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民歌,對於民俗學的研究,雖然一樣有用,從文藝或道德說,便不免


    有可以非難的地方。紹興“秧歌”的扮演,至於列入禁令,江浙通行的印本


    《山歌》,也被排斥。這冊中所選的二十篇,原是未經著錄的山歌,難免也


    有這些缺點。我想民間的原人的道德思想,本極簡單,不足為怪;中國的特


    別文字,尤為造成這現象的大原因。久被蔑視的俗語,未經文藝上的運用,


    便缺乏了細膩的表現力:簡潔高古的五七言句法,在民眾詩人手裏,又極不


    便當,以致變成那個幼稚的文體,而且將意思也連累了。我看美國何德蘭


    (hendnd)的《孺子歌圖》,和日本平澤平七(h·hirazawa)的《台灣


    之歌謠》中的譯文,多比原文尤為明瞭優美,這在譯界是少有的事,然而是


    實在的事。所以我要說明,中國情歌的壞處,大半由於文詞的關係。倘若有


    人將他改作如《妹相思》等,也未始不可收入古人的詩話;但我們所要的是


    “民歌”,是民俗研究的資料,不是純粹的抒情或教訓詩,所以無論如何粗


    鄙,都要收集保存。半農這一卷的《江陰船歌》,分量雖少,卻是中國民歌


    的學術的採集上第一次的成績。我們欣幸他的成功,還要希望此後多有這種


    撰述發表,使我們能夠知道“社會之柱”的民眾的心情,這益處是溥遍的,


    不限於研究室的一角的。所以我雖然反對用賞鑒眼光批評民歌的態度,卻極


    贊成公刊這本小集,做一點同國人自己省察的資料。


    中華民國八年九月一日。


    □1919年作,1923年


    1月刊《歌謠》6號,署名周作人


    □收入《談龍集》


    評嚐試集匡謬


    南京高師教員所辦的《學衡》第一期裏,有一篇胡先驌君的《評〈嚐試


    集〉》,是對付胡適之個人而作的。聽說這胡君便是胡適之在《新青年》上


    嘲笑過的“翡翠衾寒,鴛鴦瓦冷,..早丁字簷前,繁霜飛舞”的好詞的著


    者,但現在卻異其麵目,據了中外古今的大道理,來批評新詩了。評新詩原


    很好,隻可惜他太“聾盲吾國人”了,隨意而言,很有幾個背謬的處所,不


    合於“學者之精神”。我因此也不辭“翻胔剔骼”之譏,略加匡正,竊取“不


    事嫚罵”與“必趨雅音”之二義,題曰“《評〈嚐試集〉》匡謬”。


    一、梅光迪君在《評提倡新文化者》文中,痛罵“彼等”“言文學則襲


    晚近之墮落派”,而胡君的文章卻劈頭就引“辛蒙士”的議論。難道胡君竟


    不知辛蒙士正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墮落派”麽?倘使胡君肯買一本辛蒙士的


    論文來一查,便不至於被同誌的梅君掌嘴了。大約他隻購求了


    eve-ryman’slibrary裏的一本《辜勒律己之文學傳記》,一見卷頭的序文,便以為定是


    一位文學正宗的老博士所作,趕忙引用起來,豈料他竟是威爾斯的一個墮落


    派呢?於是便上了這一個老大的當了。像他那樣於歐西文化有“廣博精粹之


    研究”的學者,尚且不免“所知既淺。..束書不觀,中乃空虛無有。”可


    見“新文化”之真不易講了。


    二、胡君說,“喬路但時之英德意文。與今日之英德意文較,則與中國


    之周秦古文。與今日之文字較相若”。今日之“文字”是什麽?是指用漢字


    所寫的文言,還是指用漢字所寫的白話呢?照道理講起來,所說的當然是後


    者。但即使依彼等的“詭辯”,以為所謂今日之文字是指文言,那麽正與今


    日之英德意人的不用喬路但時之英德意文“相若”,今日之中國人也應至少


    不用周秦古文了。然而《學衡》上《國學摭譚》的序裏第一句便說“粵稽我


    炎夏”,請問這是什麽時候的古文?胡君知道這粵字在今日之文字中隻用作


    廣東的別稱麽?


    三、胡君說,“今日人提倡以日本文作文學,其誰能指其非。”我真料


    不到胡君會發這樣通達之論,他明明是贊成胡適之的提倡廢棄古文而用白話


    文了。因為日人提倡以日本文作文學,不但是廢棄漢文,乃是廢棄日本的古


    文而用日本的白話!這件事實也並非什麽僻典,隻要稍讀日本近代文學史的


    都知道。胡君倘若預先一查英國阿斯敦的《日本文學史》(美國


    appleton


    書店有翻板),便不至於鬧出這場笑話來了。劉伯明君在《學者之精神》上


    說,“真正學者,不敢自欺欺人,必俟確有把握,而後敢以問世。”這幾句


    話很像是對於好朋友的諍言,看了不禁代為惶愧。我並不如梅君一樣,貿貿


    然斷定胡君是偽學者,不過忠告幾句,萬不可不有“學者之精神”,倘若他


    有誌變成真學者。


    四、胡君說,“陀司妥夫士忌戈爾忌之小說,死文學也,不以其轟動一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