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則對社會進步起阻礙作用,而且經濟改革必須呼喚政治改革的同步發展。然
而,親自簽署農奴製改革法令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政治改革忌諱莫深,表示:
「他反對製定憲法,不是因為珍惜權力,而是堅信憲法對俄國無益,將導致它走瓦
解。」19世紀80年代,新任內務大臣洛裏斯·麥裏科夫重提政治改革設想,建議成
立吸收城鄉各等級代表參加的立法草案籌備委員會,擴大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馬的
自治權力。此舉在統治階級內部引起軒然大波,禦前大臣斯特羅格諾夫在最高國務
會議上激烈反對:「這條道路將一直走向立憲,而這對於陛下和俄國都是不情願的。」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1881年5 月11日發布捍衛專製製度的詔書,改革方案被否決,
60年代開始的改革運動到80年代結束,開始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黑暗統治。
20世紀前的改革運動說明,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俄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是沖
擊俄國舊製度的常態形式,它以漸進、積累的方式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
路。但同時,彼得以後時代(直到19世紀末),俄國全部歷史或許可以解釋為一係
列改革和相應伴隨的上層反改革。沙皇政府明顯地將改革作為擺脫統治危機。維護
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動地體察社會發展規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因此改革
總是淺嚐即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納經濟變革,希求以經濟發展鞏固「國基」,
但決不容許「國基」本身——專製製度有任何變動。
世界歷史發展表明,社會進步僅僅依靠統治階級對自身的改革是不夠的,因為
統治階級在歷史趨勢麵前的自省自識畢竟有限,更難有長遠的預見能力,舊製度對
新生事物的容忍程度也畢竟有限。當改革達到一定極限,社會再不能進步時,就需
要用革命的暴力解決問題,即徹底推翻舊製度,建立新製度。如果說19世紀60年代
作為偉大的改革時代的話,那麽20世紀初對於俄國來說就開始了偉大的革命時代。
20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取代封建經濟,無產階級
和資產階級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將徹底推翻沙皇專製製度,
實現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資產階級在一定意義上,是未
來資產階級社會的直接主人,與專製製度和地主貴族階級的固有矛盾也逐漸激化。
「流血星期日」事件後,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不可阻擋地爆發了。列寧指出:
「無產階級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們在暗淡、平常的、受壓製的生活中
幾日幾年都不能受到的。」自由派貴族人物維特也看到,「整個俄國都對現狀,即
對政府和現存製度不滿。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自覺地,甚至是不自覺地要求變革。」
在莫斯科工人12月武裝起義的日子裏,尼古拉二世沙皇在給皇太後的信中寫道:
「神經已繃緊到極點……兩條道路選擇之一是:立即派出軍事人員平息風潮,然後
稍事喘息,經過數月再次使用武力,但是這將血流成河,而最終仍導致現在的局勢,
結果仍是在將來不得不實行改革。」1905年10月17日,沙皇政府頒布《整頓國家秩
序宣言》,宣布實施政治改革,標誌俄國專製君主製開始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轉
變,表明俄國政治現代化終於開始。隨後,斯托雷平從1906年開始經濟領域的改革
——土地改革,以行政手段加強農村中的階級分化,扶植富農階層以充實沙皇統治
的階級基礎,列寧認為:這一行動成為「在不廢除整個地主土地占有製的條件下,
可以打開的最後一個汽門。」英國歷史學家基普認為:「1905年革命不過是一場更
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動的前奏,這場大變動將要把19世紀俄國的遺產掃蕩無遺,開闢
出令人陶醉而又驚心動魄的新的宏偉前景。」
沙皇政府以改革部分緩和了與資產階級的衝突,但到1915年,兩者間的矛盾再
度激化。沙皇政府連續解散第三屆、第四屆國家杜馬,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羅將科
宣布:「政府從此在自己與國家杜馬之間築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礙」,資產階級與地
主貴族階級相互聯合、相互利用的「六·三」體製瓦解。帝國主義戰爭給俄國農民
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戰爭帶來的動亂增強了農民的爆炸情緒。少數貴族軍官與資產
階級密謀發動宮廷政變,廢黜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這種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危機已
達到異常激化的情況下,實行較為徹底的政治改革是惟一的出路。但是沙皇政府和
地主貴族階級限於其短視的政治目光和狹隘的階級利益,不能承認這個事實,隻是
頑固地拒絕作進一步讓步,採取政治高壓手段,嚴禁一切政治反對派活動。如果說
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緩和階級矛盾,防止或延緩革命的話,那麽拒絕改革則必然誘
</br>
而,親自簽署農奴製改革法令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政治改革忌諱莫深,表示:
「他反對製定憲法,不是因為珍惜權力,而是堅信憲法對俄國無益,將導致它走瓦
解。」19世紀80年代,新任內務大臣洛裏斯·麥裏科夫重提政治改革設想,建議成
立吸收城鄉各等級代表參加的立法草案籌備委員會,擴大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馬的
自治權力。此舉在統治階級內部引起軒然大波,禦前大臣斯特羅格諾夫在最高國務
會議上激烈反對:「這條道路將一直走向立憲,而這對於陛下和俄國都是不情願的。」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1881年5 月11日發布捍衛專製製度的詔書,改革方案被否決,
60年代開始的改革運動到80年代結束,開始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黑暗統治。
20世紀前的改革運動說明,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俄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是沖
擊俄國舊製度的常態形式,它以漸進、積累的方式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
路。但同時,彼得以後時代(直到19世紀末),俄國全部歷史或許可以解釋為一係
列改革和相應伴隨的上層反改革。沙皇政府明顯地將改革作為擺脫統治危機。維護
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動地體察社會發展規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因此改革
總是淺嚐即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納經濟變革,希求以經濟發展鞏固「國基」,
但決不容許「國基」本身——專製製度有任何變動。
世界歷史發展表明,社會進步僅僅依靠統治階級對自身的改革是不夠的,因為
統治階級在歷史趨勢麵前的自省自識畢竟有限,更難有長遠的預見能力,舊製度對
新生事物的容忍程度也畢竟有限。當改革達到一定極限,社會再不能進步時,就需
要用革命的暴力解決問題,即徹底推翻舊製度,建立新製度。如果說19世紀60年代
作為偉大的改革時代的話,那麽20世紀初對於俄國來說就開始了偉大的革命時代。
20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取代封建經濟,無產階級
和資產階級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將徹底推翻沙皇專製製度,
實現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資產階級在一定意義上,是未
來資產階級社會的直接主人,與專製製度和地主貴族階級的固有矛盾也逐漸激化。
「流血星期日」事件後,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不可阻擋地爆發了。列寧指出:
「無產階級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們在暗淡、平常的、受壓製的生活中
幾日幾年都不能受到的。」自由派貴族人物維特也看到,「整個俄國都對現狀,即
對政府和現存製度不滿。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自覺地,甚至是不自覺地要求變革。」
在莫斯科工人12月武裝起義的日子裏,尼古拉二世沙皇在給皇太後的信中寫道:
「神經已繃緊到極點……兩條道路選擇之一是:立即派出軍事人員平息風潮,然後
稍事喘息,經過數月再次使用武力,但是這將血流成河,而最終仍導致現在的局勢,
結果仍是在將來不得不實行改革。」1905年10月17日,沙皇政府頒布《整頓國家秩
序宣言》,宣布實施政治改革,標誌俄國專製君主製開始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轉
變,表明俄國政治現代化終於開始。隨後,斯托雷平從1906年開始經濟領域的改革
——土地改革,以行政手段加強農村中的階級分化,扶植富農階層以充實沙皇統治
的階級基礎,列寧認為:這一行動成為「在不廢除整個地主土地占有製的條件下,
可以打開的最後一個汽門。」英國歷史學家基普認為:「1905年革命不過是一場更
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動的前奏,這場大變動將要把19世紀俄國的遺產掃蕩無遺,開闢
出令人陶醉而又驚心動魄的新的宏偉前景。」
沙皇政府以改革部分緩和了與資產階級的衝突,但到1915年,兩者間的矛盾再
度激化。沙皇政府連續解散第三屆、第四屆國家杜馬,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羅將科
宣布:「政府從此在自己與國家杜馬之間築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礙」,資產階級與地
主貴族階級相互聯合、相互利用的「六·三」體製瓦解。帝國主義戰爭給俄國農民
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戰爭帶來的動亂增強了農民的爆炸情緒。少數貴族軍官與資產
階級密謀發動宮廷政變,廢黜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這種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危機已
達到異常激化的情況下,實行較為徹底的政治改革是惟一的出路。但是沙皇政府和
地主貴族階級限於其短視的政治目光和狹隘的階級利益,不能承認這個事實,隻是
頑固地拒絕作進一步讓步,採取政治高壓手段,嚴禁一切政治反對派活動。如果說
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緩和階級矛盾,防止或延緩革命的話,那麽拒絕改革則必然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