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真實簡明便好。我們可以看了外國的模範做去,但是需用自己的文句與
思想,不可去模仿他們。《晨報》上的《浪漫談》,以前有幾篇倒有點相近,
但是後來(恕我直說)落了窠臼,用上多少自然現象的字麵,衰弱的感傷的
口氣,不大有生命了。我希望大家卷土垂來,給新文學開闢出一塊新的土地
來,豈不好麽。”
《浪漫談》裏較好的一篇我記得是講北京街道的,作者是羅誌希,此外
的卻都記不得了。《晨報》第七版不久改成副刊,是中國日報副刊的起首老
店,影響於文壇者頗大,因為每日出版,適宜於發表雜感短文,比月刊周刊
便利得多,寫文章的人自然也多起來了。以後美文的名稱雖然未曾通行,事
實上這種文章卻漸漸發達,很有自成一部門的可能。十一年三月胡適之給《申
報》做《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第十節中講到白話文學的成績,曾這樣說;
第三,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長篇議論文的進步,那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論。這幾
年來,散文方麵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
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
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新文學中白話散文的成功比較容易,卻也比較遲,原來都是事實。十九
年九月我給《近代散文抄》做序,有一部分是講小品文的起源變遷的:
“小品文是文藝的少子,年紀頂小的老頭兒子。文藝發生次序大概是先
韻文,次散文,韻文之中又是先敘事抒情,次說理,散文則是先敘事,次說
理,最後才是抒情。借了希臘文學來做例,一方麵是史詩和戲劇,抒情詩,
格言詩,一方麵是歷史和小說,哲學,——小品文,這在希臘文學盛時實在
還沒有發達,雖然那些哲人(sophistai)似乎有這一點氣味,不過他們還是
思想家,有如中國的諸子,隻是勉強去仰攀一個淵源,直到基督紀元後希羅
文學時代才可以說真是起頭了,正如中國要在晉文裏才能看出小品文的色彩
來一樣。
“我鹵莽地說一句,小品文是文學發達的極致,他的興盛必須在王綱解
紐的時代。未來的事情,因為我到底不是問星處,不能知道,至於過去的史
跡卻還有點可以查考。我想古今文藝的變遷曾有兩個大時期,一是集團的,
一是個人的。在文學史上所記大都是後期的事,但有些上代的遺留如歌謠等,
也還能推想前期的文藝的百一。在美術上便比較地看得明白,繪畫完全個人
化了,雕塑也稍有變動,至於建築,音樂,美術工藝如陶瓷等,卻都保留原
始的跡象,還是民族的集團的而非個人的藝術,所尋求表示的也是傳統的而
非獨創的美。在未脫離集團的精神之時代,硬想打破他的傳統,又不能建立
個性,其結果往往青黃不接,呈出醜態,固然不好,如以現今的瓷器之製作
繪畫與古時相較,即可明瞭,但如顛倒過來叫個人的藝術復舊於集團的,也
不是很對的事。對不對是別一件事,與有沒有是不相幹的,所以這兩種情形
直到現今還是並存,不,或者是對峙著。集團的美術之根據最初在於民族性
的嗜好,隨後變為師門的傳授,遂由硬化而生停滯,其價值幾乎隻存在技術
一點上了。
“文學則更為不幸,授業的師傅讓位於護法的君師,於是集團的文以載
道與個人的詩言誌兩種口號成了敵對,在文學進了後期以後,這新舊勢力還
永遠相搏,釀成了過去的許多五花八門的文學運動。在朝廷強盛,政教統一
的時代,載道主義一定占勢力,文學大盛,統是平伯所謂‘大的高的正的’,
可是又就‘差不多總是一堆垃圾,讀之昏昏欲睡’的東西。一直到了頹廢時
代,皇帝祖師等等要人沒有多大力量了,處士橫議,百家爭鳴,正統家大嘆
其人心不古,可是我們覺得有許多新思想好文章都在這個時代發生,這自然
因為我們是贊成詩言誌派的緣故。小品文則又在個人的文學之尖端,是言誌
的散文,他集合敘事說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裏,用了適宜的手
法調理起來,所以是近代文學的一個潮頭,他站在前頭,假如碰了壁時自然
也首先碰壁。”
這是我的私見,可以拿來說明小品散文晚起的緣故,但是其成功又似比
較容易,卻還有別的理由。十五年五月我有給平伯的一封信雲:
“王季重文殊有趣,唯尚有徐文長所說的以古字奇字替代俗字的地方,
不及張宗子的自然。張宗子的《琅嬛文集》中記泰山及普陀之遊的兩篇文章
似比《文飯小品》各篇為佳,此書已借給頡剛,如要看可以轉向他去借。我
常常說現今的散文小品並非五四以後的新出產品,實在是‘古已有之’,不
</br>
思想,不可去模仿他們。《晨報》上的《浪漫談》,以前有幾篇倒有點相近,
但是後來(恕我直說)落了窠臼,用上多少自然現象的字麵,衰弱的感傷的
口氣,不大有生命了。我希望大家卷土垂來,給新文學開闢出一塊新的土地
來,豈不好麽。”
《浪漫談》裏較好的一篇我記得是講北京街道的,作者是羅誌希,此外
的卻都記不得了。《晨報》第七版不久改成副刊,是中國日報副刊的起首老
店,影響於文壇者頗大,因為每日出版,適宜於發表雜感短文,比月刊周刊
便利得多,寫文章的人自然也多起來了。以後美文的名稱雖然未曾通行,事
實上這種文章卻漸漸發達,很有自成一部門的可能。十一年三月胡適之給《申
報》做《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第十節中講到白話文學的成績,曾這樣說;
第三,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長篇議論文的進步,那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論。這幾
年來,散文方麵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
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
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新文學中白話散文的成功比較容易,卻也比較遲,原來都是事實。十九
年九月我給《近代散文抄》做序,有一部分是講小品文的起源變遷的:
“小品文是文藝的少子,年紀頂小的老頭兒子。文藝發生次序大概是先
韻文,次散文,韻文之中又是先敘事抒情,次說理,散文則是先敘事,次說
理,最後才是抒情。借了希臘文學來做例,一方麵是史詩和戲劇,抒情詩,
格言詩,一方麵是歷史和小說,哲學,——小品文,這在希臘文學盛時實在
還沒有發達,雖然那些哲人(sophistai)似乎有這一點氣味,不過他們還是
思想家,有如中國的諸子,隻是勉強去仰攀一個淵源,直到基督紀元後希羅
文學時代才可以說真是起頭了,正如中國要在晉文裏才能看出小品文的色彩
來一樣。
“我鹵莽地說一句,小品文是文學發達的極致,他的興盛必須在王綱解
紐的時代。未來的事情,因為我到底不是問星處,不能知道,至於過去的史
跡卻還有點可以查考。我想古今文藝的變遷曾有兩個大時期,一是集團的,
一是個人的。在文學史上所記大都是後期的事,但有些上代的遺留如歌謠等,
也還能推想前期的文藝的百一。在美術上便比較地看得明白,繪畫完全個人
化了,雕塑也稍有變動,至於建築,音樂,美術工藝如陶瓷等,卻都保留原
始的跡象,還是民族的集團的而非個人的藝術,所尋求表示的也是傳統的而
非獨創的美。在未脫離集團的精神之時代,硬想打破他的傳統,又不能建立
個性,其結果往往青黃不接,呈出醜態,固然不好,如以現今的瓷器之製作
繪畫與古時相較,即可明瞭,但如顛倒過來叫個人的藝術復舊於集團的,也
不是很對的事。對不對是別一件事,與有沒有是不相幹的,所以這兩種情形
直到現今還是並存,不,或者是對峙著。集團的美術之根據最初在於民族性
的嗜好,隨後變為師門的傳授,遂由硬化而生停滯,其價值幾乎隻存在技術
一點上了。
“文學則更為不幸,授業的師傅讓位於護法的君師,於是集團的文以載
道與個人的詩言誌兩種口號成了敵對,在文學進了後期以後,這新舊勢力還
永遠相搏,釀成了過去的許多五花八門的文學運動。在朝廷強盛,政教統一
的時代,載道主義一定占勢力,文學大盛,統是平伯所謂‘大的高的正的’,
可是又就‘差不多總是一堆垃圾,讀之昏昏欲睡’的東西。一直到了頹廢時
代,皇帝祖師等等要人沒有多大力量了,處士橫議,百家爭鳴,正統家大嘆
其人心不古,可是我們覺得有許多新思想好文章都在這個時代發生,這自然
因為我們是贊成詩言誌派的緣故。小品文則又在個人的文學之尖端,是言誌
的散文,他集合敘事說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裏,用了適宜的手
法調理起來,所以是近代文學的一個潮頭,他站在前頭,假如碰了壁時自然
也首先碰壁。”
這是我的私見,可以拿來說明小品散文晚起的緣故,但是其成功又似比
較容易,卻還有別的理由。十五年五月我有給平伯的一封信雲:
“王季重文殊有趣,唯尚有徐文長所說的以古字奇字替代俗字的地方,
不及張宗子的自然。張宗子的《琅嬛文集》中記泰山及普陀之遊的兩篇文章
似比《文飯小品》各篇為佳,此書已借給頡剛,如要看可以轉向他去借。我
常常說現今的散文小品並非五四以後的新出產品,實在是‘古已有之’,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