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
3月刊香港《明報月刊》39期,署名周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1本文係《舊小說雜談》中一節,《舊小說雜談》除多出這一節外,與《小說的回憶》全同,故不編錄。
第四輯——談中國新書
幼稚教育用書二種
《幼稚唱歌》、《幼稚遊戲》,並胡君復著,商務印書館出版,各二冊,
每冊價一角。當此幼稚教育荒落不講之時,得見此書,可謂空穀足音矣,且
以實質言,亦不失為佳著。
但所短者,在著者不知兒童歌謠遊戲之性質,又好自造作,如言“兒歌
者,純乎天者也”,而又斥裏老村嫗之所謳吟,引為大忌,不知其即為“純
乎天”之兒歌。次又以童謠為“非大文學家勿能”,不知其與兒歌二而一也。
且兒歌之用,貴在自然,今率意造作,明著教訓,斯失其旨。
然其沿用舊詞以成者,要自佳勝,如《幼稚遊戲》中之“借火”“牽牛”
“指紋”“鄉女”等,皆妙得自然。勝於文明合群之詞遠矣。家庭之中,購
置一編,審擇用之,亦足以怡悅兒童,補“山裏果子聯聯串”之缺也。
□1913年
12月刊《紹興縣教育會月刊》3號,署名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蛻龕印存序
印蓋始於周秦,入漢彌盛,以封物以為驗,故其文止於官守名氏。後世
喜事,益多其製,向壁刊勒,古法蕩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漢法,世稍稍景附,
乃復見《爾雅》之風,至於今不絕。夫秦書八體,五曰摹印,施於印璽,漢
氏因之。今秦鉨希有,而漢印時見一二,審其文字,大都方正勾曲,綢繆湊
會,又能體字畫之意,有自然之妙,視盤旋圓轉,以曲線取勝者,相去蓋運。
又古之印章,執政所持,作信萬國;故鑄鑿之事,必有世守之法度,可為後
來準的;鐵書之宗漢銅,固非徒以泥古故也。
歲丙辰三月,張梓生示《蛻龕印存》一卷,雲是山陰杜君澤卿之所作也。
用心出手,並追漢製,神與古會,蓋粹然藝術之正宗。嚐聞藝術由來,在於
致用,草昧之世,大樸不雕,以給事為足;已而漸見藻飾,然猶神情渾穆,
函無盡之意,後世日有遷流,仍不能出其封域。故歐土言圖繪雕刻者,必溯
希臘,凡玉物之浮雕,土缶之彩繪,不以沉埋掩其輝光,以較後之名世著作,
且隱然為之先導。飾文字為觀美,雖華夏所獨,而其理極通於繪事;是知以
漢法刻印,允為不易之程,夫豈逞高心,以為眇論哉。予於杜君未相見,唯
讀其書,竊喜抱守遺闕,不以世論失其故常,有同誌者,因序之雲。
□1917年
4月刊《若社叢刊》4期,署名啟明
□未收入自編文集
江陽船歌序
今年八月間,半農從江陰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給我看,說是在路上從舟
夫口裏寫下來的。這二十篇歌謠中,雖然沒有很明瞭的地方色與水上生活的
表現,但我的意思卻以為頗足為中國民歌的一部分的代表,有搜錄與研究的
價值。
民歌(volkslied.folksong)的界說,按英國
frankkidson說,是生於
民間,並且通行民間,用以表現情緒或抒寫事實的歌謠(《英國民歌論》第
一章)。中國敘事的民歌,隻有《孔雀東南飛》與《木蘭》等幾篇。現在流
行的多半變形。受了戲劇的影響,成為唱本(如《孟薑女》之類)。抒情的
民歌有《子夜歌》等不少,但經文人收錄的,都已大加修飾,成為文藝的出
品,減少了科學上的價值了。“民間”這意義,本是指多數不文的民眾;民
歌中的情緒與事實,也便是這民眾所感的情緒與所知的事實,無非經少數人
拈出,大家鑑定頒行罷了。所以民歌的特質,並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與思
想,隻要能真實表現民間的心情,便是純粹的民歌。民歌在一方麵原是民族
的文學的初基,倘使技巧與思想上有精彩的所在,原是極好的事;但若生成
是拙笨的措詞,粗俗的意思,也就無可奈何。我們稱讚《子夜歌》,仍不能
蔑視這舟夫的情歌:因為這兩者雖是同根,現在卻已分開,所以我們的態度
也應該不同了。
抒情的民歌中,有種種區別,田間的情景與海邊不同。農夫與漁人的歌
也自然不同。中國的民歌未經收集,無從比校;但據我在故鄉所見,民眾的
職業雖然有別,倘境遇不甚相遠,歌謠上也不發生什麽差異。農夫唱的都是
一種“鸚哥戲”的斷片,各種勞動者也是如此;這鸚哥戲本是墮落的農歌,
加以扮演的,名稱也就是“秧歌”的轉訛:這一件小事,很可以說明中國許
多地方的歌謠,何以沒有明瞭的特別色彩,與思想言語免不了粗鄙的緣故。
民歌的中心思想專在戀愛,也是自然的事。但詞意上很有高下,凡不很
</br>
3月刊香港《明報月刊》39期,署名周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1本文係《舊小說雜談》中一節,《舊小說雜談》除多出這一節外,與《小說的回憶》全同,故不編錄。
第四輯——談中國新書
幼稚教育用書二種
《幼稚唱歌》、《幼稚遊戲》,並胡君復著,商務印書館出版,各二冊,
每冊價一角。當此幼稚教育荒落不講之時,得見此書,可謂空穀足音矣,且
以實質言,亦不失為佳著。
但所短者,在著者不知兒童歌謠遊戲之性質,又好自造作,如言“兒歌
者,純乎天者也”,而又斥裏老村嫗之所謳吟,引為大忌,不知其即為“純
乎天”之兒歌。次又以童謠為“非大文學家勿能”,不知其與兒歌二而一也。
且兒歌之用,貴在自然,今率意造作,明著教訓,斯失其旨。
然其沿用舊詞以成者,要自佳勝,如《幼稚遊戲》中之“借火”“牽牛”
“指紋”“鄉女”等,皆妙得自然。勝於文明合群之詞遠矣。家庭之中,購
置一編,審擇用之,亦足以怡悅兒童,補“山裏果子聯聯串”之缺也。
□1913年
12月刊《紹興縣教育會月刊》3號,署名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蛻龕印存序
印蓋始於周秦,入漢彌盛,以封物以為驗,故其文止於官守名氏。後世
喜事,益多其製,向壁刊勒,古法蕩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漢法,世稍稍景附,
乃復見《爾雅》之風,至於今不絕。夫秦書八體,五曰摹印,施於印璽,漢
氏因之。今秦鉨希有,而漢印時見一二,審其文字,大都方正勾曲,綢繆湊
會,又能體字畫之意,有自然之妙,視盤旋圓轉,以曲線取勝者,相去蓋運。
又古之印章,執政所持,作信萬國;故鑄鑿之事,必有世守之法度,可為後
來準的;鐵書之宗漢銅,固非徒以泥古故也。
歲丙辰三月,張梓生示《蛻龕印存》一卷,雲是山陰杜君澤卿之所作也。
用心出手,並追漢製,神與古會,蓋粹然藝術之正宗。嚐聞藝術由來,在於
致用,草昧之世,大樸不雕,以給事為足;已而漸見藻飾,然猶神情渾穆,
函無盡之意,後世日有遷流,仍不能出其封域。故歐土言圖繪雕刻者,必溯
希臘,凡玉物之浮雕,土缶之彩繪,不以沉埋掩其輝光,以較後之名世著作,
且隱然為之先導。飾文字為觀美,雖華夏所獨,而其理極通於繪事;是知以
漢法刻印,允為不易之程,夫豈逞高心,以為眇論哉。予於杜君未相見,唯
讀其書,竊喜抱守遺闕,不以世論失其故常,有同誌者,因序之雲。
□1917年
4月刊《若社叢刊》4期,署名啟明
□未收入自編文集
江陽船歌序
今年八月間,半農從江陰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給我看,說是在路上從舟
夫口裏寫下來的。這二十篇歌謠中,雖然沒有很明瞭的地方色與水上生活的
表現,但我的意思卻以為頗足為中國民歌的一部分的代表,有搜錄與研究的
價值。
民歌(volkslied.folksong)的界說,按英國
frankkidson說,是生於
民間,並且通行民間,用以表現情緒或抒寫事實的歌謠(《英國民歌論》第
一章)。中國敘事的民歌,隻有《孔雀東南飛》與《木蘭》等幾篇。現在流
行的多半變形。受了戲劇的影響,成為唱本(如《孟薑女》之類)。抒情的
民歌有《子夜歌》等不少,但經文人收錄的,都已大加修飾,成為文藝的出
品,減少了科學上的價值了。“民間”這意義,本是指多數不文的民眾;民
歌中的情緒與事實,也便是這民眾所感的情緒與所知的事實,無非經少數人
拈出,大家鑑定頒行罷了。所以民歌的特質,並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與思
想,隻要能真實表現民間的心情,便是純粹的民歌。民歌在一方麵原是民族
的文學的初基,倘使技巧與思想上有精彩的所在,原是極好的事;但若生成
是拙笨的措詞,粗俗的意思,也就無可奈何。我們稱讚《子夜歌》,仍不能
蔑視這舟夫的情歌:因為這兩者雖是同根,現在卻已分開,所以我們的態度
也應該不同了。
抒情的民歌中,有種種區別,田間的情景與海邊不同。農夫與漁人的歌
也自然不同。中國的民歌未經收集,無從比校;但據我在故鄉所見,民眾的
職業雖然有別,倘境遇不甚相遠,歌謠上也不發生什麽差異。農夫唱的都是
一種“鸚哥戲”的斷片,各種勞動者也是如此;這鸚哥戲本是墮落的農歌,
加以扮演的,名稱也就是“秧歌”的轉訛:這一件小事,很可以說明中國許
多地方的歌謠,何以沒有明瞭的特別色彩,與思想言語免不了粗鄙的緣故。
民歌的中心思想專在戀愛,也是自然的事。但詞意上很有高下,凡不很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