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麽左右頻搖其身,總是不出來,這時先生的戒方夯地一聲,“白露為
霜”!這一下子書就痛快地背出來了。蒹葭蒼蒼之下未必一定應該白露為霜,
但在此地卻又正是非白露為霜不可,想不出,待得打出,雖然打,卻知道了
這相連兩句,仿佛有機似地生成的,這即是老學之一得,異於蒙學之一嚇者
也。《莫須有先生》的文章的好處,似乎可以舊式批語評之曰,情生文,文
生情。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約總是向東去朝宗於海,他流過的地方,凡有
什麽汊港灣曲,總得灌注瀠洄一番,有什麽岩石水草,總要披拂撫弄一下子
才再往前去,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腦,但除去了這些也就別無行程了。這
又好像是風,——說到風我又不能不想起莊子來,在他的書中有一段話講風
講得最好,樂得借用一下。其文曰: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
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
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冷風則小和,飄風
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者乎?
莊生此言不但說風,也說盡了好文章。今夫天下之難懂有過於風者乎?
而人人不以為難懂,颳大風群知其為大風,刮小風莫不知其為小風也。何也?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那些似鼻似口似耳等
的竅穴本來在那裏,平常非以為他們損壞了樹木,便是窩藏蠍子蜈蚣,看也
沒有人看一眼,等到風一起來,他便愛惜那萬竅,不肯讓他們虛度,於是使
他們同時吶喊起來,於是激者謞者叱者等就都起來了,不管蠍子會吹了掉出
來,或者蜈蚣喘不過氣來。大家知道這是風聲,不會有人疑問那似鼻者所發
的怪聲是為公為私,正如水流過去使那藻帶飄蕩幾下不會有人要查究這是什
麽意思。能做好文章的人他也愛惜所有的意思,文字,聲音,故典,他不肯
草率地使用他們,他隨時隨處加以愛撫,好像是水遇見可飄蕩的水草要使他
飄蕩幾下,風遇見能叫號的竅穴要使他叫號幾聲,可是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流
過去吹過去,繼續他向著海以及空氣稀薄處去的行程。這樣所以是文生情,
也因為這樣所以這文生情異於做古文者之做古文,而是從新的散文中間變化
出來的一種新格式。
這是我對於《莫須有先生傳》的意見,也是關於好文章的理想。我覺得
也不敢不勉,但是天分所限,往往事倍功半,難免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感,
恐怕我之能寫出一兩篇近於“閉目集”的文章還是有點遠哉遙遙罷。
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於北平苦雨齋。
□1932年
3月刊《鞭策》1卷
3期,暑名豈明
□收入《苦雨齋序跋文》
中國新年風俗誌序
在小時候不知怎的對於時令的記載很感到興趣。最初見到一本不全的《歲
時廣記》,時常翻看,幾乎有點不忍釋手。後來得到日本翻刻本顧祿的《清
嘉錄》,這其間已有十多年之隔了,但是我的興趣不但是依然如故,而且還
可以說是有點兒增加。這是什麽緣故呢?簡單的說,大抵因為我是舊式的人
罷。中國舊日是農業的社會。不,其實現在也是如此,不過因了各色人等的
努力使得農村日就毀壞罷了——中國舊日對於節氣時令是很看重的,農家的
耕作差不多以節氣作標準,改用公曆,加上許多政治意味的紀念日,使它國
家化世界化了,這當然很好,但總之不是需要的農民曆,這比頭上掛不住箬
帽還要不方便多了。田家作苦又是無間歇,或是不平勻的,他們不能按了房
虛星昴來休息,忙時忙殺卻又說不定閑時閑殺。這樣說似乎農夫也是三個有
閑的朋友,未免冤枉了他們,然而的確是有農閑,也就隻有這時間可以休息
或誤樂。我們城裏人鬧什麽中秋端午,插菖蒲,看月亮,鄉下人隻是一樣的
要還帳,實在沒有多大味道,但是講到新年以及各村不同的秋社,那真是萬
民同樂的一件大事情。予生也晚,已在馬江戰役之後,舊社會已開始動搖,
然而在鄉間過舊式的貧賤生活也總有十幾年,受的許多影響未盡消滅,所以
對於民間的時節風物至今還感到興趣,這大抵由於個人的經歷,因生愛好,
其以學問為根底的緣因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了。
若是從學問上說,這些歲時節氣卻也不是那麽微末無價值的。大家知道,
英國彭女士的《民俗學概論》中第二部風俗編有一章是講歷及齋日、祭日的,
在問題格中也詳細的指導學人去紀錄搜討。年和節氣是從太陽來的,月的變
換則是根據月亮,所以歷的安排實在很是困難,羅馬愷撒大將的那樣辦法,
</br>
霜”!這一下子書就痛快地背出來了。蒹葭蒼蒼之下未必一定應該白露為霜,
但在此地卻又正是非白露為霜不可,想不出,待得打出,雖然打,卻知道了
這相連兩句,仿佛有機似地生成的,這即是老學之一得,異於蒙學之一嚇者
也。《莫須有先生》的文章的好處,似乎可以舊式批語評之曰,情生文,文
生情。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約總是向東去朝宗於海,他流過的地方,凡有
什麽汊港灣曲,總得灌注瀠洄一番,有什麽岩石水草,總要披拂撫弄一下子
才再往前去,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腦,但除去了這些也就別無行程了。這
又好像是風,——說到風我又不能不想起莊子來,在他的書中有一段話講風
講得最好,樂得借用一下。其文曰: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
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
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冷風則小和,飄風
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者乎?
莊生此言不但說風,也說盡了好文章。今夫天下之難懂有過於風者乎?
而人人不以為難懂,颳大風群知其為大風,刮小風莫不知其為小風也。何也?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那些似鼻似口似耳等
的竅穴本來在那裏,平常非以為他們損壞了樹木,便是窩藏蠍子蜈蚣,看也
沒有人看一眼,等到風一起來,他便愛惜那萬竅,不肯讓他們虛度,於是使
他們同時吶喊起來,於是激者謞者叱者等就都起來了,不管蠍子會吹了掉出
來,或者蜈蚣喘不過氣來。大家知道這是風聲,不會有人疑問那似鼻者所發
的怪聲是為公為私,正如水流過去使那藻帶飄蕩幾下不會有人要查究這是什
麽意思。能做好文章的人他也愛惜所有的意思,文字,聲音,故典,他不肯
草率地使用他們,他隨時隨處加以愛撫,好像是水遇見可飄蕩的水草要使他
飄蕩幾下,風遇見能叫號的竅穴要使他叫號幾聲,可是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流
過去吹過去,繼續他向著海以及空氣稀薄處去的行程。這樣所以是文生情,
也因為這樣所以這文生情異於做古文者之做古文,而是從新的散文中間變化
出來的一種新格式。
這是我對於《莫須有先生傳》的意見,也是關於好文章的理想。我覺得
也不敢不勉,但是天分所限,往往事倍功半,難免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感,
恐怕我之能寫出一兩篇近於“閉目集”的文章還是有點遠哉遙遙罷。
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於北平苦雨齋。
□1932年
3月刊《鞭策》1卷
3期,暑名豈明
□收入《苦雨齋序跋文》
中國新年風俗誌序
在小時候不知怎的對於時令的記載很感到興趣。最初見到一本不全的《歲
時廣記》,時常翻看,幾乎有點不忍釋手。後來得到日本翻刻本顧祿的《清
嘉錄》,這其間已有十多年之隔了,但是我的興趣不但是依然如故,而且還
可以說是有點兒增加。這是什麽緣故呢?簡單的說,大抵因為我是舊式的人
罷。中國舊日是農業的社會。不,其實現在也是如此,不過因了各色人等的
努力使得農村日就毀壞罷了——中國舊日對於節氣時令是很看重的,農家的
耕作差不多以節氣作標準,改用公曆,加上許多政治意味的紀念日,使它國
家化世界化了,這當然很好,但總之不是需要的農民曆,這比頭上掛不住箬
帽還要不方便多了。田家作苦又是無間歇,或是不平勻的,他們不能按了房
虛星昴來休息,忙時忙殺卻又說不定閑時閑殺。這樣說似乎農夫也是三個有
閑的朋友,未免冤枉了他們,然而的確是有農閑,也就隻有這時間可以休息
或誤樂。我們城裏人鬧什麽中秋端午,插菖蒲,看月亮,鄉下人隻是一樣的
要還帳,實在沒有多大味道,但是講到新年以及各村不同的秋社,那真是萬
民同樂的一件大事情。予生也晚,已在馬江戰役之後,舊社會已開始動搖,
然而在鄉間過舊式的貧賤生活也總有十幾年,受的許多影響未盡消滅,所以
對於民間的時節風物至今還感到興趣,這大抵由於個人的經歷,因生愛好,
其以學問為根底的緣因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了。
若是從學問上說,這些歲時節氣卻也不是那麽微末無價值的。大家知道,
英國彭女士的《民俗學概論》中第二部風俗編有一章是講歷及齋日、祭日的,
在問題格中也詳細的指導學人去紀錄搜討。年和節氣是從太陽來的,月的變
換則是根據月亮,所以歷的安排實在很是困難,羅馬愷撒大將的那樣辦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