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第十三次相親126
關二爺在中國是義氣的化身。
這是毫無爭議的。
至於義氣好不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義氣這事有真有假。
《隋唐演義》瓦崗寨裏的所謂義氣就是假的。
唯一一個講義氣的就是單雄信。結果這位對朋友肝膽相照的好漢,被一幫兄弟生擒活捉獻給了自己的仇人。
《水滸》裏的義氣也是假的。從“及時雨”宋江第一次登場,好漢們嘴裏的義氣就充滿銅臭味。所謂“及時雨”,說白不過是“及時錢”。
再看宋江、吳用等人為挾製盧俊義等人上山設下的陰謀詭計,比之高太尉謀害林衝的奸計不成多讓,充盈為了自己的詔安大計,把兄弟往死路逼的歇斯底裏,哪裏有分毫義氣可言?
《三國演義》裏張飛對關羽倒是真義氣。
隻是這位張三爺的義氣隻對兄長,不能澤被他人,對下屬簡直是不以人待之。結局就是,他睜著眼睡覺都被人摘去頭顱。
其實,不隻張三爺,曆史上被下屬殺掉的上級多如恒河沙數。
像金國的海陵王,算得上一代雄主,結果因苛待下人,在勢窘之際,被手下集體謀殺。
那些昏庸者再有殘暴的毛病,被弑的結局隻會來得比海陵王更快。
比如:南朝劉宋和蕭齊的幾位昏君,都是年紀輕輕丟掉腦袋。
說到底,所謂昏君,大多數除去人格較常人卑劣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會當領導。
領導是什麽?
簡而言之,就是領而導之。
所謂“領”,就是當領袖。
而“導”,就是引導。
二者最大的難點在“領”,而非“導”。
古往今來的昏君都是敗在“導”字,實在是咄咄怪事。
在m君看來,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實現“領”,最好幹的事就是“導”。
他若是生來就是皇帝,雖不敢比肩秦皇漢武,但絕對可如宋仁宗一樣做個好官家。
宋仁宗這人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實績嗎?
就曆史時間與他很接近的幾位帝王而言,他遣詞造句遠不如南唐後主李煜;筆墨丹青絕不及宋徽宗趙佶;勇敢果斷不如宋神宗;英明神武更是難望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項背。
以政治成就而言,這位人主實在乏善可陳,大概隻比遭受靖康之難的兩個倒黴蛋略強。
宋真宗雖戰勝敵人仍屈膝求和,但至少帶來宋遼間大致平靜的一百多年和平局麵,讓北宋在屈辱裏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宋仁宗接連敗北,對象是遠不如大遼的西夏。這實在是中國曆史幾千年來,大一統王朝中的孤例。
m君甚至覺得,就連隻剩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在軍事上的成就,都被宋仁宗治下的宋庭亮眼。
南宋以弱聞名,尚且打出過采石磯之戰、釣魚台之戰等驚豔世人的硬仗。其對手不是滅遼宋的金,就是滅金以大半個世界島的蒙古,遠不是隻能偏居西北,為人附庸的西夏可比。
說來好笑,對外戰爭失利者,要麽像楊廣一樣生死國滅,被對手醜化為衣冠禽獸;要麽像滿清後期諸君一樣,隻能在曆史上留下一個簡單而屈辱的名字。
可宋仁宗是個例外,成為曆史上被詬病最少的皇帝。
原因很簡單,他當政時期宋朝對外的頹勢,不是他個人造成的,而是整個官僚集團應對失措的結果。
這位君主不是乾綱獨斷的皇帝,更像是一位被貴族議會委任統治的部際聯席會議主席。因此國家的一切失敗,都不能完全歸咎在他身上。他也不用像漢武帝一樣下罪己詔。
這種皇帝有些像是近代某些國家的虛君。當然,仁宗本人有絕對的實際權力,隻不過他棄而不用,甘願退而求其次自居虛位。
這是很高明的政治智慧,給大臣們虛假的主人翁位置,比胡蘿卜和大棒都有效,能更好的激他們幹活的積極性。說得粗俗一些,就是這位人主很會哄著別人幹活。
其實,這正是領導藝術的實質。
當然,做皇帝隻會哄人還是不夠的。
古諺語說“上下一日百戰”。
上位者有唬人的辦法,下位者自也有解決的對策。
王莽就是一位成功的以假應假,變假為真的高人,也是唯一一位成功奪權的文官。
要防備這種人該怎麽辦呢?
那就得用到製衡之術了。
所謂製衡,就是讓大臣們彼此牽製。
比如:丞相是王莽。
要想既製衡住他,又不至於引起朝廷震蕩,就得用可與之匹敵的對手。
如在中央朝廷裏王莽是丞相,趙匡胤是大將軍,外戚有楊堅;地方上的軍事重鎮有李淵、朱棣、劉裕這些人駐守著;內廷有李輔國,魏忠賢,張讓等人伺候著。
他們不論誰想一步登天,都必須先掃平他人。結果顯而易見,誰也不具備消滅全部對手的實力,隻得俯首稱臣謀求常規的晉升之道。這種犬牙交錯,各盡其職的政權,就算外有鐵木真,內有朱元璋同時起事,也必然如蚍蜉撼大樹一般,無法動搖其分毫。
當然,萬事有例外。
如果齊聚政壇核心的是徐羨之、謝晦、傅亮、王道憐、檀道濟這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計風險的人,不顧及彼此間的製衡關係,直接就向主君發動政變,就算是劉裕還沒死,也是無法招架的。
事實上,任何君主遇到核心領導層的集團叛變都隻能束手待斃,即使英明如滅唐的武則天也是無法可施。
以此來看,宋仁宗能把權力下放,又保持不倒翁的超然地位,實在是值得其他帝王羨慕。
幾千年來,能夠把權力交給給大臣,由臣下打理天下,又沒有被人篡權奪位的,大概也就三個。
一個是宋仁宗,另兩個是明代的明嘉靖皇帝,和他的孫子萬曆皇帝。
後兩位比宋仁宗放權放得更灑脫,直接就退居幕後,成為一道權力場上的影子,如幽靈一般藏匿在血與金構築的紫禁城裏。
不過,後兩位的曆史名聲不如前者。
這大概要怪這倆人的後世子孫作戰不力。曆史由敵人來書寫,其在史書裏的形象如何,不問自知。
如果明史不是敵人撰寫,單憑萬曆皇帝屢次在朝鮮半島擊敗日本列島最強者豐臣秀吉的功績。他在史書裏絕不該是現在這種形象。
(本章完)
關二爺在中國是義氣的化身。
這是毫無爭議的。
至於義氣好不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義氣這事有真有假。
《隋唐演義》瓦崗寨裏的所謂義氣就是假的。
唯一一個講義氣的就是單雄信。結果這位對朋友肝膽相照的好漢,被一幫兄弟生擒活捉獻給了自己的仇人。
《水滸》裏的義氣也是假的。從“及時雨”宋江第一次登場,好漢們嘴裏的義氣就充滿銅臭味。所謂“及時雨”,說白不過是“及時錢”。
再看宋江、吳用等人為挾製盧俊義等人上山設下的陰謀詭計,比之高太尉謀害林衝的奸計不成多讓,充盈為了自己的詔安大計,把兄弟往死路逼的歇斯底裏,哪裏有分毫義氣可言?
《三國演義》裏張飛對關羽倒是真義氣。
隻是這位張三爺的義氣隻對兄長,不能澤被他人,對下屬簡直是不以人待之。結局就是,他睜著眼睡覺都被人摘去頭顱。
其實,不隻張三爺,曆史上被下屬殺掉的上級多如恒河沙數。
像金國的海陵王,算得上一代雄主,結果因苛待下人,在勢窘之際,被手下集體謀殺。
那些昏庸者再有殘暴的毛病,被弑的結局隻會來得比海陵王更快。
比如:南朝劉宋和蕭齊的幾位昏君,都是年紀輕輕丟掉腦袋。
說到底,所謂昏君,大多數除去人格較常人卑劣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會當領導。
領導是什麽?
簡而言之,就是領而導之。
所謂“領”,就是當領袖。
而“導”,就是引導。
二者最大的難點在“領”,而非“導”。
古往今來的昏君都是敗在“導”字,實在是咄咄怪事。
在m君看來,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實現“領”,最好幹的事就是“導”。
他若是生來就是皇帝,雖不敢比肩秦皇漢武,但絕對可如宋仁宗一樣做個好官家。
宋仁宗這人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實績嗎?
就曆史時間與他很接近的幾位帝王而言,他遣詞造句遠不如南唐後主李煜;筆墨丹青絕不及宋徽宗趙佶;勇敢果斷不如宋神宗;英明神武更是難望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項背。
以政治成就而言,這位人主實在乏善可陳,大概隻比遭受靖康之難的兩個倒黴蛋略強。
宋真宗雖戰勝敵人仍屈膝求和,但至少帶來宋遼間大致平靜的一百多年和平局麵,讓北宋在屈辱裏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宋仁宗接連敗北,對象是遠不如大遼的西夏。這實在是中國曆史幾千年來,大一統王朝中的孤例。
m君甚至覺得,就連隻剩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在軍事上的成就,都被宋仁宗治下的宋庭亮眼。
南宋以弱聞名,尚且打出過采石磯之戰、釣魚台之戰等驚豔世人的硬仗。其對手不是滅遼宋的金,就是滅金以大半個世界島的蒙古,遠不是隻能偏居西北,為人附庸的西夏可比。
說來好笑,對外戰爭失利者,要麽像楊廣一樣生死國滅,被對手醜化為衣冠禽獸;要麽像滿清後期諸君一樣,隻能在曆史上留下一個簡單而屈辱的名字。
可宋仁宗是個例外,成為曆史上被詬病最少的皇帝。
原因很簡單,他當政時期宋朝對外的頹勢,不是他個人造成的,而是整個官僚集團應對失措的結果。
這位君主不是乾綱獨斷的皇帝,更像是一位被貴族議會委任統治的部際聯席會議主席。因此國家的一切失敗,都不能完全歸咎在他身上。他也不用像漢武帝一樣下罪己詔。
這種皇帝有些像是近代某些國家的虛君。當然,仁宗本人有絕對的實際權力,隻不過他棄而不用,甘願退而求其次自居虛位。
這是很高明的政治智慧,給大臣們虛假的主人翁位置,比胡蘿卜和大棒都有效,能更好的激他們幹活的積極性。說得粗俗一些,就是這位人主很會哄著別人幹活。
其實,這正是領導藝術的實質。
當然,做皇帝隻會哄人還是不夠的。
古諺語說“上下一日百戰”。
上位者有唬人的辦法,下位者自也有解決的對策。
王莽就是一位成功的以假應假,變假為真的高人,也是唯一一位成功奪權的文官。
要防備這種人該怎麽辦呢?
那就得用到製衡之術了。
所謂製衡,就是讓大臣們彼此牽製。
比如:丞相是王莽。
要想既製衡住他,又不至於引起朝廷震蕩,就得用可與之匹敵的對手。
如在中央朝廷裏王莽是丞相,趙匡胤是大將軍,外戚有楊堅;地方上的軍事重鎮有李淵、朱棣、劉裕這些人駐守著;內廷有李輔國,魏忠賢,張讓等人伺候著。
他們不論誰想一步登天,都必須先掃平他人。結果顯而易見,誰也不具備消滅全部對手的實力,隻得俯首稱臣謀求常規的晉升之道。這種犬牙交錯,各盡其職的政權,就算外有鐵木真,內有朱元璋同時起事,也必然如蚍蜉撼大樹一般,無法動搖其分毫。
當然,萬事有例外。
如果齊聚政壇核心的是徐羨之、謝晦、傅亮、王道憐、檀道濟這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計風險的人,不顧及彼此間的製衡關係,直接就向主君發動政變,就算是劉裕還沒死,也是無法招架的。
事實上,任何君主遇到核心領導層的集團叛變都隻能束手待斃,即使英明如滅唐的武則天也是無法可施。
以此來看,宋仁宗能把權力下放,又保持不倒翁的超然地位,實在是值得其他帝王羨慕。
幾千年來,能夠把權力交給給大臣,由臣下打理天下,又沒有被人篡權奪位的,大概也就三個。
一個是宋仁宗,另兩個是明代的明嘉靖皇帝,和他的孫子萬曆皇帝。
後兩位比宋仁宗放權放得更灑脫,直接就退居幕後,成為一道權力場上的影子,如幽靈一般藏匿在血與金構築的紫禁城裏。
不過,後兩位的曆史名聲不如前者。
這大概要怪這倆人的後世子孫作戰不力。曆史由敵人來書寫,其在史書裏的形象如何,不問自知。
如果明史不是敵人撰寫,單憑萬曆皇帝屢次在朝鮮半島擊敗日本列島最強者豐臣秀吉的功績。他在史書裏絕不該是現在這種形象。
(本章完)