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關於洛夫克拉夫特美學觀念中“自我表現”的重要性,見論文《再次辯護!》:“估計全世界隻有七個人喜歡我的作品;不過這也就足夠了。即使我是自己作品唯一耐心的讀者,我也會堅持寫作,因為我寫作的目的僅僅是自我表達而已。”
(25) 波德萊爾提到過《遊蕩者梅爾摩斯》,稱其為“鬼才馬圖林教士的偉大作品”,又稱“與渺小的人性相比,又有什麽更為偉大,又能有什麽與這位蒼白疲倦的梅爾摩斯相提並論的呢?”
(26) 參見《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的類似構思,其中約瑟夫·柯溫的畫像似乎在不停地凝視著查爾斯。
(27) 注意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一個相似的印記(“一顆之前毫無跡象可循的古怪黑痣,或者黑斑。”)被用來區分約瑟夫·柯溫與瓦德。
(28) 波斯波利斯為波斯帝國的主城之一。據稱此城在公元前331年被亞歷山大大帝與其同伴乘酒興摧毀。伊斯塔卡爾(istakhar)或伊斯塔克爾(istakhr),則是日後建於波斯波利斯廢墟之上的伊斯蘭要塞。
(29) 玫瑰十字會是崛起於16世紀末的神秘主義者的秘密結社,信仰鍊金術、占星術與秘術神秘學。其名稱來源於拉丁語中的“玫瑰(rosa)”與“十字架(crux)”,並以釘有玫瑰花的十字架作為象徵。
(30) 亞歷山德羅·卡廖斯特羅(alessandro cagliostro,1743—1795),真名朱塞佩·巴爾薩莫,在法國與義大利各處遊行、舉行降靈會的魔術師。1786年被路易十六逐出法國,之後被妻子譴為異教徒,在聖萊奧的一座要塞的監牢裏度過餘生。
(31) 關於這場創作比賽:瑪麗·雪萊寫出了《弗蘭肯斯坦》,拜倫構思了一篇鬼故事,不過僅完成了數頁。波裏道利則採用了這部殘篇裏的構思,創作了現代吸血鬼文學的開山鼻祖《吸血鬼》,詩人雪萊似乎完全沒有動筆。
(32) 顯而易見,洛夫克拉夫特的《赫伯特·韋斯特——屍體復生者》與《弗蘭肯斯坦》十分相似;不過韋斯特的手段則是復活全屍,而非屍塊拚接而成的怪物。
(33) 當然,華盛頓·歐文更廣為人知的作品包括將“無頭騎士”這一人物大眾化的《沉睡穀傳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與《瑞普·範·溫克爾》(rip van winkle)均收錄於《見聞劄記》中。最早的中譯版為林紓於1907年所譯的《拊掌錄》,其中《瑞普·範·溫克爾》名為《李伯大夢》。
(34) 摩爾的詩句在《無名之城》與《金字塔下》中均有引用。
(35) 聖日耳曼男爵(thete de saint-germain,1710—1784),真名未知,1748年至1755年為路易十五的宮廷魔術師。據卡廖斯特羅稱,他之後去了德國並一手組建了共濟會。
(36) 迦勒底,古代地名,位於今日伊拉克南部地區,古代時以天文與星象學聞名。
(37) 《超越時間之影》的背景也設在澳大利亞的荒野中。
(38) 《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有類似的情景:威利特醫生念誦咒文摧毀約瑟夫·柯溫時,附近的狗開始一併嚎叫。
(39) 萊維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也被提到過。
(40) 約瑟夫·雪利登·拉·芬努(joseph 射ridan lefanu,1814—1873),愛爾蘭作家,作品數量眾多,包括15部小說與眾多短篇故事。
(41) 今日的證據表明,普雷斯特很可能並非《吸血鬼瓦尼》的作者。多數學者認為其作者為詹姆斯·馬爾科姆·瑞默爾(james malcolm rymer,1814—1884)。
(42) 1926年2月,洛夫克拉夫特在三天內連續拜訪紐約公共圖書館,並通讀了霍夫曼的作品。
(43) 《渦堤孩》最早的中譯本由徐誌摩於1923年根據艾德蒙·葛塞的英文譯本完成。
(44)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618年至1648年,是全歐洲參與的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爭,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來,導致全歐洲約八千萬人死亡。
(45) 這篇故事與洛夫克拉夫特的《夜魔》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繫,並很可能是其靈感來源之一。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均寫有日記並時常向窗外望去,而愛華斯的人物在最後說道:“我的名字——是理察·布拉克蒙特……”,與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我叫布萊克——羅伯特·哈裏森·布萊克……”如出一轍。
(46) 自1920年中期,洛夫克拉夫特便已開始閱讀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翻譯的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詩篇與散文詩。洛夫克拉夫特也擁有一本波德萊爾的合集——《波德萊爾:散文與詩篇》(baudire:his prose and poetry),並從中摘取了部分作為《修普諾斯》的引言。
(47) 大木偶劇場(the eatre du grand guignol)成立於1897年,主要上演以痛苦、酷刑、強姦、謀殺、奇幻為主題的舞台劇,並於1962年關閉。值得一提的是劇場主管將關閉的緣由歸咎於二次世界大戰,稱“我們與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戰前,觀眾們認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今日現實中卻發生了比舞台上的表演暴虐數百倍的惡行。”
(48) 真名為所羅門·拉波波特(solomon rappoport)。
</br>
(25) 波德萊爾提到過《遊蕩者梅爾摩斯》,稱其為“鬼才馬圖林教士的偉大作品”,又稱“與渺小的人性相比,又有什麽更為偉大,又能有什麽與這位蒼白疲倦的梅爾摩斯相提並論的呢?”
(26) 參見《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的類似構思,其中約瑟夫·柯溫的畫像似乎在不停地凝視著查爾斯。
(27) 注意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一個相似的印記(“一顆之前毫無跡象可循的古怪黑痣,或者黑斑。”)被用來區分約瑟夫·柯溫與瓦德。
(28) 波斯波利斯為波斯帝國的主城之一。據稱此城在公元前331年被亞歷山大大帝與其同伴乘酒興摧毀。伊斯塔卡爾(istakhar)或伊斯塔克爾(istakhr),則是日後建於波斯波利斯廢墟之上的伊斯蘭要塞。
(29) 玫瑰十字會是崛起於16世紀末的神秘主義者的秘密結社,信仰鍊金術、占星術與秘術神秘學。其名稱來源於拉丁語中的“玫瑰(rosa)”與“十字架(crux)”,並以釘有玫瑰花的十字架作為象徵。
(30) 亞歷山德羅·卡廖斯特羅(alessandro cagliostro,1743—1795),真名朱塞佩·巴爾薩莫,在法國與義大利各處遊行、舉行降靈會的魔術師。1786年被路易十六逐出法國,之後被妻子譴為異教徒,在聖萊奧的一座要塞的監牢裏度過餘生。
(31) 關於這場創作比賽:瑪麗·雪萊寫出了《弗蘭肯斯坦》,拜倫構思了一篇鬼故事,不過僅完成了數頁。波裏道利則採用了這部殘篇裏的構思,創作了現代吸血鬼文學的開山鼻祖《吸血鬼》,詩人雪萊似乎完全沒有動筆。
(32) 顯而易見,洛夫克拉夫特的《赫伯特·韋斯特——屍體復生者》與《弗蘭肯斯坦》十分相似;不過韋斯特的手段則是復活全屍,而非屍塊拚接而成的怪物。
(33) 當然,華盛頓·歐文更廣為人知的作品包括將“無頭騎士”這一人物大眾化的《沉睡穀傳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與《瑞普·範·溫克爾》(rip van winkle)均收錄於《見聞劄記》中。最早的中譯版為林紓於1907年所譯的《拊掌錄》,其中《瑞普·範·溫克爾》名為《李伯大夢》。
(34) 摩爾的詩句在《無名之城》與《金字塔下》中均有引用。
(35) 聖日耳曼男爵(thete de saint-germain,1710—1784),真名未知,1748年至1755年為路易十五的宮廷魔術師。據卡廖斯特羅稱,他之後去了德國並一手組建了共濟會。
(36) 迦勒底,古代地名,位於今日伊拉克南部地區,古代時以天文與星象學聞名。
(37) 《超越時間之影》的背景也設在澳大利亞的荒野中。
(38) 《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有類似的情景:威利特醫生念誦咒文摧毀約瑟夫·柯溫時,附近的狗開始一併嚎叫。
(39) 萊維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也被提到過。
(40) 約瑟夫·雪利登·拉·芬努(joseph 射ridan lefanu,1814—1873),愛爾蘭作家,作品數量眾多,包括15部小說與眾多短篇故事。
(41) 今日的證據表明,普雷斯特很可能並非《吸血鬼瓦尼》的作者。多數學者認為其作者為詹姆斯·馬爾科姆·瑞默爾(james malcolm rymer,1814—1884)。
(42) 1926年2月,洛夫克拉夫特在三天內連續拜訪紐約公共圖書館,並通讀了霍夫曼的作品。
(43) 《渦堤孩》最早的中譯本由徐誌摩於1923年根據艾德蒙·葛塞的英文譯本完成。
(44)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618年至1648年,是全歐洲參與的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爭,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來,導致全歐洲約八千萬人死亡。
(45) 這篇故事與洛夫克拉夫特的《夜魔》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繫,並很可能是其靈感來源之一。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均寫有日記並時常向窗外望去,而愛華斯的人物在最後說道:“我的名字——是理察·布拉克蒙特……”,與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我叫布萊克——羅伯特·哈裏森·布萊克……”如出一轍。
(46) 自1920年中期,洛夫克拉夫特便已開始閱讀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翻譯的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詩篇與散文詩。洛夫克拉夫特也擁有一本波德萊爾的合集——《波德萊爾:散文與詩篇》(baudire:his prose and poetry),並從中摘取了部分作為《修普諾斯》的引言。
(47) 大木偶劇場(the eatre du grand guignol)成立於1897年,主要上演以痛苦、酷刑、強姦、謀殺、奇幻為主題的舞台劇,並於1962年關閉。值得一提的是劇場主管將關閉的緣由歸咎於二次世界大戰,稱“我們與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戰前,觀眾們認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今日現實中卻發生了比舞台上的表演暴虐數百倍的惡行。”
(48) 真名為所羅門·拉波波特(solomon rappoport)。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