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之一。
永井荷風著《江戶藝術論》第三篇論“浮世繪之山水畫與江戶名所”,以北
齋廣重二家為主,講到北齋的這種繪本也有同樣的批評:
看此類繪本中最佳勝的《隅田川兩岸一覽》,可以窺知北齋夙長於寫生之技,又其
戲作者的觀察亦甚為銳敏。而且在此時的北齋畫中,後來大成時代所常使我們感到不滿之
支那畫的感化未甚顯著,是很可喜的事。如《富嶽三十六景》及《諸國瀑布巡覽》,其設
色與布局均極佳妙,是足使北齋不朽的傑作。但其船舶其人物樹木家屋屋瓦等不知怎地都
令人感到支那風的情趣。例如東都駿河台之圖,佃島之圖,或武州多摩州之圖,一見覺得
不像日本的樣子。《隅田川兩岸一覽》卻正相反,雖然其筆力有未能完全自在處,但其對
於文化初年江戶之忠實的寫生頗能使我們如所期望地感觸到都會的情調。
又說明其圖畫的內容雲:
書共三卷,其畫麵恰如展開繪卷似地從上卷至下卷連續地將四時的隅田川兩岸的風
光收入一覽。開卷第一出現的光景乃是高輪的天亮。孤寂地將鬥篷裹身的馬上旅人的後
邊,跟著戴了同樣的笠的幾個行人,互相前後地走過站著斟茶女郎的茶店門口。茶店的蘆
簾不知道有多少家地沿著海岸接連下去,成為半圓形,一望不斷,遠遠地在港口的波上有
一隻帶著正月的鬆枝裝飾的大漁船,巍然地與晴空中的富士一同豎著他的帆檣。第二圖裏
有戴頭巾穿禮服的武士,市民,工頭,帶著小孩的婦女,穿花衫的姑娘,挑擔的僕夫,都
趁在一隻渡船裏,兩個舟子腰間掛著大煙管袋,立在船的頭尾用竹篙刺船,這就是佃之渡。
要把二十幾圖的說明都抄過來,不但太長,也很不容易,現在就此截止,也
總可以略見一斑了。
我看了日本的浮世繪的複印本,總不免發生一種感慨,這回所見的是比
較近於原本的木刻,所以更不禁有此感。為什麽中國沒有這種畫的呢?去年
我在東京文求堂主人田中君的家裏見到原刻《十竹齋箋譜》,這是十分珍重
的書,刻印確是精工,是木刻史上的好資料,但事實上總隻是士大夫的玩意
兒罷了。我不想說玩物喪誌,隻覺得這是少數人玩的。黑田源次編的《支那
古板畫圖錄》裏的好些“姑蘇板”的圖畫那確是民間的了,其位置與日本的
浮世繪正相等,我們看這些雍正幹隆時代的作品覺得比近來的自然要好一
點,可是內容還是不高明。這大都是吉語的畫,如五子登科之類,或是戲文,
其描畫風俗景色的絕少。這一點與浮世繪很不相同。我們可以說姑蘇板是十
竹齋的通俗化,但壓根兒同是士大夫思想,窮則畫五子登科,達則畫歲寒三
友,其雅俗之分隻是樓上與樓下耳。還有一件事,日本畫家受了紅毛的影響,
北齋與廣重便能那麽應用,畫出自己的畫來,姑蘇板畫中也不少油畫的痕跡,
可是後來卻並沒有好結果,至今畫台階的大半還是往下歪斜的。此外關於古
文拳法湯藥大刀等事的興廢變遷,日本與中國都有很大的差異,說起來話長,
所以現在暫且不來多說了。
(十月十九日,在北平記)
□1935年
11月
3日刊《大公報》,署名知堂
□收入《苦竹雜記》
我是貓
我在東京的頭兩年,雖然在學日文,但是平常讀的卻多是英文書,因為
那時還是英文比較方便,一方麵對於日本的文學作品也還未甚了解。手頭有
幾塊錢的時候常去的地方不是東京堂而是中西屋,丸善自然更是可喜,不但
書多而且態度很好,不比中西屋常有小夥計跟著監視。我讀林譯《說部叢書》
的影響還是存在,一麵又注意於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此外俄法兩國小說的
英譯本也想收羅,可是每月三十一元的留學費實在不能買書,所以往往象小
孩走過耍貨攤隻好廢然而返。一九○六至八年中間翻譯過三部小說,現在印
出的有英國哈葛得與安度闌二氏合著的《紅星佚史》,有丁未二月的序,又
匈加利育珂摩耳的《匈奴奇士錄》,有戊申五月的序。這種書稿賣價至多兩
文錢一個字,但於我卻不無小補,伽納忒夫人譯《屠介涅夫集》十五冊以及
勃蘭特思博士的《波闌印象記》這些英書都是用這款買來的。還有一部譯本
是別一托爾斯泰的小說《銀公爵》,改題《勁草》,是司各德式的很有趣味
的歷史小說,沒有能賣掉,後來連原稿都弄丟了。戊申以後遂不再賣稿,雖
然譯還是譯一點,也仍是譯歐洲的作品,日本的東西沒有一篇,到後來為《新
青年》譯小說才選了江馬修的短篇《小小的一個人》,那已經是民國七八年
的事情了。
但是,日本報紙當然每天都看,像普通的學生們一樣,總是《讀賣》與
《朝日》兩種新聞,此外也買點文學雜誌,這樣地便與日本新文學也慢慢接
</br>
永井荷風著《江戶藝術論》第三篇論“浮世繪之山水畫與江戶名所”,以北
齋廣重二家為主,講到北齋的這種繪本也有同樣的批評:
看此類繪本中最佳勝的《隅田川兩岸一覽》,可以窺知北齋夙長於寫生之技,又其
戲作者的觀察亦甚為銳敏。而且在此時的北齋畫中,後來大成時代所常使我們感到不滿之
支那畫的感化未甚顯著,是很可喜的事。如《富嶽三十六景》及《諸國瀑布巡覽》,其設
色與布局均極佳妙,是足使北齋不朽的傑作。但其船舶其人物樹木家屋屋瓦等不知怎地都
令人感到支那風的情趣。例如東都駿河台之圖,佃島之圖,或武州多摩州之圖,一見覺得
不像日本的樣子。《隅田川兩岸一覽》卻正相反,雖然其筆力有未能完全自在處,但其對
於文化初年江戶之忠實的寫生頗能使我們如所期望地感觸到都會的情調。
又說明其圖畫的內容雲:
書共三卷,其畫麵恰如展開繪卷似地從上卷至下卷連續地將四時的隅田川兩岸的風
光收入一覽。開卷第一出現的光景乃是高輪的天亮。孤寂地將鬥篷裹身的馬上旅人的後
邊,跟著戴了同樣的笠的幾個行人,互相前後地走過站著斟茶女郎的茶店門口。茶店的蘆
簾不知道有多少家地沿著海岸接連下去,成為半圓形,一望不斷,遠遠地在港口的波上有
一隻帶著正月的鬆枝裝飾的大漁船,巍然地與晴空中的富士一同豎著他的帆檣。第二圖裏
有戴頭巾穿禮服的武士,市民,工頭,帶著小孩的婦女,穿花衫的姑娘,挑擔的僕夫,都
趁在一隻渡船裏,兩個舟子腰間掛著大煙管袋,立在船的頭尾用竹篙刺船,這就是佃之渡。
要把二十幾圖的說明都抄過來,不但太長,也很不容易,現在就此截止,也
總可以略見一斑了。
我看了日本的浮世繪的複印本,總不免發生一種感慨,這回所見的是比
較近於原本的木刻,所以更不禁有此感。為什麽中國沒有這種畫的呢?去年
我在東京文求堂主人田中君的家裏見到原刻《十竹齋箋譜》,這是十分珍重
的書,刻印確是精工,是木刻史上的好資料,但事實上總隻是士大夫的玩意
兒罷了。我不想說玩物喪誌,隻覺得這是少數人玩的。黑田源次編的《支那
古板畫圖錄》裏的好些“姑蘇板”的圖畫那確是民間的了,其位置與日本的
浮世繪正相等,我們看這些雍正幹隆時代的作品覺得比近來的自然要好一
點,可是內容還是不高明。這大都是吉語的畫,如五子登科之類,或是戲文,
其描畫風俗景色的絕少。這一點與浮世繪很不相同。我們可以說姑蘇板是十
竹齋的通俗化,但壓根兒同是士大夫思想,窮則畫五子登科,達則畫歲寒三
友,其雅俗之分隻是樓上與樓下耳。還有一件事,日本畫家受了紅毛的影響,
北齋與廣重便能那麽應用,畫出自己的畫來,姑蘇板畫中也不少油畫的痕跡,
可是後來卻並沒有好結果,至今畫台階的大半還是往下歪斜的。此外關於古
文拳法湯藥大刀等事的興廢變遷,日本與中國都有很大的差異,說起來話長,
所以現在暫且不來多說了。
(十月十九日,在北平記)
□1935年
11月
3日刊《大公報》,署名知堂
□收入《苦竹雜記》
我是貓
我在東京的頭兩年,雖然在學日文,但是平常讀的卻多是英文書,因為
那時還是英文比較方便,一方麵對於日本的文學作品也還未甚了解。手頭有
幾塊錢的時候常去的地方不是東京堂而是中西屋,丸善自然更是可喜,不但
書多而且態度很好,不比中西屋常有小夥計跟著監視。我讀林譯《說部叢書》
的影響還是存在,一麵又注意於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此外俄法兩國小說的
英譯本也想收羅,可是每月三十一元的留學費實在不能買書,所以往往象小
孩走過耍貨攤隻好廢然而返。一九○六至八年中間翻譯過三部小說,現在印
出的有英國哈葛得與安度闌二氏合著的《紅星佚史》,有丁未二月的序,又
匈加利育珂摩耳的《匈奴奇士錄》,有戊申五月的序。這種書稿賣價至多兩
文錢一個字,但於我卻不無小補,伽納忒夫人譯《屠介涅夫集》十五冊以及
勃蘭特思博士的《波闌印象記》這些英書都是用這款買來的。還有一部譯本
是別一托爾斯泰的小說《銀公爵》,改題《勁草》,是司各德式的很有趣味
的歷史小說,沒有能賣掉,後來連原稿都弄丟了。戊申以後遂不再賣稿,雖
然譯還是譯一點,也仍是譯歐洲的作品,日本的東西沒有一篇,到後來為《新
青年》譯小說才選了江馬修的短篇《小小的一個人》,那已經是民國七八年
的事情了。
但是,日本報紙當然每天都看,像普通的學生們一樣,總是《讀賣》與
《朝日》兩種新聞,此外也買點文學雜誌,這樣地便與日本新文學也慢慢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