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書話》作者:周作人【完結】
收錄周作人談書的文章,周作人精通日文、希臘文、英文等多國語言,涉獵極廣,《知堂書話中所談涉及中、日、英、法、德、意等多個國家的書籍,以及這些書籍的各類譯本。在暢談與各種書籍的不解之緣的同時,也融合了其對戰爭、婦女、兒童等社會問題的看法,筆墨散淡、清爽,文風雋永,篇目多短小精悍,可讀性極強,對讀者了解我國及他國已散佚書籍、同一書籍的各類版本及上個世紀的社會狀況和現實生活也有一定幫助。
知堂序跋原序
我在選編《知堂書話》時寫過一篇序文,說“周氏的序跋文本來也屬此
類,因係為自己或友人而寫,更多感情的分子,而且數量也不少,故擬另成
一集,作為《書話》的續篇”,結果就是這本《知堂序跋》,共收文二百二
十三篇,篇數等於一九三四年出版的《苦雨齋序跋文》四倍還多,周氏一生
所寫的序跋文,在這一冊中,大約包羅無遺了。周作人是很看重序跋文和自
己所寫的序跋文的。他為俞平伯《燕支草》寫的跋一開頭就說:
小時候讀書不知有序,每部書總從目錄後麵第一頁看起。後來年紀
稍長,讀外國書,知道索引之必要與導言之有益,對中國的序跋也感到
興趣。..因為我喜歡讀序,所以也就有點喜歡寫序;不過,序實在不
好做,..做序是批評的工作,他須得切要地抓住了這書和人的特點,
在不過分的誇揚裏明顯地表現出來,這才算是成功。
這裏講的是為人作序,至於自己的著譯呢,《看雲集·自序》說道:
我向來總是自己作序的,我不曾請人家去做過,..因為我知道序
是怎樣地不好做,而且也總不能說的對或不錯,即使用盡了九牛二虎之
力去寫一篇小小的小序。
序既這樣地不好做,但又還是喜歡做,自然不能不講究做序之法,他接著就
說道:
做序之一法是從書名去生發,這就是賦得五言六韻法,..這個我
想似乎不大合式。其次是來發揮書裏邊——或書外邊的意思。書裏邊的
意思已經在書裏邊了,我覺得不必再來重複他說,書外邊的或者還有些
意思罷。
這二百二十三篇序跋,所講的便多是“書外邊的意思”,用一句文言,也就
是“言外之意”吧。說老實話,我喜歡的也就是這一點言外之意。舒蕪先生
說,周作人的文章“都具有文化思想上的意義”,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水平,
沒有人超過他,沒有人能代替他”,是“我們不該拒絕的遺產”。最後這句
話說得特別好,真可說是深得我心。周作人最反對“就題作文,各肖口吻”。
他的序跋,實踐了他自立的法度,從來不“賦得”,不“重複”。他不是“就
題”,而是“借題”,是“借題發揮”,發揮自己對中國文化思想問題的見
解。他在中國學海軍,在外國學建築,而於學無所不窺:魏晉六朝,晚明近
世,妖術魔教,圖騰太步,釋典儒經,性的心理,印度日本,希臘羅馬,家
訓論衡,狂言笑話,無不從人類文化學的宏觀,以東西文化比較的方法,來
研究中國傳統的思想,妙言要道,鞭辟向裏。此二百二十三篇所述者,豈止
區區數百十種著譯而已哉?舒君所雲“我們不該拒絕的遺產”實在有點埋沒
得太久了,而這二百多篇序跋則正是打開塵封已久箱子的二百多枚鑰匙。若
無此二百二十二枚鑰匙,所謂不該拒絕的遺產,恐怕亦隻能如老殘所感嘆的
“深鎖嫏嬛飽蠹魚”了罷。
這二百二十三篇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集外文,即是不曾收入從《自己
的園地》到《知堂乙酉文編》這二十多本周氏自編文集中的文章,這一點做
得比《知堂書話》好。應該感謝新加坡鄭子瑜、北京薑德明、香港黃俊東,
尤其是上海的陳子善各位先生,如果沒有他們慷慨提供各種希見的舊時報紙
雜誌、非賣品印刷物,以及周氏的未刊手稿,這一點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這二百二十三篇文字共分為五輯:第一輯是周氏為自己的著作(包括選
編和輯錄)所寫的序跋;第二輯是為自己譯作所寫的序跋;第三輯是為別人
著譯所寫的序跋;第四輯是零星題記,包括少年時的幾篇記序,還有幾則宣
言啟事;以上四輯,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的文字,建國以後所做的
序跋,則不分著作譯作,為己為人,統統編為第五輯。各輯內文章次第,主
要按寫作先後,有時亦以類相從,大抵以利於檢閱為原則。
《知堂書話》出版以後,聽到一種“反映”,即總編輯是不應該“親自”
編書的。可是,我一不做官,二不會對上打報告對下作報告,三又缺乏“朝
遊北海暮蒼梧”去參加形形色色的學會、鑑定會、討論會、座談會、協作會
</br>
收錄周作人談書的文章,周作人精通日文、希臘文、英文等多國語言,涉獵極廣,《知堂書話中所談涉及中、日、英、法、德、意等多個國家的書籍,以及這些書籍的各類譯本。在暢談與各種書籍的不解之緣的同時,也融合了其對戰爭、婦女、兒童等社會問題的看法,筆墨散淡、清爽,文風雋永,篇目多短小精悍,可讀性極強,對讀者了解我國及他國已散佚書籍、同一書籍的各類版本及上個世紀的社會狀況和現實生活也有一定幫助。
知堂序跋原序
我在選編《知堂書話》時寫過一篇序文,說“周氏的序跋文本來也屬此
類,因係為自己或友人而寫,更多感情的分子,而且數量也不少,故擬另成
一集,作為《書話》的續篇”,結果就是這本《知堂序跋》,共收文二百二
十三篇,篇數等於一九三四年出版的《苦雨齋序跋文》四倍還多,周氏一生
所寫的序跋文,在這一冊中,大約包羅無遺了。周作人是很看重序跋文和自
己所寫的序跋文的。他為俞平伯《燕支草》寫的跋一開頭就說:
小時候讀書不知有序,每部書總從目錄後麵第一頁看起。後來年紀
稍長,讀外國書,知道索引之必要與導言之有益,對中國的序跋也感到
興趣。..因為我喜歡讀序,所以也就有點喜歡寫序;不過,序實在不
好做,..做序是批評的工作,他須得切要地抓住了這書和人的特點,
在不過分的誇揚裏明顯地表現出來,這才算是成功。
這裏講的是為人作序,至於自己的著譯呢,《看雲集·自序》說道:
我向來總是自己作序的,我不曾請人家去做過,..因為我知道序
是怎樣地不好做,而且也總不能說的對或不錯,即使用盡了九牛二虎之
力去寫一篇小小的小序。
序既這樣地不好做,但又還是喜歡做,自然不能不講究做序之法,他接著就
說道:
做序之一法是從書名去生發,這就是賦得五言六韻法,..這個我
想似乎不大合式。其次是來發揮書裏邊——或書外邊的意思。書裏邊的
意思已經在書裏邊了,我覺得不必再來重複他說,書外邊的或者還有些
意思罷。
這二百二十三篇序跋,所講的便多是“書外邊的意思”,用一句文言,也就
是“言外之意”吧。說老實話,我喜歡的也就是這一點言外之意。舒蕪先生
說,周作人的文章“都具有文化思想上的意義”,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水平,
沒有人超過他,沒有人能代替他”,是“我們不該拒絕的遺產”。最後這句
話說得特別好,真可說是深得我心。周作人最反對“就題作文,各肖口吻”。
他的序跋,實踐了他自立的法度,從來不“賦得”,不“重複”。他不是“就
題”,而是“借題”,是“借題發揮”,發揮自己對中國文化思想問題的見
解。他在中國學海軍,在外國學建築,而於學無所不窺:魏晉六朝,晚明近
世,妖術魔教,圖騰太步,釋典儒經,性的心理,印度日本,希臘羅馬,家
訓論衡,狂言笑話,無不從人類文化學的宏觀,以東西文化比較的方法,來
研究中國傳統的思想,妙言要道,鞭辟向裏。此二百二十三篇所述者,豈止
區區數百十種著譯而已哉?舒君所雲“我們不該拒絕的遺產”實在有點埋沒
得太久了,而這二百多篇序跋則正是打開塵封已久箱子的二百多枚鑰匙。若
無此二百二十二枚鑰匙,所謂不該拒絕的遺產,恐怕亦隻能如老殘所感嘆的
“深鎖嫏嬛飽蠹魚”了罷。
這二百二十三篇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集外文,即是不曾收入從《自己
的園地》到《知堂乙酉文編》這二十多本周氏自編文集中的文章,這一點做
得比《知堂書話》好。應該感謝新加坡鄭子瑜、北京薑德明、香港黃俊東,
尤其是上海的陳子善各位先生,如果沒有他們慷慨提供各種希見的舊時報紙
雜誌、非賣品印刷物,以及周氏的未刊手稿,這一點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這二百二十三篇文字共分為五輯:第一輯是周氏為自己的著作(包括選
編和輯錄)所寫的序跋;第二輯是為自己譯作所寫的序跋;第三輯是為別人
著譯所寫的序跋;第四輯是零星題記,包括少年時的幾篇記序,還有幾則宣
言啟事;以上四輯,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的文字,建國以後所做的
序跋,則不分著作譯作,為己為人,統統編為第五輯。各輯內文章次第,主
要按寫作先後,有時亦以類相從,大抵以利於檢閱為原則。
《知堂書話》出版以後,聽到一種“反映”,即總編輯是不應該“親自”
編書的。可是,我一不做官,二不會對上打報告對下作報告,三又缺乏“朝
遊北海暮蒼梧”去參加形形色色的學會、鑑定會、討論會、座談會、協作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