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趙匡胤在設宴款待那十位新科進士的時候,心裏就這麽想:這十位新科進士,乃天下數以萬計的讀書人當中的佼佼者,朕一定要好好地獎賞他們,以顯朕愛惜人才之心。不過,趙匡胤同時又這麽想:朕不能直截了當地就賞給他們錢物,得變個花樣,不然,也顯不出朕的水平。


    想到此,趙匡胤就在杯觥交錯間對那十位新科進士言道:“爾等皆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之人!現在,朕就出幾道題目考考你們,你們誰能答得上來,朕便賞他一萬錢!”


    十位進士一起停箸罷盞,一起看著趙匡胤的雙唇。趙匡胤輕啟雙唇道:“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爾等可知語出何處啊?”


    趙匡胤所言,語出《論語·衛靈公》。《論語》是一部以記錄孔子言論為主要內容的儒家經典著作。趙匡胤剛剛問罷,一名嘴快的進士就搶先道出了答案。


    趙匡胤笑謂那進士道:“好!酒宴罷了,朕即賞你一萬錢!”


    歇了口氣,趙匡胤又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語出何處?”


    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孟子是孔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書主要就是記錄孟子言行的。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孔子和孟子向來並稱,謂之“孔孟”。世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


    又一名進士搶先道出了答案。趙匡胤言道:“朕同樣會賞你一萬錢!”


    坐在趙匡胤不遠處的趙普和趙光義不禁相視一笑。他們已看出了趙匡胤的用意:皇上哪裏是在出題考進士?分明是在找個藉口賞賜進士們錢啊!試想想,解試也好、省試也罷,主要考的就是儒學內容,這十位得中進士者,哪個不早就把孔孟的著作背得滾瓜爛熟?不然,又何以得中進士?


    然而,漸漸地,趙普和趙光義便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趙匡胤一連出了五六道題,八九個進士爭先恐後地搶著作答,惟“省元”武濟川一直默然不語,而且武濟川的臉上還明顯的罩著一層緊張。


    趙普和趙光義又不禁對視了一眼,他們都在這麽想:那武濟川是怎麽了?是自恃省試第一而不屑回答那麽簡單的問題,還是別有原因?若是前者,似乎講不通:問題再簡單,終出自當今聖上之口,武濟川沒有理由不在皇上的麵前展示才學,更何況,還有如此豐厚的賞金。而若是後者,又會是什麽原因呢?


    趙匡胤也發覺了這種奇怪現象。他略略思忖了一下,然後直視著武濟川言道:“朕現在出一道題,專門考你。你若是答出,朕就賞你兩萬錢!”


    趙匡胤的賞金提高了一倍。這似乎也並不奇怪:武濟川是省元,乃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多得一點賞金好像也是應該的。


    趙匡胤出題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武愛卿,朕之所言,出自何處?”


    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在看著武濟川。那八九個進士,更是躍躍欲試。因為他們都知道答案:皇上所言,出自《孟子·公孫醜》。武濟川隻要一張口,便可得到二萬錢。


    武濟川張口了,但並非是知道答案而張口,乃因為結舌而張口。一個堂堂的省元,竟似乎沒有讀過《孟子》一書。


    一個圓臉的進士大膽問道:“皇上,小人可否作答?”


    “不可!”趙匡胤的語調明顯有點冷,“朕這道題,專由武省元回答!”


    可武濟川硬是憋紅了臉,也回答不出。趙匡胤又道:“武省元,朕再出一道題,你若答得出,朕賞你三萬錢!”


    賞錢又提高了一萬。武濟川似乎想說什麽的,但沒能說出。趙匡胤言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武省元,你可知此語出自何處啊?”


    此語出自《孟子·盡心》。可武濟川依然答不出,臉上還現出一種可憐巴巴的表情來。


    趙匡胤再也按捺不住了,一拍桌麵,又一指武濟川的鼻子,勃然大怒道:“武濟川,你狗屁不通,如何得中進士?又如何摘取了省元的桂冠?”


    嚇得武濟川“咕咚”就撲倒在地,隻顧磕頭,就是說不出話。趙匡胤又轉向趙普喝問道:“你說,朕本就沒有為難他,如此簡單的問題他都答不上來,這樣的人,也能得中大宋進士?”


    趙普慌忙起身道:“臣以為,此次貢舉,必有隱情……容臣著手詳加調查!”


    趙匡胤餘怒未息道:“你,趙普,還有你,趙光義,立刻進行調查!三天之內,必須給朕一個明確的答覆!”


    趙匡胤說完就氣呼呼地走了。趙普也來了火,跨到那武濟川的近前狠狠地踢了他一腳,大聲吼道:“你這個不知羞恥的小人,一肚子草包,為何要濫竽充數?”


    趙光義一旁輕言道:“宰相大人息怒!我隻要將這姓武的小子帶往開封府,一切便會真相大白!”


    果然,趙光義把武濟川帶到開封府之後,隻搬了幾樣刑具出來,武濟川就全盤招供了。


    事實其實很簡單:武濟川雖沒有什麽真才實學,但與此次省試的主考官李昉是同鄉。說起來,武濟川也沒向李昉行什麽賄,因為武濟川的家裏實在太窮,窮到武濟川參加科考的時候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穿。武濟川參加解試,就是因為太窮,博得了主考官的同情才獲通過。到汴梁之後,武濟川如實向李昉說了,李昉也對武濟川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加上又是同鄉,李昉便把武濟川錄取了,且還是第一名。


    趙普和趙光義一起入宮將調查結果告之了趙匡胤。


    趙匡胤把武濟川和李昉關在了同一間牢房裏。後來,李昉被處死了。在李昉被處死之前,他與武濟川在牢房裏麵麵相對的時候,心裏會想些什麽,嘴裏又會說些什麽?


    趙匡胤並非隻是把李昉和武濟川雙雙打入囚牢了事。他還讓趙普代擬了一道聖旨曉諭天下。這道聖旨的主要內容有二:一、嚴厲譴責李昉和武濟川的徇私舞弊之舉;二、詔令所有參加省試的考生不日到講武殿重新參考。詔令中講得很明白:此次講武殿重考,由宰相趙普出題,由皇上趙匡胤監考,由宰相和皇上共同指定閱卷大臣。詔令中還規定:進士中前十名的考卷必須呈送皇上禦覽定奪。


    這一次講武殿重考,共得進士二十六人。前十名的文章送與趙匡胤禦覽後,趙匡胤根據自己的眼光和意願,又把前十名原來的位次做了一些調整。趙匡胤下詔:從今往後,凡參加省試並獲通過者,一律要參加由皇上主考的“殿試”,殿試合格者,方能得中進士。


    從此,宋朝的貢舉考試就由原來的解試、省試兩級變為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了。殿試作為最高級別的考試,由此確定了下來。這種殿試的方式,不僅為當時的遼國等地所效仿,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路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路人並收藏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