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相戒勿前,碧乃蝦背,桅即蝦須矣。


    此節文字固佳,稍有小說氣味,蓋傳聞自難免張大其詞耳。《五雜組》卷九


    雲:


    龍蝦大者重二十餘斤,須三尺餘,可為杖。蚶大者如鬥,可為香爐。


    蚌大者如箕。此皆海濱人習見,不足為異也。


    《閩小記》卷一“龍蝦”一則雲:


    相傳閩中龍蝦大者重二十餘斤,須三尺餘,可作杖,海上人習見之。


    予初在會城,曾未一睹,後至漳,見極大者亦不過三斤而止,頭目實作


    龍形,見之敬畏,戒不敢食。後從張度陽席間誤食之,味如蟹鰲中肉,


    鮮美逾常,遂不能復禁矣。有空其肉為燈者,貯火其中,電目血舌,朱


    鱗火鬣,如洞庭君擘青天飛去時,攜之江南,環觀撟舌。


    《海錯百一錄》卷四記蟲其一“龍蝦”雲:


    龍蝦即蝦魁,目睛隆起,隱露二角,產寧德。《嶺表錄異》雲,前


    兩腳大如人指,長尺餘,上有芒刺鑽硬,手不可觸,腦殼微有錯,身彎


    環,亦長尺餘,熟之鮮紅色,名蝦杯。蒼案,寧德以龍蝦為燈,居然龍


    也,以其大乃稱之為魁。僕人陳照賈呂宋,舶頭突駕二朱柱,夾舶而趨,


    舶人焚香請媽祖棍三擊,如樺燭對列,閃灼而逝,乃悟為蝦須。《南海


    雜誌》,商舶見波中雙檣搖盪,高可十餘丈,意其為舟,老長年曰,此


    海蝦乘霽曝雙須也。《洞冥記》載有蝦須杖。舉此則龍蝦猶小耳。


    將這四篇來一比較,郝記還是上品,郭錄本來最是切實,卻仍多俗信,如記


    美人魚海和尚撒尿鳥之類皆是,又《閩產錄異》卷五記豕身人首的鯀神,有


    雲,“山精木魅,奇禽異獸,難以殫述”,書刻於光緒丙戌,距今才五十年,


    但其思想則頗陳舊也。郝記中尚有蟹、■、海盤纏、海帶諸篇均佳,今不具


    引。


    《曬書堂詩鈔》卷上有詩曰《拾海錯》,原注雲,“海邊人謂之趕海,”


    詩有雲:“漁父攜筠籃,追隨有稚子,逐蝦尋海舌,淘泥拾鴨嘴,(海舌即


    水母,蜆形如鴨嘴,)細不遺蟹奴,牽連及魚婢。”郝詩非其所長,但此數


    語頗有意思。《曬書堂文集》、《筆錄》及諸所著述書中,則佳作甚多,惜


    在這時不能多贅。清代北方學者我於傅青主外最佩服郝君,他的學術思想仿


    佛與顏之推賈思勰有點近似,切實而寬博,這是我所喜歡的一個境界也。郝


    氏遺書龐然大部,我未能購買,但是另種也陸續搜到二十種,又所重刻雅雨


    堂本《金石例》亦曾得到,皆可喜也。(廿四年十二月廿四日,於北平)


    □1936年


    1月刊《宇宙風》9期,署名知堂


    □收入《風雨談》


    鈍吟雜錄


    《池北偶談》卷十七有“馮班”一條,稱其博雅善持論,著《鈍吟雜錄》


    六卷,又雲:


    “定遠論文多前人未發,但罵嚴滄浪不識一字,太妄。”我所有的一部


    《鈍吟雜錄》,係嘉慶中張海鵬刊本,凡十卷,與《四庫書目提要》所記的


    相同。馮氏猶子武所輯集,有己未年序,蓋即幹隆四年,可知不是漁洋所說


    的那六卷原本了。序中稱其情性激越,忽喜忽怒,裏中俗子皆以為迂,《提


    要》亦雲詆斥或傷之激,這與漁洋所謂妄,都是他大膽的一方麵。序中記其


    斥《通鑑綱目》雲:


    “凡此書及致堂《管見》以至近世李氏《藏書》及金聖歎《才子書》,


    當如毒蛇蚖蠍,以不見為幸,即歐公老泉漁仲疊山諸公,亦須小心聽之。”


    馮氏不能了解卓吾聖嘆,在那時本來也不足怪,(李氏的史識如何我亦尚未


    詳考,)若其批評宋人的文章思想處卻實在不錯,語雖激而意則正,真如《提


    要》所雲,論事多達物情。我看十卷《雜錄》中就隻這個是其精髓,自有見


    地,若其他也不過一般雲雲罷了。《雜錄》卷一《家戒上》雲:


    “士人讀書學古,不免要作文字,切忌勿作論。成敗得言文章,便是隔


    壁說話。”下半說得不錯,上半卻有問題。馮氏論事雖有見識,但他總還想


    自附於聖學,說話便常有矛盾,不能及不固執一派的人,如傅青主,或是尤


    西堂。其實他在卷二已說過道:


    “不愛人,不仁也。不知世事,不智也。不仁不智,無以為儒也。未有


    不知人情而知性者。”又卷四雲:


    “不近人情而雲盡心知性,吾不信也,其罪在不仁。不知時勢而欲治國


    平天下,吾不信也,其罪在不智。不仁不智,便是德不明。”這兩節的道理


    如何是別一事,但如根據這道理,則論人物而苛刻,談政事而胡塗,即是不


    仁不智了,與性命絕學便沒有關係。傅青主《霜紅龕集》卷三十六(丁氏刊


    本)雜記一中有雲:


    “李念齋有言,東林好以理勝人。性理中宋儒諸議論,無非此病。”又


    卷四十雜記五雲: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