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沒完沒了的會的時間和興趣,從十八歲學做編輯起,光陰茬苒,已經三
十七年於茲矣,俗話說,“四十不斢老婆,五十不斢行當”,到老改行,烏
乎其可?還是且編了這本《知堂序跋》再說罷。
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
知堂書話原序
我一直還算喜歡讀書的,然讀書於我亦大不易:一是不易有閑,二是不
易到手,三是不易讀懂。有時便隻好找點書評書話來看看,舔眼救饞,掬水
降火,不免為三百年前的陶庵所笑了。
使我感到不滿足的是,這類文字雖不算少,真正值得讀和經得讀的卻不
算多。奉命來罵或者來捧某一種書的,為了交情或者交易來作宣傳、做廣告
的,自以為掌握了文昌帝君的秤砣或砝碼來大聲宣布權衡結果的,我都不大
想看。我所想看的,隻是那些平平實實的文章,它們像朋友閑談一樣向我介
紹,這是一本什麽樣的書,敘述了哪些我們想要知道的或者感到興趣的事物,
傳達了哪些對人生和社會、對歷史和文化的見解。這樣的文章,無論是客觀
地談書,或是帶點主觀色彩談他自己讀書的體會,隻要自具手眼,不人雲亦
雲,都一樣的為我所愛讀。如果文章的內涵和筆墨,還足以表現出本文和原
書作者的學養和性情,那就更為佳妙了。雖然鳩摩羅什大師早已說過,嚼飯
哺人,反致噦吐,明白昭示這是一件多麽不易討好的事情,但在被哺的方麵,
若得像薛蛟或劉海哥那樣,一口吞下別人(?)吐出的紅珠,五百年道行便
能歸我所有,亦不可謂非人生難得之遭逢也。
在我所讀過的書評書話中,周作人的作品我以為可算是達到了上乘的標
準。今從其一生所著三十幾部文集中,把以書為題的文章收集起來,編成這
部《知堂書話》,以餉與我有同嗜的讀者。周氏的序跋文本來也屬於此類,
但因是為自己或友人而寫,更多感情的分子,而且數量也不少,故擬另做一
集,作為書話的續編。所錄各文,悉依原本,不加改削。惟明顯的排印錯誤,
則就力所能及,酌予改正。如《俞理初的詼諧》一文,《秉燭後談》印本第
四十七麵第二行“悃幅無華”,“幅”當作“愊”;“癸巳存類”,“類”
當作“稿”;第五行“缺少溫柔敦或澹泊寧靜之趣”,“敦”字下脫“厚”
字;第九行“蔡子民先生”,“子”當作“孑”;第十一行“習苦齊筆記有
一側雲”,“齊”當作“齋”,“側”當作“則。這些當然都已經改正了。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十八麵第九行,印本作:
說文,亡從入從└非└┑之└,為有亡,亦為亡失。
“非└┑之└”五字,顯然是作者對排字工人的交代,怕工人把“從
入從└”的“└”當成標點符號“└┑”的“└”;殊不知竟被工人誤
認為正文,排到字裏行間去了,而且連“從入從└”的“└”也排成了標
點符號。豈明老人當日拿到新出版的書,恐怕也隻能像我們今天這樣,苦笑
幾聲了罷。這句現在也改正為:
說文,亡從入從└,為有亡,亦為亡失。這才算是改正了一九四四
年北京新民印書館“手民”的錯誤。
至於周作人其人和他整個的學問文章,我是沒有資格來談的,因為知道
得實在太少了,雖然他在晚年也跟我有過一些接觸。張宗子《<一卷冰雪文>
後序》末節雲:
昔張公鳳翼刻《文選纂注》,一士夫詰之曰:“既雲文選,何故有
詩?”張曰:“昭明太子所集,於仆何與?”曰:“昭明太子安在?”
張曰:“已死。”曰:“既死不必究也。”張曰:“便不死亦難究。”
曰:“何故?”張曰:“他讀得書多。”
我所確確實實明白無誤曉得的,也就隻有這兩點:第一,周作人“已死”;
第二,“他讀得書多”。至於別的方麵,還是留待能夠說和願意說的人去說
罷!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於長沙。
序文三篇
鍾叔河
增訂重編本序
《知堂書話》是我八五年編的一部書,於八六年四月出版,至今已過去
十多年了。原來《書話》所收的文章,是從周氏三十幾部文集中選出來的,
按集編次,既未分類,也不編年,讀來不免稍嫌零亂。如《廠甸》一篇原在
《夜讀抄》中,《廠甸之二》卻在《苦茶隨筆》中,兩篇談廠甸書市的文章
沒能放在一起。又如在《苦竹雜記》中有一篇《如夢錄》,在《藥堂語錄》
中又有一篇題目相同而內容互異的《如夢錄》,按集編次就隔得更遠了。同
時,隻從文集中選文,周氏的大量集外文和未刊稿中的此類文字,都無法收
</br>
十七年於茲矣,俗話說,“四十不斢老婆,五十不斢行當”,到老改行,烏
乎其可?還是且編了這本《知堂序跋》再說罷。
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
知堂書話原序
我一直還算喜歡讀書的,然讀書於我亦大不易:一是不易有閑,二是不
易到手,三是不易讀懂。有時便隻好找點書評書話來看看,舔眼救饞,掬水
降火,不免為三百年前的陶庵所笑了。
使我感到不滿足的是,這類文字雖不算少,真正值得讀和經得讀的卻不
算多。奉命來罵或者來捧某一種書的,為了交情或者交易來作宣傳、做廣告
的,自以為掌握了文昌帝君的秤砣或砝碼來大聲宣布權衡結果的,我都不大
想看。我所想看的,隻是那些平平實實的文章,它們像朋友閑談一樣向我介
紹,這是一本什麽樣的書,敘述了哪些我們想要知道的或者感到興趣的事物,
傳達了哪些對人生和社會、對歷史和文化的見解。這樣的文章,無論是客觀
地談書,或是帶點主觀色彩談他自己讀書的體會,隻要自具手眼,不人雲亦
雲,都一樣的為我所愛讀。如果文章的內涵和筆墨,還足以表現出本文和原
書作者的學養和性情,那就更為佳妙了。雖然鳩摩羅什大師早已說過,嚼飯
哺人,反致噦吐,明白昭示這是一件多麽不易討好的事情,但在被哺的方麵,
若得像薛蛟或劉海哥那樣,一口吞下別人(?)吐出的紅珠,五百年道行便
能歸我所有,亦不可謂非人生難得之遭逢也。
在我所讀過的書評書話中,周作人的作品我以為可算是達到了上乘的標
準。今從其一生所著三十幾部文集中,把以書為題的文章收集起來,編成這
部《知堂書話》,以餉與我有同嗜的讀者。周氏的序跋文本來也屬於此類,
但因是為自己或友人而寫,更多感情的分子,而且數量也不少,故擬另做一
集,作為書話的續編。所錄各文,悉依原本,不加改削。惟明顯的排印錯誤,
則就力所能及,酌予改正。如《俞理初的詼諧》一文,《秉燭後談》印本第
四十七麵第二行“悃幅無華”,“幅”當作“愊”;“癸巳存類”,“類”
當作“稿”;第五行“缺少溫柔敦或澹泊寧靜之趣”,“敦”字下脫“厚”
字;第九行“蔡子民先生”,“子”當作“孑”;第十一行“習苦齊筆記有
一側雲”,“齊”當作“齋”,“側”當作“則。這些當然都已經改正了。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十八麵第九行,印本作:
說文,亡從入從└非└┑之└,為有亡,亦為亡失。
“非└┑之└”五字,顯然是作者對排字工人的交代,怕工人把“從
入從└”的“└”當成標點符號“└┑”的“└”;殊不知竟被工人誤
認為正文,排到字裏行間去了,而且連“從入從└”的“└”也排成了標
點符號。豈明老人當日拿到新出版的書,恐怕也隻能像我們今天這樣,苦笑
幾聲了罷。這句現在也改正為:
說文,亡從入從└,為有亡,亦為亡失。這才算是改正了一九四四
年北京新民印書館“手民”的錯誤。
至於周作人其人和他整個的學問文章,我是沒有資格來談的,因為知道
得實在太少了,雖然他在晚年也跟我有過一些接觸。張宗子《<一卷冰雪文>
後序》末節雲:
昔張公鳳翼刻《文選纂注》,一士夫詰之曰:“既雲文選,何故有
詩?”張曰:“昭明太子所集,於仆何與?”曰:“昭明太子安在?”
張曰:“已死。”曰:“既死不必究也。”張曰:“便不死亦難究。”
曰:“何故?”張曰:“他讀得書多。”
我所確確實實明白無誤曉得的,也就隻有這兩點:第一,周作人“已死”;
第二,“他讀得書多”。至於別的方麵,還是留待能夠說和願意說的人去說
罷!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於長沙。
序文三篇
鍾叔河
增訂重編本序
《知堂書話》是我八五年編的一部書,於八六年四月出版,至今已過去
十多年了。原來《書話》所收的文章,是從周氏三十幾部文集中選出來的,
按集編次,既未分類,也不編年,讀來不免稍嫌零亂。如《廠甸》一篇原在
《夜讀抄》中,《廠甸之二》卻在《苦茶隨筆》中,兩篇談廠甸書市的文章
沒能放在一起。又如在《苦竹雜記》中有一篇《如夢錄》,在《藥堂語錄》
中又有一篇題目相同而內容互異的《如夢錄》,按集編次就隔得更遠了。同
時,隻從文集中選文,周氏的大量集外文和未刊稿中的此類文字,都無法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