝的名義,拜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欣然接受。
袁術在建安四年死了以後,大將張勳與長史(秘書長)楊弘等人,以及若幹軍官兵士都離開了壽春,向著孫策的地盤來,要投奔孫策。不知時務的廬江郡太守劉勛,竟然想占便宜,將張勳等人半途襲擊,殺了人,搶了行李。
孫策恨死了這個劉勛,以前搶走孫策的廬江太守的位置的,也是這個劉勛。
孫策卻暫時不露聲色,反而裝作與劉勛依然很好,勸劉勛到上繚(江西建昌)去打結寨自保的“宗民”。劉勛上當,帶兵去上繚,孫策輕車遠襲,取得廬江,劉勛隻剩下了幾百人,逃走。
《江表傳》是一部野史,常有似乎有根據,而經不起查考對勘的話。然而,它也保存了許多可能是真實的事實,為其他的史料中所未見。我們因此也不能完全把這《江表傳》丟在一邊,也不可以在引用它所記載的事情的時候,不說明這是《江表傳》上的記載。
例如,《江表傳》說過,曹操在建安二年派了一位議郎,姓王名誧,來到江東,以一封所謂“戊辰詔書”頒給孫策(這戊辰二字大概是從詔書上的“某月戊辰日”而來)。詔書的內容,是任命孫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準許孫策襲承孫堅的烏程侯之爵位。
詔書又說:“故左將軍袁術,不顧朝恩,坐創凶逆,造合虛偽,欲因兵亂,詭詐百姓。……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呂)布,上術所造惑眾妖妄。知術……修治王宮,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是策輸力竭命之秋也。……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同時赴討。”
《江表傳》的這一篇詔書,很令我們迷惘。曹操是呂布的死對頭,怎麽會叫孫策去和呂布合作呢?
《江表傳》的這一段,又說:孫策兼騎都尉的軍階太小,叫人向王誧示意。王誧就“承製”拜孫策為假(讀去聲)“明漢將軍”。王誧是一個區區議郎而已,如何敢“承製”封拜?
</br>
陶謙不曾怎樣追究他挪用公家糧食的事。他對陶謙卻一點人味兒都沒有。曹操的兵一到徐州,他就率領了部隊與信徒,離開下邳,向南逃難,遷居到廣陵郡去,接受太守趙昱的豐厚招待;又對趙昱恩將仇報,在一次宴會席上殺了趙昱,把廣陵首縣江都城內的人民大大地搶掠了一陣,揚長而去。這哪裏是一個佛教徒應該有的行為呢?
搶掠了江都以後,這笮融與他的一大股強盜渡江,在江南也為非作歹。其後到了(江西北部的)豫章郡,殺了豫章郡的太守朱皓。最後,據《後漢書》說,他被劉繇趕進了山裏。
《後漢書·陶謙傳》說笮融被趕進了山以後,不久就被人殺了。
《江表傳》這部書卻敘述了笮融屯聚在秣陵縣城之南,“依(劉)繇為盟主”,而且讓他分占了秣陵這樣重要的縣(秣陵是南京的前身;其後孫權在秣陵築了一個大城建都,改稱“建業”)。
孫策初到江南之時,由於年輕、漂亮,而且喜歡說笑話,和藹可親,部隊的紀律又好到了極點,因此而深受人民歡迎,人民不叫他孫將軍,而叫他“孫郎”。
劉繇本人,與他下麵的各郡各縣的文武官員,一聽到“孫郎來了”,便都嚇得棄官而逃。於是,孫策不須再花什麽力氣,就接收了大江以南的全部揚州領域。
他下命令,凡是劉繇或笮融的舊部,隻要肯來投降,就官復原職,既往不咎。笮融的幾千徒眾,因此瓦解。
他而且規定了,凡是來他麾下當兵的,不管是否曾經在劉、笮二人那裏當過兵,一概“終身免稅”,“全家也免稅”,至於不喜歡當兵的,他也一概不加以勉強。
結果,不到幾天工夫,便有了兩萬多壯丁從四麵八方來到了孫策的營門。
馬,他也買到了一千多匹。從此,做他的朋友不愁沒有馬騎了。(當時,有馬可騎,好比現在有汽車可坐,難得有機會作了要人的朋友,而竟無馬可騎,豈不那個?)
有了這兩萬多兵與一千多匹馬,孫策就陡然成為當時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大角色,豈但是“威震江東”而已。
他掌握了江蘇南部,也掌握了浙江與江西。他自兼會稽郡(紹興一帶)的太守,叫母舅吳景作丹陽郡太守,堂兄孫賁為豫章郡太守,堂弟孫輔為廬陵郡太守,父親的老部下朱治為吳郡太守(廬陵是孫策所新設的一個郡,從豫章郡分出來的,豫章郡太大)。
這幾位郡守,除了朱治一人以外,都是他本人的親戚,我們可以原諒他:他雖則是英雄,但所處的時代是軍閥時代,所演的角色又是軍閥角色,因此也就不得不姑且為軍閥之所為了(筆者對孫策頗有偏好,這是要請讀者對筆者加以原諒的)。
袁術接到很多孫策在江南勢如破竹的報告,歡喜了妤幾陣子。沒想到自己剛剛僭號稱帝,孫策就派人送來一封長信,勸他“改過”。袁術氣得半死,怎麽肯改過?他不改過,孫策就不客氣,對他翻臉、絕交。
聰明的曹操,冷眼旁觀了很久,見到孫策與袁術絕交,便派人來,以獻帝的名義,拜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欣然接受。
袁術在建安四年死了以後,大將張勳與長史(秘書長)楊弘等人,以及若幹軍官兵士都離開了壽春,向著孫策的地盤來,要投奔孫策。不知時務的廬江郡太守劉勛,竟然想占便宜,將張勳等人半途襲擊,殺了人,搶了行李。
孫策恨死了這個劉勛,以前搶走孫策的廬江太守的位置的,也是這個劉勛。
孫策卻暫時不露聲色,反而裝作與劉勛依然很好,勸劉勛到上繚(江西建昌)去打結寨自保的“宗民”。劉勛上當,帶兵去上繚,孫策輕車遠襲,取得廬江,劉勛隻剩下了幾百人,逃走。
《江表傳》是一部野史,常有似乎有根據,而經不起查考對勘的話。然而,它也保存了許多可能是真實的事實,為其他的史料中所未見。我們因此也不能完全把這《江表傳》丟在一邊,也不可以在引用它所記載的事情的時候,不說明這是《江表傳》上的記載。
例如,《江表傳》說過,曹操在建安二年派了一位議郎,姓王名誧,來到江東,以一封所謂“戊辰詔書”頒給孫策(這戊辰二字大概是從詔書上的“某月戊辰日”而來)。詔書的內容,是任命孫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準許孫策襲承孫堅的烏程侯之爵位。
詔書又說:“故左將軍袁術,不顧朝恩,坐創凶逆,造合虛偽,欲因兵亂,詭詐百姓。……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呂)布,上術所造惑眾妖妄。知術……修治王宮,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是策輸力竭命之秋也。……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同時赴討。”
《江表傳》的這一篇詔書,很令我們迷惘。曹操是呂布的死對頭,怎麽會叫孫策去和呂布合作呢?
《江表傳》的這一段,又說:孫策兼騎都尉的軍階太小,叫人向王誧示意。王誧就“承製”拜孫策為假(讀去聲)“明漢將軍”。王誧是一個區區議郎而已,如何敢“承製”封拜?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