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革命,加速革命的爆發。因此在1917年2 月,在無產階級的推動下,資產階級民
主革命再度爆發。僅僅5 天時間,統治俄國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專製製度轟然崩潰。
《劍橋世界近代史》的作者、英國歷史學家基普寫道:以至於「當人們將1917年的
事件和法國大革命或清教徒革命對比一下,他們吃驚地發現,前兩次革命中曾費了
好多年才解決的衝突和爭議,通統被壓縮在俄國發生劇變的頭一個星期內解決了。」
革命以其特有的摧枯拉朽之勢完成了俄國現代化的歷史性躍動,俄國歷史翻開了嶄
新的一頁。在肯定改革是促進俄國現代化發展的常態形式的同時,必須承認革命是
推動俄國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方式。
改革與革命是現代化道路中二者擇一的方式,因為它們有許多成功的範例。英
國走的是漸進改革式道路,率先完成了現代化;法國走的激進革命式的道路,也較
早地完成了現代化,這兩種類型的現代化作為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運動的基本範式為
後人稱道。有沒有第三種範式呢?俄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便是這種範式的體現,它
走的是一條改革與革命協同運作的道路,改革與革命是俄國現代化的雙翼。
在過去的俄國歷史研究中多強調改革與革命的對立,或一概否定改革在俄國曆
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類觀點似有失偏頗。
第一,改革與革命同處於俄國歷史發展的同一體中,互為依存、互為影響,構
成一個接力和傳導體係。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結果是從許多
單個的意誌的互相衝擊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一個意誌,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
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平行四邊形,
而由此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一個總的合力。」無論改革,還是革命都是社會從
無序到有序,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長期發展過程的中的一係列環節,都是對舊
製度和舊思想的否定,對新製度和新思想的認同。事物的變化,社會的進化,最先
都是從局部緩慢的量變開始,當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隻有通過質的飛躍,才能完
成社會結構和形態的轉換。而突變的革命隻有以漸進的改革為必要條件和基礎,才
能完成社會發展的歷史性飛躍。19世紀後半期,伴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列強
各國間競爭加劇,競爭能力之強弱的具體表現,主要在於是否適應能以多大的步伐
來適應世界的發展,來調整自己的政策和革新現行製度,換句話說,就特別地集中
表現在改革上。沙皇政府19世紀60年代以來的一係列經濟和政治改革,革除了封建
社會的某些陳腐製度以及規章政策,建立了某些適應時代要求的新製度和新政策,
其結果總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促進了俄國社會的進步,因此改革是俄國現代化
道路上高低迭錯的階梯。農奴製度改革構成其第一級階梯,19世紀60—70年代中期
的改革構成改革道路上的第二級階梯,沙皇政府為保存貴族地主的權力和特權,不
得不通過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麵的資產階級改革,力圖使俄國的專製警察製度適
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 世紀80年代所進行的洛裏斯一麥裏科夫的改革方案,
盡管胎死腹中,但為後來的政治改革做了一定的輿論和心理準備。1905年的立憲改
革和1906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則成為改革道路上的第三、第四級階梯,使老大封建帝
國終於邁開政治現代化步伐,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完成的和未曾實施
的改革都漸進地推動俄國社會進步,為未來的社會劇變創造了條件,為這些社會成
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條件擴大了舊的矛盾所賴以爆發的基地,擴大
了能夠自覺地參加這些矛盾「爆發」的居民的集團、階層和階級的範圍,便在1905
年和1917年2 月相繼爆發了兩次革命,使俄國現代化取得了飛躍性的質的發展。前
因與後果,厚積而驟發。
第二,改革與革命在主觀上是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無一例外,沙皇政府在
不同時代的改革都是在麵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情況下被迫實行的,其主觀目的都是為
了挽救沒落的封建製度,防止或反對革命,因此每次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反動性和保
守性。在農奴製改革前,亞歷山大二世曾多次向貴族們表示:「諸位請相信,凡是
為保障地方的利益能夠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而且往往在改革中,反改革的計劃早
已在醞釀,在放的同時,收的繩索已經繃緊。一俟時機成熟,沙皇政府總是試圖將
改革和讓步悉數收回。在1906年4 月第一屆國家杜馬召開之際,沙皇尼古拉二世就
曾咬牙切齒地表示:「我建立了它(即國家杜馬),我也可以毀滅它……將來就是
這樣,請相信我」,於是,很快發生了「六·三」政變,開始了長達5 年的黑暗統
</br>
主革命再度爆發。僅僅5 天時間,統治俄國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專製製度轟然崩潰。
《劍橋世界近代史》的作者、英國歷史學家基普寫道:以至於「當人們將1917年的
事件和法國大革命或清教徒革命對比一下,他們吃驚地發現,前兩次革命中曾費了
好多年才解決的衝突和爭議,通統被壓縮在俄國發生劇變的頭一個星期內解決了。」
革命以其特有的摧枯拉朽之勢完成了俄國現代化的歷史性躍動,俄國歷史翻開了嶄
新的一頁。在肯定改革是促進俄國現代化發展的常態形式的同時,必須承認革命是
推動俄國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方式。
改革與革命是現代化道路中二者擇一的方式,因為它們有許多成功的範例。英
國走的是漸進改革式道路,率先完成了現代化;法國走的激進革命式的道路,也較
早地完成了現代化,這兩種類型的現代化作為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運動的基本範式為
後人稱道。有沒有第三種範式呢?俄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便是這種範式的體現,它
走的是一條改革與革命協同運作的道路,改革與革命是俄國現代化的雙翼。
在過去的俄國歷史研究中多強調改革與革命的對立,或一概否定改革在俄國曆
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類觀點似有失偏頗。
第一,改革與革命同處於俄國歷史發展的同一體中,互為依存、互為影響,構
成一個接力和傳導體係。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結果是從許多
單個的意誌的互相衝擊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一個意誌,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
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平行四邊形,
而由此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一個總的合力。」無論改革,還是革命都是社會從
無序到有序,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長期發展過程的中的一係列環節,都是對舊
製度和舊思想的否定,對新製度和新思想的認同。事物的變化,社會的進化,最先
都是從局部緩慢的量變開始,當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隻有通過質的飛躍,才能完
成社會結構和形態的轉換。而突變的革命隻有以漸進的改革為必要條件和基礎,才
能完成社會發展的歷史性飛躍。19世紀後半期,伴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列強
各國間競爭加劇,競爭能力之強弱的具體表現,主要在於是否適應能以多大的步伐
來適應世界的發展,來調整自己的政策和革新現行製度,換句話說,就特別地集中
表現在改革上。沙皇政府19世紀60年代以來的一係列經濟和政治改革,革除了封建
社會的某些陳腐製度以及規章政策,建立了某些適應時代要求的新製度和新政策,
其結果總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促進了俄國社會的進步,因此改革是俄國現代化
道路上高低迭錯的階梯。農奴製度改革構成其第一級階梯,19世紀60—70年代中期
的改革構成改革道路上的第二級階梯,沙皇政府為保存貴族地主的權力和特權,不
得不通過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麵的資產階級改革,力圖使俄國的專製警察製度適
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 世紀80年代所進行的洛裏斯一麥裏科夫的改革方案,
盡管胎死腹中,但為後來的政治改革做了一定的輿論和心理準備。1905年的立憲改
革和1906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則成為改革道路上的第三、第四級階梯,使老大封建帝
國終於邁開政治現代化步伐,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完成的和未曾實施
的改革都漸進地推動俄國社會進步,為未來的社會劇變創造了條件,為這些社會成
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條件擴大了舊的矛盾所賴以爆發的基地,擴大
了能夠自覺地參加這些矛盾「爆發」的居民的集團、階層和階級的範圍,便在1905
年和1917年2 月相繼爆發了兩次革命,使俄國現代化取得了飛躍性的質的發展。前
因與後果,厚積而驟發。
第二,改革與革命在主觀上是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無一例外,沙皇政府在
不同時代的改革都是在麵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情況下被迫實行的,其主觀目的都是為
了挽救沒落的封建製度,防止或反對革命,因此每次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反動性和保
守性。在農奴製改革前,亞歷山大二世曾多次向貴族們表示:「諸位請相信,凡是
為保障地方的利益能夠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而且往往在改革中,反改革的計劃早
已在醞釀,在放的同時,收的繩索已經繃緊。一俟時機成熟,沙皇政府總是試圖將
改革和讓步悉數收回。在1906年4 月第一屆國家杜馬召開之際,沙皇尼古拉二世就
曾咬牙切齒地表示:「我建立了它(即國家杜馬),我也可以毀滅它……將來就是
這樣,請相信我」,於是,很快發生了「六·三」政變,開始了長達5 年的黑暗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