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在社會關係裏,集體統一意誌取代個人獨立性,個人創造力和奮鬥精神受到
極大的壓抑。總之,俄羅斯農民群體的經濟行為和價值觀念根植於自然經濟和封建
主義土壤之上,負承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影響,世代相襲,日漸深厚。
五、經濟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
現代化是一場歷史性變革,它將毫無例外地波及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到19世紀
60年代,俄國農奴製終於被廢除,俄國在落後於西歐近一個世紀後,終於艱難地邁
開了現代化的步伐。
俄國經濟現代化包括了整個封建經濟體係向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轉變。即在經
濟體製上,由封建農奴製向資本主義體製的過渡;在經濟結構上,由傳統農業經濟
向現代工業經濟過渡;在經濟形態上,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可以想像,在
俄國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深厚、現代化起步遲緩的國家裏,其現代化任務是多麽艱巨。
在其現代化發展道路上,必然充滿落後的生產關係與先進生產關係的激烈衝突,而
深存於人們意識之中的封建經濟傳統也必然要持續地發揮其滯後影響。
農奴製的殘餘成為俄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阻礙。農奴製在俄國維持了長期
統治,其影響力涉及國民生活各個方麵,在社會各階層得到了廣泛的適應。農奴製
作為一種生產關係,可以通過法律予以廢除,而它作為一種傳統,卻難以在短時期
內根除其影響。改革破壞了勞役製的基礎,開始向資本主義僱傭製過渡,然而勞役
製的生產方式並未徹底消滅,勞役製的殘餘——工役製仍頑固地排斥著資本主義生
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占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工役製下,農民仍要用自己的工具為
地主耕種,收成大部分仍需交給地方以及承擔繁重的賦稅搖役。農民仍然被束縛在
土地之上,農奴製的超經濟強製依然存在。工役製成為搖役製的再版,因而它自然
地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阻礙。
1861年頒布的《贖地法》規定,農民在未交清份地贖金前,不得離開村社,無
權自由流動。於是剛剛從農奴主奴役下獲得人身自由的農民又被套上了村社宗法製
的繩索。農民迫於工役製和村社製度的束縛,不能自由遷居、擇業,也就不能為資
本主義工業和農業提供急需的僱傭勞動力。俄國財政部1880年的報告中承認:「所
有直接稅和負擔都和從前一樣落在農民身上,阻礙他們的福利和事業的正常發展。」
同時,農奴製殘餘和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也自然要滲透到資本主義工業中,如許多
私人企業家仍繼續沿用封建超經濟強製式的管理生產方式。蘇聯學者基塔尼娜認為
:「俄國壟斷資本上層分子發財致富的基礎,不僅僅是壟斷利潤,而且在較大程度
上靠著封建的剝削方式。」農奴製的殘餘影響深遠,最終使俄國的農業經濟走上了
「普魯士式」的緩慢發展道路。
國家超常幹預的經濟傳統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成熟和長遠發展。
在俄國,傳統的經濟體製與政治體製合二為一,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係統不僅控製
著國家的政治事務,而且還事無巨細地管理著國家的其他事務,特別是經濟事務。
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事務實行超常幹預,最終經濟政治一體化,成為俄國一大
傳統。這種國家於預經濟的機製,在某些歷史時期,對經濟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
是從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超常於預根本違背了經濟獨立發展的固有規律,妨礙了經
濟結構的自行調適和經濟發展的自創能力。由於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起步較晚,資金
積累、市場銷售及競爭等方麵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因此在俄國工業化初期,國家幹
預機製仍起到重要作用,沙皇政府推行了保護和鼓勵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如大量
引進外資、擴大鐵路建設、提高關稅利率。增加官方訂貨等。1892年的關稅改革使
資產階級受益匪淺,莫斯科工商業界領袖莫羅佐夫曾滿懷感激地表示:「君主的恩
惠在提高20%的關稅中升高了。」政府幹預經濟和扶植髮展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
造成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的經濟依賴,導致私營經濟官方化和自我發展能力的萎縮,
同時也妨礙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成熟,致使其政治主張一貫保守。
擺脫對沙皇政府的依賴,使私營經濟獨立發展,曾經被視為一些「天真的」經
濟學家的幻想。1903年一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報刊上曾向企業家們建議,放眼於
有潛力的國內市場,主張「農民的小屋是最好的市場」,但立即遭到企業家們的反
對,「夢想將我們的冶金業生產束縛在馬掌、鐵車軸和馬口鐵的需求上,這完全不
是麵對現實的人的想法。」什麽是俄國的現實呢?用俄國企業家們的話表述即是
「在俄國居民極狹小的需求方式下,官方是產品最主要的需要者,所有的工業部門
</br>
極大的壓抑。總之,俄羅斯農民群體的經濟行為和價值觀念根植於自然經濟和封建
主義土壤之上,負承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影響,世代相襲,日漸深厚。
五、經濟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
現代化是一場歷史性變革,它將毫無例外地波及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到19世紀
60年代,俄國農奴製終於被廢除,俄國在落後於西歐近一個世紀後,終於艱難地邁
開了現代化的步伐。
俄國經濟現代化包括了整個封建經濟體係向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轉變。即在經
濟體製上,由封建農奴製向資本主義體製的過渡;在經濟結構上,由傳統農業經濟
向現代工業經濟過渡;在經濟形態上,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可以想像,在
俄國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深厚、現代化起步遲緩的國家裏,其現代化任務是多麽艱巨。
在其現代化發展道路上,必然充滿落後的生產關係與先進生產關係的激烈衝突,而
深存於人們意識之中的封建經濟傳統也必然要持續地發揮其滯後影響。
農奴製的殘餘成為俄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阻礙。農奴製在俄國維持了長期
統治,其影響力涉及國民生活各個方麵,在社會各階層得到了廣泛的適應。農奴製
作為一種生產關係,可以通過法律予以廢除,而它作為一種傳統,卻難以在短時期
內根除其影響。改革破壞了勞役製的基礎,開始向資本主義僱傭製過渡,然而勞役
製的生產方式並未徹底消滅,勞役製的殘餘——工役製仍頑固地排斥著資本主義生
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占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工役製下,農民仍要用自己的工具為
地主耕種,收成大部分仍需交給地方以及承擔繁重的賦稅搖役。農民仍然被束縛在
土地之上,農奴製的超經濟強製依然存在。工役製成為搖役製的再版,因而它自然
地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阻礙。
1861年頒布的《贖地法》規定,農民在未交清份地贖金前,不得離開村社,無
權自由流動。於是剛剛從農奴主奴役下獲得人身自由的農民又被套上了村社宗法製
的繩索。農民迫於工役製和村社製度的束縛,不能自由遷居、擇業,也就不能為資
本主義工業和農業提供急需的僱傭勞動力。俄國財政部1880年的報告中承認:「所
有直接稅和負擔都和從前一樣落在農民身上,阻礙他們的福利和事業的正常發展。」
同時,農奴製殘餘和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也自然要滲透到資本主義工業中,如許多
私人企業家仍繼續沿用封建超經濟強製式的管理生產方式。蘇聯學者基塔尼娜認為
:「俄國壟斷資本上層分子發財致富的基礎,不僅僅是壟斷利潤,而且在較大程度
上靠著封建的剝削方式。」農奴製的殘餘影響深遠,最終使俄國的農業經濟走上了
「普魯士式」的緩慢發展道路。
國家超常幹預的經濟傳統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成熟和長遠發展。
在俄國,傳統的經濟體製與政治體製合二為一,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係統不僅控製
著國家的政治事務,而且還事無巨細地管理著國家的其他事務,特別是經濟事務。
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事務實行超常幹預,最終經濟政治一體化,成為俄國一大
傳統。這種國家於預經濟的機製,在某些歷史時期,對經濟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
是從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超常於預根本違背了經濟獨立發展的固有規律,妨礙了經
濟結構的自行調適和經濟發展的自創能力。由於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起步較晚,資金
積累、市場銷售及競爭等方麵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因此在俄國工業化初期,國家幹
預機製仍起到重要作用,沙皇政府推行了保護和鼓勵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如大量
引進外資、擴大鐵路建設、提高關稅利率。增加官方訂貨等。1892年的關稅改革使
資產階級受益匪淺,莫斯科工商業界領袖莫羅佐夫曾滿懷感激地表示:「君主的恩
惠在提高20%的關稅中升高了。」政府幹預經濟和扶植髮展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
造成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的經濟依賴,導致私營經濟官方化和自我發展能力的萎縮,
同時也妨礙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成熟,致使其政治主張一貫保守。
擺脫對沙皇政府的依賴,使私營經濟獨立發展,曾經被視為一些「天真的」經
濟學家的幻想。1903年一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報刊上曾向企業家們建議,放眼於
有潛力的國內市場,主張「農民的小屋是最好的市場」,但立即遭到企業家們的反
對,「夢想將我們的冶金業生產束縛在馬掌、鐵車軸和馬口鐵的需求上,這完全不
是麵對現實的人的想法。」什麽是俄國的現實呢?用俄國企業家們的話表述即是
「在俄國居民極狹小的需求方式下,官方是產品最主要的需要者,所有的工業部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