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辛亥艦隊(皇家艦隊) 作者:鄧晨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二月六日,載泮無奈,隻得辭去其“攝政王”一職,“皇族內閣”徹底煙消雲散,清廷完全由“孤兒寡婦”弱肩支撐,天下盡入袁世凱甕中。
到十二月底,南北和談共舉行五次正式會議。袁世凱釜底抽薪,以“君主立憲”與革命黨的討價還價,再拿革命黨的“民主共和”威脅清廷。
清廷隻得同意召開臨時國會公議國體的要求。而南北雙方已經有了草約五條,最主要內容有三:一,確立共和政體;二、優待清皇室;三、擁推促使清廷退體者為大總統。
袁世凱以為大總統寶座唾手而得,不料,孫中山的突然回國,擊碎了他的美夢。
孫中山自歐美一路而來,頭戴博士帽,身穿筆挺西服,毫無倦意,一下輪船,向同誌們宣布:
“我身上一文不名,今所帶回者,乃革命精神耳!”
頓時對呼雷動,響遇行雲。
十二月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投票,有十六票贊成,擁舉革命領袖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其中一張反對票,是湖南代表譚人鳳,把票投給了黃興。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南京禮炮轟鳴,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
一月九日,決定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
一月二十二日,孫中山自南京電告袁世凱保證說,隻要清帝退位,他即刻辭去大總統一職,讓位於袁世凱。因為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辛亥首義領導人、立憲派和西方列強都一致認為,在一九一二年的中國,隻有袁世凱一個人,才有真正的實力與能力使“中華民國”成為現實,才能和平解決清廷退位的問題,使整個中國,避免民族內部陷於血海苦戰之中。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袁世凱向南京臨時政府發去一份措辭懇切、情深意長的電報(即袁世凱“真電”,真是十一日的代字):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鑒: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
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親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亟願南行,暢聆大教,共謀進行之法;隻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鑒時局,必能諒此苦衷。
至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即見教。
袁世凱 真
第二天,即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後向全國下頒以宣統語氣所發的退位詔書:
聯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凱不懿歟!欽此
至此,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連同在中國施行了兩千多年的帝製,在革命的炮聲中終於完結了。
一個嶄新的共和政體的國家誕生在大好春光的大地上。
二月十三日,得知清帝遜位,南京的孫中山按照先前許諾,在向南京政府臨時參議院請辭的同時,送交舉薦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谘文。
二月十四日,參議院開會,十七省代表全票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
就在陳定劍和他的海軍艦隊在南京拱衛共和國誕生的時候,建立皇家海軍的希望徹底破滅的儀鳳悄悄地離開了上海,登上德國“威廉王子”號輪船前往德國。她給水根留下一封信,請他轉交陳定劍,信上隻有一句話:“落花有意統水無情”。不知道這是寫她對建立皇家海軍幻滅的心態,還是拆射她的愛情,總之,她心灰意冷地走了,去了有皇家海軍存在的德國。
4
三月初的一天,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桃紅李白的日子,陳定劍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烏衣巷的別館,接顧玉秀到上海參加陳定棋和安娜、周友三和陳定琴的婚禮。
柔細的柳絲,輕拂的碧水,讓深藏在烏衣巷皺褶中的別館有如珍珠般地閃亮。
他輕輕地推開虛掩的小門,就聽見春燕在屋簷上的啁啾聲。復道琳廊,回欄曲榭,春光未老,紅雨紛飛。窗台上有一盆春花,正吐佳色,似乎在迎迓他,令他想入非非。
</br>
到十二月底,南北和談共舉行五次正式會議。袁世凱釜底抽薪,以“君主立憲”與革命黨的討價還價,再拿革命黨的“民主共和”威脅清廷。
清廷隻得同意召開臨時國會公議國體的要求。而南北雙方已經有了草約五條,最主要內容有三:一,確立共和政體;二、優待清皇室;三、擁推促使清廷退體者為大總統。
袁世凱以為大總統寶座唾手而得,不料,孫中山的突然回國,擊碎了他的美夢。
孫中山自歐美一路而來,頭戴博士帽,身穿筆挺西服,毫無倦意,一下輪船,向同誌們宣布:
“我身上一文不名,今所帶回者,乃革命精神耳!”
頓時對呼雷動,響遇行雲。
十二月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投票,有十六票贊成,擁舉革命領袖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其中一張反對票,是湖南代表譚人鳳,把票投給了黃興。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南京禮炮轟鳴,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
一月九日,決定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
一月二十二日,孫中山自南京電告袁世凱保證說,隻要清帝退位,他即刻辭去大總統一職,讓位於袁世凱。因為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辛亥首義領導人、立憲派和西方列強都一致認為,在一九一二年的中國,隻有袁世凱一個人,才有真正的實力與能力使“中華民國”成為現實,才能和平解決清廷退位的問題,使整個中國,避免民族內部陷於血海苦戰之中。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袁世凱向南京臨時政府發去一份措辭懇切、情深意長的電報(即袁世凱“真電”,真是十一日的代字):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鑒: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
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親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亟願南行,暢聆大教,共謀進行之法;隻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鑒時局,必能諒此苦衷。
至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即見教。
袁世凱 真
第二天,即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後向全國下頒以宣統語氣所發的退位詔書:
聯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凱不懿歟!欽此
至此,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連同在中國施行了兩千多年的帝製,在革命的炮聲中終於完結了。
一個嶄新的共和政體的國家誕生在大好春光的大地上。
二月十三日,得知清帝遜位,南京的孫中山按照先前許諾,在向南京政府臨時參議院請辭的同時,送交舉薦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谘文。
二月十四日,參議院開會,十七省代表全票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
就在陳定劍和他的海軍艦隊在南京拱衛共和國誕生的時候,建立皇家海軍的希望徹底破滅的儀鳳悄悄地離開了上海,登上德國“威廉王子”號輪船前往德國。她給水根留下一封信,請他轉交陳定劍,信上隻有一句話:“落花有意統水無情”。不知道這是寫她對建立皇家海軍幻滅的心態,還是拆射她的愛情,總之,她心灰意冷地走了,去了有皇家海軍存在的德國。
4
三月初的一天,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桃紅李白的日子,陳定劍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烏衣巷的別館,接顧玉秀到上海參加陳定棋和安娜、周友三和陳定琴的婚禮。
柔細的柳絲,輕拂的碧水,讓深藏在烏衣巷皺褶中的別館有如珍珠般地閃亮。
他輕輕地推開虛掩的小門,就聽見春燕在屋簷上的啁啾聲。復道琳廊,回欄曲榭,春光未老,紅雨紛飛。窗台上有一盆春花,正吐佳色,似乎在迎迓他,令他想入非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