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能成為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由於他在反法西斯鬥爭中作出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斯福對德、意、日法西斯採取以“中立”為名的綏靖政策,企圖用犧牲別國利益的辦法來緩和與法西斯德國的矛盾,推動德國去進攻蘇聯,然而法西斯德國卻首先把矛頭指向美法,並對美國磨刀霍霍。1940年6月,法國投降,英國危急,美國受到威脅。為了維護美國資產階級的利益,羅斯福同美國國內的和平主義、孤立主義作堅決鬥爭,使國會撤銷《中立法》,通過《租借法》,規定對反希特勒聯盟各國出租武器、糧食等物資,這標明羅斯福在反法西斯鬥爭中跨出一大步。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正式參戰。羅斯福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促進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和擴大,以帶病之軀,多次離國,組織並參加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對彌合盟國間政治上和戰略上的分歧,對促進美、蘇、英三國建立合作關係,起到積極的作用。


    1944年,羅斯福再次連任總統。1945年4月12日,他因腦溢血在溫泉鎮逝世。


    自由法國鬥士戴高樂


    1940年6月18日,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使整個法國蒙受了巨大的恥辱。第二天,法國人民從英國的電台中聽到了真正屬於法蘭西的東西:“無論發生什麽,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絕不會熄滅。”從此,著名的“自由法國”抵抗運動開始了。發出這一廣播的,就是剛上任兩周的前法國國防部和陸軍部次長夏爾·戴高樂。


    1890年,戴高樂出生在法國北部裏爾城一個篤信天主教的貴族世家。懷著為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雪恥的決心,他於1909年考入了聖西爾軍校,畢業時被授予少尉軍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戴高樂作戰勇敢,被升為上尉,並且獲得了最高榮譽十字勳章。在凡爾賽戰役中,戴高樂被俘,一戰結束後獲釋。1920年,戴高樂升為少校。1921~1922年分別在聖西爾陸軍學校和高級軍事學校任軍事史教授。1925年在最高軍事法院副院長貝當元帥的辦公廳任參謀。1929~1931年分別在伊朗、伊拉克和埃及任特派員。1932年在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在此期間,他寫了不少軍事專著,一反以防守為主的傳統理論,強調進攻的作用,得到了後來出任總理的雷諾的賞識,1937年就任上校團長。


    二次大戰爆發時,戴高樂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升為第四裝甲師師長,在前線積極阻擊納粹德國對法國的突然襲擊。同年6月5~17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占領巴黎後,戴高樂出走英國。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抗擊希特勒德國的侵略。1943~1944年組織法蘭西臨時政府並任主席。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三天回到巴黎。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6年1月26日辭職。


    1947年創建法蘭西人民聯盟。1954年該組織解散後,曾隱退鄉間,撰寫《戰爭回憶錄》。1958年6月出任總理,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新憲法,9月28日舉行公民投票,新憲法以78.5%的票數被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共和國。法國由議會製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製。


    1958年12月經普選當選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次當選。1969年4月在關於對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所舉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被迫辭職。戴高樂一貫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和防務政策,反對大國控製,奠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基本對外政策方向。1962年,他果斷地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1964年1月27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66年決定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組織。著有《劍鋒》、《未來的軍隊》、《法國和它的軍隊》、《戰爭回憶錄》、《希望回憶錄》等。


    ·第二篇 軍事風流·


    兩麵神亞歷山大


    在2300多年前的小亞細亞格爾蒂甕城的神廟中,供奉著一輛古代米達斯王的戰車,車軛上打著一個錯綜複雜的繩結,據說能解開他的人就能成為世界之王。一天,一位遠道而來的青年躍躍欲試,結果在束手無策之際竟一劍將繩結砍開了,這個迫不及待想成為世界之王的青年,便是後來稱雄天下的亞力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約於公元前356年生於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他父親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國王,名叫腓力二世。馬其頓本是希臘北部一個貧瘠落後、默默無聞的城邦,到腓力二世時,這個城邦走向了強盛。


    亞歷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過別的騎手不能駕馭的烈馬。13歲到16歲,他的父親為他聘請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裏斯多德做家庭教師,他向老師學習了哲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麵的知識。他最喜歡的書是《伊利亞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學習,創下輝煌的偉績。


    公元前336年夏,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突然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臘各城邦國和色雷斯、伊利裏亞等地的一些部落認為反叛的時間到了,於是紛紛乘機叛亂或宣布獨立。年輕統帥亞歷山大首先率軍進至巴爾幹半島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裏亞諸部落,把色雷斯人擊退至多瑙河濱。此時,過去曾與馬其頓作對的底比斯人謠傳亞歷山大陣亡,乘機掀起了反馬其頓的軒然大波。亞歷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的速度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全部居民都被變賣為奴,隻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歷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歷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毀滅,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後雅典也表示臣服,並懇求寬恕。沒過多久,各邦國又統一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之下,承認亞歷山大為最高統帥。於是,亞歷山大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大展宏圖,組織對東方的遠征了。


    亞歷山大遠征東方波斯的藉口,是波斯人曾蹂躪過希臘聖地,又參與過對腓力二世的謀殺。據說,臨出征前,亞歷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全部分贈他人。當時有位將領迷惑不解,問道:“陛下,您把所有的東西分光,把什麽留給自己呢?”“希望!”亞歷山大幹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帶來無窮的財富!”就這樣,亞歷山大懷著對無窮財富的渴望,離開故土,踏上了千裏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他用以遠征波斯帝國的軍隊,由步兵3萬名、騎兵5000名和戰艦160艘組成。波斯帝國卻擁有數十萬大軍,戰艦400艘。而且,波斯帝國麵積比馬其頓王國約大50倍,更何況遠東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均已被波斯征服,併入波斯版圖。盡管力量懸殊,但亞歷山大善於從本質上看問題。他深知,波斯帝國雖國土遼闊,軍隊龐大,威名猶在,但其勢已衰,內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個意誌薄弱、缺智乏謀的平庸昏君。而馬其頓王國氣勢正盛,銳不可擋。亞歷山大藉助一舉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之餘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突破敵防線,首戰告捷,徹底摧毀了波斯人的士氣和抵抗的決心,開闢了向亞洲擴張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戰而降,甚至把亞歷山大視為將他們從波斯人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