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三月間,有一個姓王名政的,於張純未對他防備之時,將張純殺了,割下張純的頭,送給幽州牧劉虞領賞。朝廷加官劉虞為大司馬,封公孫瓚為薊侯,拜“奮武將軍”。
公孫瓚一躍而為天下知名的名將,有希望成為撥亂反治的重鎮,倘若他懂得與劉虞始終合作,服從這位富有政治經驗、而且遠近仰望的長官。
他卻不肯如此做。
他打了一個不太大的勝仗,便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再把劉虞看在眼裏,而處處與劉虞作對。劉虞派人送東西,賞賜一些忠順的部落,公孫瓚偏要去攔截、搶去,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
劉虞有一個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當侍中,與獻帝處得很好。獻帝在私底下拜託劉和,逃離長安,去幽州,叫劉虞帶兵來,迎接他(獻帝)東歸洛陽。
劉和奉了這個密旨,便逃高長安,奔出武關,先到南陽,他本想由南陽再向東走,到潁川郡再轉向東北,經兗州、青州、冀州,見父親劉虞;不料,袁術認為奇貨可居,把劉和以連軟帶硬的方式留了下來,他叫劉和寫信給劉虞,把兵送到南陽來,袁術也帶兵一起去。袁術是想與劉虞分功,甚至想爭劉虞的功。
公孫瓚勸劉虞不必派兵,劉虞不聽;派了幾千人去。公孫瓚暗中寫信給袁術,建議袁術將劉和扣留,將劉虞的兵吃掉。
他在表麵上卻裝著與劉虞一致行動,也派一千多人,交給堂兄公孫越帶去。
結果,袁術吃了劉虞所派來南陽的兵,也按照公孫瓚的建議,把劉和關了起來。這位劉和,頗有能力,竟然從袁術那裏逃走,逃到了幽州,向父親劉虞報告了一切。
於是,劉虞對公孫瓚就恨入骨髓。
公孫瓚不僅與劉虞成了敵人,與袁紹也成了敵人。原因是,他的堂兄公孫越奉了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打袁紹所派去的“豫州刺史”周昂,在打的時候中了箭陣亡。
袁紹明知道孫堅已經是豫州刺史,又另行“承製”(自稱朝廷授權)派一個什麽周昂,乘著孫堅在洛陽前線打董卓,襲占豫州的某一部分。這誠然是袁紹的不對。
公孫越的“任務”,本是前往長安,迎接獻帝。袁術不踐言參加迎駕,而吃掉劉虞的兵,又把公孫越及其部隊用在打周昂的小戰爭上麵,以致公孫越陣亡,這是袁術不對。
單就公孫越之陣亡而論,公孫瓚應該第一先恨袁術,其次才恨袁紹。
軍閥便是軍閥,不懂得什麽叫做平心靜氣的分析。
他進軍(山東德平縣的)磐河。同時,他上疏給朝廷,數說袁紹十項大罪。
這是初平二年十二月的事,董卓還不曾死。公孫瓚在他的討袁紹疏之中,雖不明白站在董卓的一邊,而責備董卓的字眼也不過是“造亂”、“無禮”幾個字而已。
除了為堂兄公孫越報仇以外,公孫瓚的另一原因,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擴充地盤。
一個月以前,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河北省東南部的)東光縣大勝了青州的黃巾,殺掉三萬,收降七萬。
由東光再向前,便是袁紹的地盤。袁紹此時名義上是冀州牧兼勃海郡太守,而實力早就伸入青州。公孫瓚要找袁紹打,袁紹仍不想和他打。公孫瓚有一個親弟弟公孫範,在袁紹的身邊。袁紹希望以公孫範為橋樑,與公孫瓚保持友好關係,就把自己所兼的勃海郡太守的官職讓給公孫範(勃海郡在今滄州一帶)。
誰知,這公孫範有了勃海,不作調停人,而立刻調集全部的乒,幫助哥哥公孫瓚打袁紹。
公孫瓚與袁紹雙方的兵,於初平三年正月在(河北威縣之北)界橋,進行決戰。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成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作為挑戰的前鋒。公孫瓚不懂得如何對付這樣的陣勢,被袁紹殺得大敗,退回薊縣。
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俘。
袁紹乘勝派人追擊,追到(易縣東南的)故安縣。公孫瓚的部隊,掉過頭來死守,袁紹的部隊攻它不下,撤退。
袁軍撤退以後,輪到公孫軍來追擊,追到(新城縣之東的)拒馬河,大勝袁軍,殺了七八千人,向東擴充戰果,進展到(山東西北部的)平原國,繼續占領了大部分的青州。
公孫瓚於是派了一個姓田名楷的,作青州刺史。
劉備在這一次戰役之中,頗替公孫瓚立了一些功。公孫瓚任命他為平原縣縣令,其後又升為平原國的國相(漢朝在景帝以後,有王有侯,但王侯都無權統治他們的“國”,一切由中央政府所謂“相”來當家。我稱這些“相”為國相,藉以別於西漢的丞相與東漢的司徒。劉備當時的官名,是“平原相”三個字,不是我給他的“平原國的國相”六個字)。
袁紹不甘心丟了他的青州,便用他的全副力量來和公孫瓚死拚,拚了很久。
拚到興平二年,袁紹才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於(河北通縣之南的)鮑丘,殺了公孫瓚的兵兩萬。公孫瓚退到(雄縣西北的)易京。
公孫瓚之所以戰敗,簡單說來,一是把地盤占得太大,人才與兵力不敷分配;二是不但任命了所謂冀州刺史與青州刺史,也任命了所謂兗州刺史:樹敵太多;三是劉備在興平元年為了援救被曹操所攻的陶謙,脫離了公孫瓚與田楷等人的團體,去了徐州,而且趙雲也藉口兄喪,回了常山郡真定縣;四是與幽州牧劉虞鬧翻。殺了劉虞,與劉虞的兒子劉和及劉虞的很多部屬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br>
公孫瓚一躍而為天下知名的名將,有希望成為撥亂反治的重鎮,倘若他懂得與劉虞始終合作,服從這位富有政治經驗、而且遠近仰望的長官。
他卻不肯如此做。
他打了一個不太大的勝仗,便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再把劉虞看在眼裏,而處處與劉虞作對。劉虞派人送東西,賞賜一些忠順的部落,公孫瓚偏要去攔截、搶去,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
劉虞有一個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當侍中,與獻帝處得很好。獻帝在私底下拜託劉和,逃離長安,去幽州,叫劉虞帶兵來,迎接他(獻帝)東歸洛陽。
劉和奉了這個密旨,便逃高長安,奔出武關,先到南陽,他本想由南陽再向東走,到潁川郡再轉向東北,經兗州、青州、冀州,見父親劉虞;不料,袁術認為奇貨可居,把劉和以連軟帶硬的方式留了下來,他叫劉和寫信給劉虞,把兵送到南陽來,袁術也帶兵一起去。袁術是想與劉虞分功,甚至想爭劉虞的功。
公孫瓚勸劉虞不必派兵,劉虞不聽;派了幾千人去。公孫瓚暗中寫信給袁術,建議袁術將劉和扣留,將劉虞的兵吃掉。
他在表麵上卻裝著與劉虞一致行動,也派一千多人,交給堂兄公孫越帶去。
結果,袁術吃了劉虞所派來南陽的兵,也按照公孫瓚的建議,把劉和關了起來。這位劉和,頗有能力,竟然從袁術那裏逃走,逃到了幽州,向父親劉虞報告了一切。
於是,劉虞對公孫瓚就恨入骨髓。
公孫瓚不僅與劉虞成了敵人,與袁紹也成了敵人。原因是,他的堂兄公孫越奉了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打袁紹所派去的“豫州刺史”周昂,在打的時候中了箭陣亡。
袁紹明知道孫堅已經是豫州刺史,又另行“承製”(自稱朝廷授權)派一個什麽周昂,乘著孫堅在洛陽前線打董卓,襲占豫州的某一部分。這誠然是袁紹的不對。
公孫越的“任務”,本是前往長安,迎接獻帝。袁術不踐言參加迎駕,而吃掉劉虞的兵,又把公孫越及其部隊用在打周昂的小戰爭上麵,以致公孫越陣亡,這是袁術不對。
單就公孫越之陣亡而論,公孫瓚應該第一先恨袁術,其次才恨袁紹。
軍閥便是軍閥,不懂得什麽叫做平心靜氣的分析。
他進軍(山東德平縣的)磐河。同時,他上疏給朝廷,數說袁紹十項大罪。
這是初平二年十二月的事,董卓還不曾死。公孫瓚在他的討袁紹疏之中,雖不明白站在董卓的一邊,而責備董卓的字眼也不過是“造亂”、“無禮”幾個字而已。
除了為堂兄公孫越報仇以外,公孫瓚的另一原因,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擴充地盤。
一個月以前,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河北省東南部的)東光縣大勝了青州的黃巾,殺掉三萬,收降七萬。
由東光再向前,便是袁紹的地盤。袁紹此時名義上是冀州牧兼勃海郡太守,而實力早就伸入青州。公孫瓚要找袁紹打,袁紹仍不想和他打。公孫瓚有一個親弟弟公孫範,在袁紹的身邊。袁紹希望以公孫範為橋樑,與公孫瓚保持友好關係,就把自己所兼的勃海郡太守的官職讓給公孫範(勃海郡在今滄州一帶)。
誰知,這公孫範有了勃海,不作調停人,而立刻調集全部的乒,幫助哥哥公孫瓚打袁紹。
公孫瓚與袁紹雙方的兵,於初平三年正月在(河北威縣之北)界橋,進行決戰。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成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作為挑戰的前鋒。公孫瓚不懂得如何對付這樣的陣勢,被袁紹殺得大敗,退回薊縣。
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俘。
袁紹乘勝派人追擊,追到(易縣東南的)故安縣。公孫瓚的部隊,掉過頭來死守,袁紹的部隊攻它不下,撤退。
袁軍撤退以後,輪到公孫軍來追擊,追到(新城縣之東的)拒馬河,大勝袁軍,殺了七八千人,向東擴充戰果,進展到(山東西北部的)平原國,繼續占領了大部分的青州。
公孫瓚於是派了一個姓田名楷的,作青州刺史。
劉備在這一次戰役之中,頗替公孫瓚立了一些功。公孫瓚任命他為平原縣縣令,其後又升為平原國的國相(漢朝在景帝以後,有王有侯,但王侯都無權統治他們的“國”,一切由中央政府所謂“相”來當家。我稱這些“相”為國相,藉以別於西漢的丞相與東漢的司徒。劉備當時的官名,是“平原相”三個字,不是我給他的“平原國的國相”六個字)。
袁紹不甘心丟了他的青州,便用他的全副力量來和公孫瓚死拚,拚了很久。
拚到興平二年,袁紹才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於(河北通縣之南的)鮑丘,殺了公孫瓚的兵兩萬。公孫瓚退到(雄縣西北的)易京。
公孫瓚之所以戰敗,簡單說來,一是把地盤占得太大,人才與兵力不敷分配;二是不但任命了所謂冀州刺史與青州刺史,也任命了所謂兗州刺史:樹敵太多;三是劉備在興平元年為了援救被曹操所攻的陶謙,脫離了公孫瓚與田楷等人的團體,去了徐州,而且趙雲也藉口兄喪,回了常山郡真定縣;四是與幽州牧劉虞鬧翻。殺了劉虞,與劉虞的兒子劉和及劉虞的很多部屬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