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後,俄國立即策動外蒙喇嘛王公“獨立”。此時,三多所轄的武力僅二百四十餘名,而且分布在庫倫各地,他手下僅有八十多名親兵;而俄國當時在邊境上駐有重兵,並派兵千餘名直接進入了外蒙古。11月28日,哲布尊丹巴以防備內地革命黨“擾亂蒙疆”為名,擅自向喀爾喀四盟徵調蒙兵,二天後,哲布尊丹巴派人向三多下了這樣一道通令,說他們已決定建立“大蒙古國”,要求三多及清廷駐庫倫文武官員及兵丁出境。


    我蒙古自康熙年間隸入版圖,所受歷朝恩遇不為不厚,乃近年來,滿洲官員對於我蒙古欺淩虐待,言之痛心。今內地各省既皆相繼獨立,脫離滿洲,我蒙古為保護土地宗教起見,亦應宣布獨立,以明萬全。現已由四盟王公公推本哲布尊丹巴為大蒙古國皇帝,不日即將禦極。庫倫地方既已無需用中國官員之處,自應即時全數驅逐,以杜後患。……劄到,該三多即便凜遵。限三日內帶同文武官員及馬步隊等快速出境,不準逗留。23


    因力量對比眾寡懸殊,三多等被迫撤離。清廷正麵臨滅頂之災,無力顧及外蒙,隻能將三多革職,並宣布其所推行的不利於外蒙古的“弊政”一律革除;勸告哲布尊丹巴等不要“輕舉妄動,為人所愚”,並派出蒙古郡王和科布多辦事大臣前往“宣慰”。但外蒙古當局根本不予理睬,一個月後,哲布尊丹巴宣布建立“大蒙古國”,自立為皇帝,年號為“共戴”。隨後,在沙俄的支持下,他們又派兵攻占了烏裏雅蘇台和科布多,驅逐了那裏的清廷官員和駐軍。


    沙俄十分狡猾,11月3日,在外蒙剛剛投入其懷抱,一切惟其命是從之際,即與哲布尊丹巴政權簽訂了《俄蒙協約》及《俄蒙商務專約》,聲稱“蒙古對中國的關係已經終止”,俄國“扶助蒙古自治”,不準許中國軍隊進入蒙古,不準漢人移居蒙古地區,俄國人則在蒙古享有特權,其他外國人不得有超於俄人之權利;不經俄國允許,蒙古不得與“中國或別國立約”,等等;外蒙在實際上成了沙俄的保護國。對此,清廷於11月7日照會俄國,聲明俄國與外蒙古所訂立的任何條約,“中國政府概不承認”。次年,沙俄又策動庫倫的蒙軍開進外蒙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宣布“獨立”,並於1914年6月派軍隊直接占領併兼並了這塊十七萬平方公裏的地區。


    唐努烏梁海位於外蒙古西北部,地曠人稀,但“河流灌注,山多森林,金礦亦多,地氣較烏裏雅蘇台地方暖和,牧畜、漁獵外兼宜耕種24”,是漠北較為富庶的地區,行政上分為五個旗,一直歸屬中國。1915年,中俄蒙恰克圖會談時,中國代表提出唐努烏梁海問題,沙俄代表拒絕討論,問題遂被擱置。以後蘇俄繼承了沙俄的衣缽,先是扶植當地傀儡成立所謂唐努圖瓦共和國,1944年正式併入蘇聯,改為唐努圖瓦自治省,但蘇俄對此做賊心虛,蘇聯官方及媒體均未就此發表聲明或予以報導,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並不知道這件事。但俄國對這一地區的侵占,自袁世凱以來的歷屆中國政府從未聲明放棄對此地區的主權,這一地區至今仍為俄國所占據,其歸屬問題如何解決,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其他邊疆地帶,沙俄也時刻窺伺時機,蠶食鯨吞不遺餘力。1912年1月,繼外蒙“獨立”後,沙俄策動當時陳巴爾虎旗總管福勝率領數百人,在俄軍配合下,占領了海拉爾和滿洲裏,宣稱“獨立”,成立所謂“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此後福勝被“大蒙古國”授予參贊大臣和海拉爾總督職務,呼倫貝爾也被併入“大蒙古國”。沙俄還同福勝集團訂立了多項“合同”,攫取了呼倫貝爾地區的伐木、採礦、墾殖、漁業等多項權益。在中國政府出兵平叛時,俄又以“調停”為名進行幹涉。1915年11月,中國政府被迫與沙俄簽訂了《會訂呼倫貝爾協約》,除獲得呼倫貝爾“為直屬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之特區”的名義主權外,沙俄從福勝手中攫取的所有權益均得以保留,而且還規定中國政府如欲向該地派兵、修路,均須事先徵得俄國同意,使中國實際行使主權的能力大受限製,直至俄國爆發革命後,呼倫貝爾之主權才為中國所收回。


    1912年6月,在新疆於田縣的一個大鎮——策勒村,一些俄國商人與私自加入俄國籍的當地居民,橫行鄉裏,欺壓良善;辛亥革命爆發後,這些人散布流言,鼓動當地居民“從速投俄”,並與當局前來查辦的人員武裝對抗。在衝突中,我方死三人,傷一人;俄方及親俄分子死二十九人,頭目塞依提25逃亡。沙俄即藉此擴大事態,先後派兵一千五百餘人侵入喀什噶爾城外,並擅自在中國境內綁架官員和平民。新疆都督楊增新派楊纘緒為喀什噶爾提督兼外交特派員,與沙俄領事就“策勒村事件”進行交涉,要求交出肇事禍首塞依提,拒絕了俄方要求處決中國官民的要求,談判陷入僵局。1913年8月,北京政府決定妥協,命楊纘緒與俄領事索柯夫達成協議,以判處地方行政官員和居民徒刑,賠償白銀七萬兩結案。10月1日簽字後,沙俄軍隊先後撤出伊黎和喀什噶爾。但沙俄並不甘心,次年又唆使當地行政長官馬福興26組織“獨立回教國”,10月,楊增新設計除掉了馬福興,穩定住了喀什的局麵。


    “大蒙古國”建立後,沙俄和哲布尊丹巴政權乘中國國內革命之機,先後兼併了烏裏雅蘇台和科布多後,其矛頭又對準了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地區。阿爾泰地區包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原屬科布多辦事大臣管轄,1904年,為防俄國的侵略滲透,清廷決定科、阿分治,設立阿爾泰辦事大臣,治所在承化寺(今阿勒泰)。民國後,辦事大臣改稱阿爾泰辦事長官,由中央直接管轄。1912年,庫倫軍隊攻打科布多時,袁世凱命令新疆、伊黎、阿爾泰三地出兵增援科布多,但援軍尚未集結,科布多即於8月20日陷落。楊增新認為阿爾泰為新疆北部屏障,故全力援阿,在軍需糧草和軍隊布置上作了有效的安排,在進駐阿爾泰境內後,即聽候中央政府與沙俄的交涉結果27。1913年8月,一名增援阿爾泰的新疆伊黎軍隊的士兵,擊傷了俄國駐承化寺的領事,俄國遂藉此赤膊上陣,直接幹預。為避免衝突,北京政府應俄國要求撤回了增援軍隊,俄國卻以保護領事和俄人商務為名,派兵一千三百餘人,強行進駐承化寺和布爾津河一帶。10月,沙俄又策動阿勒泰辦事長官帕勒塔親王(即土爾扈特親王)宣布阿爾泰“獨立”,並與之簽訂《臨時停戰條約》六條,試圖將阿爾泰併入“大蒙古國”。袁世凱下令將帕勒塔撤職,宣布其所簽訂的所有條約一概無效後,沙俄於1914年2月向中國提出六項要求,作為從阿爾泰撤軍的的條件,主要內容是哈薩克人歸哈薩克總管節製,承認俄國人在阿爾泰境內有購置或租賃土地及其他不動產的權利,準許俄國商人任意運進貨物並在沿途隨意銷售等。新疆都督楊增新在回復外交部的電報中對“六條”予以駁斥說,俄“要求將哈薩(克)歸總管節製,言外即有不歸阿爾泰長官節製之意。無非欲引哈薩(克)外向,使逐漸脫離中國管理主權,儼然含有獨立性質”,“將來煽惑中、哈,即可效庫倫故智,土地人民,皆入俄國之勢力範圍,居心叵測28。”此六條為中國政府所拒絕,俄軍遂長期賴在阿爾泰不走,直至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後,俄軍才被驅逐出境。1919年,中國政府將阿爾泰地區併入新疆,改為阿山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世凱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憶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憶江並收藏袁世凱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