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在壽春等了一些時候,這九江郡太守的位置卻被袁術給了一個姓陳名紀的丹陽郡人。
安徽西南部是漢朝的廬江郡。廬江郡的太守陸康,不肯送三萬斛米給袁術,袁術叫孫策去打陸康。孫策自己也恨陸康,因為有一次他去拜訪陸康,陸康卻看不起他,叫“主簿”(秘書長)代見。因此,孫策很樂意去廬江一趟,讓陸康見識見識。
袁術用不著說什麽,孫策自然會去打陸康的,無奈這個袁術無聊成性,畫蛇添足;他又向孫策說:“上一次九江太守的事,我錯用了陳紀,很違反了我自己的原意,這一次,你把廬江郡打下來,那末,廬江太守的位置就一定是你的了!”
孫策一去,立刻就打敗了陸康,拿下了廬江郡,可惡的袁術,又失起信來,任命一個姓劉名勛的做廬江太守,把自己對孫策所許下的諾言又忘記得幹幹淨淨。
孫策決心離開袁術,與他分道揚鑣,各幹各事。的確,和袁術這種人攪在一起,不僅攪不出什麽名堂,而且遲早一定失敗,同歸於盡。然而孫策卻不能說走就走,袁術為人度量狹小,既不肯重用人才,也不願意放人才走,孫策倘若明說“分手”,有可能被袁術暗算。
恰好這時候,袁術與原任揚州刺史劉繇處於對立狀態,劉繇原駐壽春(壽春是漢朝揚州的首縣),因袁術之喧賓奪主而遷到了(江蘇)丹徒去。曲阿是不屬於丹陽郡,而是吳郡的一縣;丹陽郡的郡治在宛陵(安徽宣城),丹陽的太守那時候不是別人,是孫策的母舅吳景,丹陽的都尉也不是別人,而是孫策的堂兄孫賁。
吳景和孫賁,均算是袁術的一派,也均被劉繇趕走。
吳景、孫賁退到長江西岸的和縣,袁術任命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叫他偕同孫賁,攻打劉繇的幾個部下,駐紮在長扛東岸的樊能、陳橫、張英。打了一年以上,打不了這三個人。
孫策為了自己想脫身遠去,便向袁術自告奮勇.說願意去歷陽,幫助吳景、孫賁二位去打樊能、陳橫、張英;不但打這三個人,而且要乘勢替他袁術平定江東,趕走劉繇,使得整個揚州,名副其實地入於袁術所任命的一個揚州刺史的統轄之下(袁術所任命的這個揚州刺史,是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的惠衢)。
君子可欺以其方;小人也可欺以其方,袁術是真話不聽,假話必信的小人。他以為孫策真想再替他賣力一次,高興得很,給孫策來個連升幾級,發表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行是“暫代”的意思,在漢朝的官場習慣上,資格不太夠的人,先作“暫代”,過一個時候,才實授,實授,清朝叫“真除”,漢朝叫“除”)。
孫策在當時不過是二十歲左右,竟然做了將軍。
孫策帶了自己的幾百人,父親所留下而袁術所歸還的一千多人,加上很多的“賓客”,騎上了馬,離開壽春,朝著歷陽的方向出發。
隨他而去的賓客,據說也有幾百名之多,我們的孫郎確是真會交朋友的。
可惜,他的馬隻有幾十匹。賓客不能每人都有馬騎,軍官有馬騎的也不多(好在,大家的事業剛剛開始,以後一定有騎馬的機會的)。
從壽春到歷陽,也就是從今日的壽縣到和縣,直線的飛行距離,是一百七十公裏,汽車走公路經合肥與巢縣,在二百五十公裏以上;倘若走漢朝時的大路,是不會少於三百公裏的。
孫策這位少年將軍,前呼後擁,與若幹少年朋友及一千人以上的軍官與兵士,走完這三百公裏的旅程之時,隊伍已經由於沿途有人參加,竟然膨脹到五六千人之多了。參加的人並非是看熱鬧、湊熱鬧的,而是被孫策的英雄氣概所吸引來的。他們願意跟隨他,幫他成就一番事業。
孫策的母親吳太夫人,這時候已被吳景、孫賁從曲阿迎來了歷陽。孫策感覺到歷陽即將成為他的軍事根據地,怕老人家受到驚擾,就派入送她移居(全椒之東的)阜陵縣。
然後,孫策便率領自己的人馬,渡過長江,一舉攻下劉繇設在牛渚(采石磯)的大營,獲得了極多的營房、官邸、糧食、兵器(孫策渡江在興平元年,《後漢書·獻帝紀》、《江表傳》誤作興平二年)。
劉繇的幾個部下,樊能、於糜、陳橫、張英之流,都經不起孫
劉繇的幾個部下,樊能、於糜、陳橫、張英之流,都經不起孫策一打。他們所守的“當利口”等險要,也都入於孫策的部隊之手。
丹陽有一個人,姓笮名融,外表是佛教徒,而行為是強盜,這時候嘯聚在秣陵縣,與當過下邳國的國相薛禮合夥,算是劉繇的朋友。孫策和他們接了三仗,第一仗殺了五百多,第二仗孫策中了箭,但傷不重,第三仗又殺了他們一千多人,從此笮融深溝高壘,不敢再出來對孫策挑戰,孫策也懶得和這個人糾纏,暫時把他丟下不理,去打湖熟、江乘、海陵三個縣(湖熟縣的縣城,在今天是南京市東南的湖熟鎮。江乘縣在句容的北邊,海陵縣,就是泰縣,在長江之北)。
談到那個笮融,各種間接史料的說法並不一致。《後漢書·陶謙傳》說他帶了幾百名徒眾,到徐州來過,陶謙由於是同鄉關係,很關顧他,派他監督廣陵郡、下邳國、彭城國三個郡國的糧食運輸。他卻中飽了這些糧食,用這些糧食所換得的錢,造了規模頗大的“浮屠寺”,有“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寶塔,又有可以容納三幹多人的庭院,在庭院的周圍造了廂房與迴廊。大殿中的佛像,塗了黃金,穿了錦彩。每逢“浴佛”的日子,笮融免費招待來行禮或觀禮的入。接受招待的,有一萬人以上。
</br>
安徽西南部是漢朝的廬江郡。廬江郡的太守陸康,不肯送三萬斛米給袁術,袁術叫孫策去打陸康。孫策自己也恨陸康,因為有一次他去拜訪陸康,陸康卻看不起他,叫“主簿”(秘書長)代見。因此,孫策很樂意去廬江一趟,讓陸康見識見識。
袁術用不著說什麽,孫策自然會去打陸康的,無奈這個袁術無聊成性,畫蛇添足;他又向孫策說:“上一次九江太守的事,我錯用了陳紀,很違反了我自己的原意,這一次,你把廬江郡打下來,那末,廬江太守的位置就一定是你的了!”
孫策一去,立刻就打敗了陸康,拿下了廬江郡,可惡的袁術,又失起信來,任命一個姓劉名勛的做廬江太守,把自己對孫策所許下的諾言又忘記得幹幹淨淨。
孫策決心離開袁術,與他分道揚鑣,各幹各事。的確,和袁術這種人攪在一起,不僅攪不出什麽名堂,而且遲早一定失敗,同歸於盡。然而孫策卻不能說走就走,袁術為人度量狹小,既不肯重用人才,也不願意放人才走,孫策倘若明說“分手”,有可能被袁術暗算。
恰好這時候,袁術與原任揚州刺史劉繇處於對立狀態,劉繇原駐壽春(壽春是漢朝揚州的首縣),因袁術之喧賓奪主而遷到了(江蘇)丹徒去。曲阿是不屬於丹陽郡,而是吳郡的一縣;丹陽郡的郡治在宛陵(安徽宣城),丹陽的太守那時候不是別人,是孫策的母舅吳景,丹陽的都尉也不是別人,而是孫策的堂兄孫賁。
吳景和孫賁,均算是袁術的一派,也均被劉繇趕走。
吳景、孫賁退到長江西岸的和縣,袁術任命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叫他偕同孫賁,攻打劉繇的幾個部下,駐紮在長扛東岸的樊能、陳橫、張英。打了一年以上,打不了這三個人。
孫策為了自己想脫身遠去,便向袁術自告奮勇.說願意去歷陽,幫助吳景、孫賁二位去打樊能、陳橫、張英;不但打這三個人,而且要乘勢替他袁術平定江東,趕走劉繇,使得整個揚州,名副其實地入於袁術所任命的一個揚州刺史的統轄之下(袁術所任命的這個揚州刺史,是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的惠衢)。
君子可欺以其方;小人也可欺以其方,袁術是真話不聽,假話必信的小人。他以為孫策真想再替他賣力一次,高興得很,給孫策來個連升幾級,發表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行是“暫代”的意思,在漢朝的官場習慣上,資格不太夠的人,先作“暫代”,過一個時候,才實授,實授,清朝叫“真除”,漢朝叫“除”)。
孫策在當時不過是二十歲左右,竟然做了將軍。
孫策帶了自己的幾百人,父親所留下而袁術所歸還的一千多人,加上很多的“賓客”,騎上了馬,離開壽春,朝著歷陽的方向出發。
隨他而去的賓客,據說也有幾百名之多,我們的孫郎確是真會交朋友的。
可惜,他的馬隻有幾十匹。賓客不能每人都有馬騎,軍官有馬騎的也不多(好在,大家的事業剛剛開始,以後一定有騎馬的機會的)。
從壽春到歷陽,也就是從今日的壽縣到和縣,直線的飛行距離,是一百七十公裏,汽車走公路經合肥與巢縣,在二百五十公裏以上;倘若走漢朝時的大路,是不會少於三百公裏的。
孫策這位少年將軍,前呼後擁,與若幹少年朋友及一千人以上的軍官與兵士,走完這三百公裏的旅程之時,隊伍已經由於沿途有人參加,竟然膨脹到五六千人之多了。參加的人並非是看熱鬧、湊熱鬧的,而是被孫策的英雄氣概所吸引來的。他們願意跟隨他,幫他成就一番事業。
孫策的母親吳太夫人,這時候已被吳景、孫賁從曲阿迎來了歷陽。孫策感覺到歷陽即將成為他的軍事根據地,怕老人家受到驚擾,就派入送她移居(全椒之東的)阜陵縣。
然後,孫策便率領自己的人馬,渡過長江,一舉攻下劉繇設在牛渚(采石磯)的大營,獲得了極多的營房、官邸、糧食、兵器(孫策渡江在興平元年,《後漢書·獻帝紀》、《江表傳》誤作興平二年)。
劉繇的幾個部下,樊能、於糜、陳橫、張英之流,都經不起孫
劉繇的幾個部下,樊能、於糜、陳橫、張英之流,都經不起孫策一打。他們所守的“當利口”等險要,也都入於孫策的部隊之手。
丹陽有一個人,姓笮名融,外表是佛教徒,而行為是強盜,這時候嘯聚在秣陵縣,與當過下邳國的國相薛禮合夥,算是劉繇的朋友。孫策和他們接了三仗,第一仗殺了五百多,第二仗孫策中了箭,但傷不重,第三仗又殺了他們一千多人,從此笮融深溝高壘,不敢再出來對孫策挑戰,孫策也懶得和這個人糾纏,暫時把他丟下不理,去打湖熟、江乘、海陵三個縣(湖熟縣的縣城,在今天是南京市東南的湖熟鎮。江乘縣在句容的北邊,海陵縣,就是泰縣,在長江之北)。
談到那個笮融,各種間接史料的說法並不一致。《後漢書·陶謙傳》說他帶了幾百名徒眾,到徐州來過,陶謙由於是同鄉關係,很關顧他,派他監督廣陵郡、下邳國、彭城國三個郡國的糧食運輸。他卻中飽了這些糧食,用這些糧食所換得的錢,造了規模頗大的“浮屠寺”,有“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寶塔,又有可以容納三幹多人的庭院,在庭院的周圍造了廂房與迴廊。大殿中的佛像,塗了黃金,穿了錦彩。每逢“浴佛”的日子,笮融免費招待來行禮或觀禮的入。接受招待的,有一萬人以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