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彬安然地返回了大本營、與潘美等宋將會了麵。恰好,趙匡胤的一道聖旨傳到。趙匡胤就像已經知道曹彬完成了任務似的,命令曹彬將所有俘虜東移,嚴防遼軍和北漢軍也搞偷襲。趙匡胤還強調了二點:“一、做好大戰的準備;二、絕不可傷害遼國皇室成員。
潘美驚異地對曹彬言道:“皇上似乎能未卜先知……”
曹彬卻籲了一口氣:“但願一切都如皇上所料……”
事實是,宋遼之戰未能大打起來。雖然北漢皇帝劉繼元一個勁兒地叫囂要大舉犯宋以洗太白山之恥,但遼國卻不同意。遼國不僅不同意,其宰相耶律沙還派人警告劉繼元:不經遼國皇上允準,北漢不得擅自對宋朝用兵。劉繼元雖然氣得厲害,但終也不敢忤逆遼國意願。
趙匡胤的目的達到了。遼國朝廷派涿州刺史耶律昌術為全權代表赴宋商談議和事宜。耶律昌術先趕至曹彬軍中,在曹彬的陪同下,看望了那些被俘的皇室成員,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汴梁,覲見趙匡胤。
趙匡胤自然很高興,率趙光義等一幹大臣接見了耶律昌術。耶律昌術向趙匡胤呈交了一封由遼國皇帝親筆書寫的信。信中,遼國皇帝稱:如果大宋悉數釋放被俘的遼國皇室成員,那大遼就立即從北漢撤軍,且願與大宋“永結同好”。
趙匡胤問耶律昌術道:“你家皇上為何不率先撤軍啊!為何要朕先自放人?”
耶律昌術回道:“稟大宋皇上,據小臣所知,吾皇陛下在小臣南下之時,就已經下達了撤軍的旨令!”
趙匡胤會意地與趙光義相視一笑。因為耶律昌術所言不虛,早在耶律昌術入汴梁前,趙匡胤就得到報告:遼軍已開始從太原城南北撤,撤軍的速度也非常快。
於是,趙匡胤就設宴款待了耶律昌術一行人,還賞賜了耶律昌術等人不少財物。接著,趙匡胤就向曹彬下令釋放所有被俘人員。再接著,趙匡胤也派了幾個使者隨耶律昌術一道入遼。為表達議和的誠意,趙匡胤還以個人的名義向遼國皇帝贈送了大批珠寶。
宋朝使者不僅給遼國皇帝帶去了大批珠寶,還帶去了趙匡胤親擬的一封信。趙匡胤在信中主要講了三點內容:一、大宋無意與大遼交惡,更不想奪取大遼的土地和人口;二、大宋願與大遼世代修好、永不互犯;三、請大遼奉勸劉繼元不要無端擾宋。
沒多久,宋朝使者回來了,隨宋朝使者一同入汴梁的,還有耶律昌術等人。耶律昌術這番入宋,是代表遼國皇帝向趙匡胤贈送禮物表示感謝,並回贈了趙匡胤不少遼國的珍寶。就這麽著,宋遼這一對多年的老冤家,終於有了和平共處的時候。雖然這種和平共處不可能如趙匡胤所說的那樣“世代修好、永不互犯”,但對趙匡胤而言,北方隻要有兩三年的平穩時期,也就足夠了。
宋遼議和的消息傳到太原後,劉繼元氣得咬牙切齒、恨得捶胸頓足。令劉繼元更氣更恨的是,遼國還派人正告於他:如果北漢再無端擾宋,遼軍就南下攻打太原。但他也隻能呆在太原城裏長呈短嘆而已。
趙匡胤就是另一副光景了。宋遼議和之後,他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多歲,連酒量也陡然增加了許多。據說,他曾與十多個太監賭酒,結果,太監們一個個爛醉如泥,他卻了無酒意,當時侍酒的宋皇後直誇他是“海量”,但同時侍酒的花蕊夫人卻湊在他的耳邊說他“耍賴”。不過,他“海量”也好、“耍賴”也罷,反正他是高興。
僅有高興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種高興化為行動。趙匡胤給曹彬、潘美等人下令:除留下相應的兵力防止劉繼元狗急跳牆、孤注一擲外,其餘宋兵宋將速速開回汴梁。
趙光義笑謂趙匡胤道:“皇兄,宋遼一議和,李唐就完了!”
趙匡胤笑得更歡:“光義,豈止是李唐?劉繼元也蹦躂不了幾天了!”
最終征服北漢,始終是趙匡胤的人生目標。
趙光義問趙匡胤道:“臣弟記得,皇兄過去發兵征戰,似乎每次都師出有名,皇兄這次是否要找一個攻唐的藉口?”
趙匡胤反問道:“還有這個必要嗎?”
趙光義笑道:“必要自然是無必要,但臣弟以為,曹彬他們尚未回京,就是回京之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作準備,皇兄利用這段時間與那李煜開開玩笑又有何妨?”
“那好吧,”趙匡胤同意道,“朕就隨便找個藉口吧!”
趙匡胤真的找了一個藉口。什麽藉口?
李煜不是主動去了“唐”的國號,對趙宋以臣自居了嗎?趙匡胤就派了一個使者過江去江寧向李煜傳旨:著李煜不日入汴梁朝拜大宋皇上。
李煜接到趙匡胤的“聖旨”後,真是為難死了。他並非什麽愚笨之人,他情知趙匡胤此舉是在為攻打南唐找藉口,但他又不敢前往汴梁。這倒不是說他是個怕死的人,他其實並不怕死,隻是過於貪生。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恰是矛盾的統一。他很清楚,他一旦去了汴梁,就再也回不來了。回不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再也不能與小周後一起過那種“落水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語出李煜《阮郎歸》一詞)的生活了。失卻了小周後,失卻了這種侈靡的生活,那李煜就真的生不如死了。
不過,李煜並沒有一口回絕趙匡胤的旨令。他召集文武百官,讓群臣商議。大多數臣子當然建議李煜不要相信趙匡胤的鬼話,因為道理很簡單:李煜的弟弟李從善至今還被趙匡胤扣在汴梁呢,李煜如果前往,隻能是自投羅網。但也有少數大臣奉勸李煜“應以國事為重”,比如掌握江寧內外軍事大權的神衛統軍部指揮使皇甫繼勛就明白無誤地請李煜對趙匡胤的旨令“慎慮”、“三思”。
皇甫繼勛等人為何想送李煜往入虎口?原因是,他們已被趙宋的積威所懾,已經滋生了降宋的念頭。這一點,後文還將涉及。
李煜雖然召集群臣商議,但最終仍未明確拿定主意。他又轉入後宮詢問小周後。小周後言道:“這等國家大事,臣妾如何敢作決定?”
李煜卻道:“你說朕去汴梁,朕就去;你說朕不該去,朕就不去。朕聽你的!”
與李煜情深意篤的小周後自然不願看著李煜別她而去。李煜又問:“如果朕不去汴梁,趙匡胤恐將藉口發兵過江,為之奈何?”
小周後反問道:“皇上不是有數十萬兵馬嗎?”
李煜啞然。南唐百姓眾多,軍隊數量也較龐大。江寧一帶有南唐軍隊十餘萬,江西北部的南唐軍更是多達二十萬眾。其他地方的南唐軍數量也頗為可觀。然而,李煜似乎隻知道與小周後一起飲酒賦詩,並不知道他的國家究竟有多少軍隊,更不知道哪些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他後來知道那林仁肇確是一位頗富軍事才能的將領,也知道了林仁肇並無背叛李唐之心,但是,林仁肇畢竟被他毒死了。而且,他還不知道的是,自林仁肇死後,本來就沒什麽戰鬥力可言的南唐軍就更加渙散了。
</br>
潘美驚異地對曹彬言道:“皇上似乎能未卜先知……”
曹彬卻籲了一口氣:“但願一切都如皇上所料……”
事實是,宋遼之戰未能大打起來。雖然北漢皇帝劉繼元一個勁兒地叫囂要大舉犯宋以洗太白山之恥,但遼國卻不同意。遼國不僅不同意,其宰相耶律沙還派人警告劉繼元:不經遼國皇上允準,北漢不得擅自對宋朝用兵。劉繼元雖然氣得厲害,但終也不敢忤逆遼國意願。
趙匡胤的目的達到了。遼國朝廷派涿州刺史耶律昌術為全權代表赴宋商談議和事宜。耶律昌術先趕至曹彬軍中,在曹彬的陪同下,看望了那些被俘的皇室成員,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汴梁,覲見趙匡胤。
趙匡胤自然很高興,率趙光義等一幹大臣接見了耶律昌術。耶律昌術向趙匡胤呈交了一封由遼國皇帝親筆書寫的信。信中,遼國皇帝稱:如果大宋悉數釋放被俘的遼國皇室成員,那大遼就立即從北漢撤軍,且願與大宋“永結同好”。
趙匡胤問耶律昌術道:“你家皇上為何不率先撤軍啊!為何要朕先自放人?”
耶律昌術回道:“稟大宋皇上,據小臣所知,吾皇陛下在小臣南下之時,就已經下達了撤軍的旨令!”
趙匡胤會意地與趙光義相視一笑。因為耶律昌術所言不虛,早在耶律昌術入汴梁前,趙匡胤就得到報告:遼軍已開始從太原城南北撤,撤軍的速度也非常快。
於是,趙匡胤就設宴款待了耶律昌術一行人,還賞賜了耶律昌術等人不少財物。接著,趙匡胤就向曹彬下令釋放所有被俘人員。再接著,趙匡胤也派了幾個使者隨耶律昌術一道入遼。為表達議和的誠意,趙匡胤還以個人的名義向遼國皇帝贈送了大批珠寶。
宋朝使者不僅給遼國皇帝帶去了大批珠寶,還帶去了趙匡胤親擬的一封信。趙匡胤在信中主要講了三點內容:一、大宋無意與大遼交惡,更不想奪取大遼的土地和人口;二、大宋願與大遼世代修好、永不互犯;三、請大遼奉勸劉繼元不要無端擾宋。
沒多久,宋朝使者回來了,隨宋朝使者一同入汴梁的,還有耶律昌術等人。耶律昌術這番入宋,是代表遼國皇帝向趙匡胤贈送禮物表示感謝,並回贈了趙匡胤不少遼國的珍寶。就這麽著,宋遼這一對多年的老冤家,終於有了和平共處的時候。雖然這種和平共處不可能如趙匡胤所說的那樣“世代修好、永不互犯”,但對趙匡胤而言,北方隻要有兩三年的平穩時期,也就足夠了。
宋遼議和的消息傳到太原後,劉繼元氣得咬牙切齒、恨得捶胸頓足。令劉繼元更氣更恨的是,遼國還派人正告於他:如果北漢再無端擾宋,遼軍就南下攻打太原。但他也隻能呆在太原城裏長呈短嘆而已。
趙匡胤就是另一副光景了。宋遼議和之後,他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多歲,連酒量也陡然增加了許多。據說,他曾與十多個太監賭酒,結果,太監們一個個爛醉如泥,他卻了無酒意,當時侍酒的宋皇後直誇他是“海量”,但同時侍酒的花蕊夫人卻湊在他的耳邊說他“耍賴”。不過,他“海量”也好、“耍賴”也罷,反正他是高興。
僅有高興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種高興化為行動。趙匡胤給曹彬、潘美等人下令:除留下相應的兵力防止劉繼元狗急跳牆、孤注一擲外,其餘宋兵宋將速速開回汴梁。
趙光義笑謂趙匡胤道:“皇兄,宋遼一議和,李唐就完了!”
趙匡胤笑得更歡:“光義,豈止是李唐?劉繼元也蹦躂不了幾天了!”
最終征服北漢,始終是趙匡胤的人生目標。
趙光義問趙匡胤道:“臣弟記得,皇兄過去發兵征戰,似乎每次都師出有名,皇兄這次是否要找一個攻唐的藉口?”
趙匡胤反問道:“還有這個必要嗎?”
趙光義笑道:“必要自然是無必要,但臣弟以為,曹彬他們尚未回京,就是回京之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作準備,皇兄利用這段時間與那李煜開開玩笑又有何妨?”
“那好吧,”趙匡胤同意道,“朕就隨便找個藉口吧!”
趙匡胤真的找了一個藉口。什麽藉口?
李煜不是主動去了“唐”的國號,對趙宋以臣自居了嗎?趙匡胤就派了一個使者過江去江寧向李煜傳旨:著李煜不日入汴梁朝拜大宋皇上。
李煜接到趙匡胤的“聖旨”後,真是為難死了。他並非什麽愚笨之人,他情知趙匡胤此舉是在為攻打南唐找藉口,但他又不敢前往汴梁。這倒不是說他是個怕死的人,他其實並不怕死,隻是過於貪生。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恰是矛盾的統一。他很清楚,他一旦去了汴梁,就再也回不來了。回不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再也不能與小周後一起過那種“落水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語出李煜《阮郎歸》一詞)的生活了。失卻了小周後,失卻了這種侈靡的生活,那李煜就真的生不如死了。
不過,李煜並沒有一口回絕趙匡胤的旨令。他召集文武百官,讓群臣商議。大多數臣子當然建議李煜不要相信趙匡胤的鬼話,因為道理很簡單:李煜的弟弟李從善至今還被趙匡胤扣在汴梁呢,李煜如果前往,隻能是自投羅網。但也有少數大臣奉勸李煜“應以國事為重”,比如掌握江寧內外軍事大權的神衛統軍部指揮使皇甫繼勛就明白無誤地請李煜對趙匡胤的旨令“慎慮”、“三思”。
皇甫繼勛等人為何想送李煜往入虎口?原因是,他們已被趙宋的積威所懾,已經滋生了降宋的念頭。這一點,後文還將涉及。
李煜雖然召集群臣商議,但最終仍未明確拿定主意。他又轉入後宮詢問小周後。小周後言道:“這等國家大事,臣妾如何敢作決定?”
李煜卻道:“你說朕去汴梁,朕就去;你說朕不該去,朕就不去。朕聽你的!”
與李煜情深意篤的小周後自然不願看著李煜別她而去。李煜又問:“如果朕不去汴梁,趙匡胤恐將藉口發兵過江,為之奈何?”
小周後反問道:“皇上不是有數十萬兵馬嗎?”
李煜啞然。南唐百姓眾多,軍隊數量也較龐大。江寧一帶有南唐軍隊十餘萬,江西北部的南唐軍更是多達二十萬眾。其他地方的南唐軍數量也頗為可觀。然而,李煜似乎隻知道與小周後一起飲酒賦詩,並不知道他的國家究竟有多少軍隊,更不知道哪些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他後來知道那林仁肇確是一位頗富軍事才能的將領,也知道了林仁肇並無背叛李唐之心,但是,林仁肇畢竟被他毒死了。而且,他還不知道的是,自林仁肇死後,本來就沒什麽戰鬥力可言的南唐軍就更加渙散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